告诉我:中世纪欧洲的"英法百年战争"是怎么回事?贞德?亨利七世?
热心网友
同意
热心网友
对不起,这个我不太清楚.
热心网友
爱德华三世于1312年11月13日出生于温莎,他是爱德华二世的儿子,他的母亲----法国的伊莎贝拉----是查理四世的姐姐,查理于1322年继承其兄菲力普五世为法王,所以爱德华是查理的外甥。1325年,为满足伊莎贝拉的要求,爱德华二世将奥斯坦德公国交给他的儿子统治,查理四世也欣然同意,因为他可以获得移交费六万利弗尔。 9月10日,这位年轻的王子接管了这个公国,变成查理的属臣,象他的父亲、祖父和曾祖父与前几代法兰西国王的关系一样。十五个月之后,爱德华二世被迫退位,于是在1327年1月13日,他的儿子----当时只有十五岁——被拥立为英王,于1月29日加冕,就是爱德华三世。 差不多一年以后,查理四世逝世,留下妻子和一个女儿,并没有儿子。他的妻子虽有孕在身,但是1328年4月1日又生下一个女儿。此时菲力普四世的侄子,法罗的菲力普----即查理四世的堂兄弟----以继承人只应限于男性为由,获得法兰西贵族议会的承认,于5月29日在莱门斯加冕为法兰西王,就是菲力普六世。 他当选的消息传到英国之后,伊莎贝拉大感不悦,因为她的儿子在开普坦世系中要更有理由获得法王的继承权。为了争夺这个权力,在菲力普加冕之后,英国派了一个使节团从伦敦前往巴黎为爱德华提出继承权要求,并对菲力普的篡位表示抗议。但英国宫廷却没有贯彻这项要求的实力,所以抗议也只是一纸空文。不久,菲力普利用英国的弱点开始进行报复,他也派出一个使团到伦敦对爱德华说:在菲力普的所有臣子中,只有他还没来朝贺,希望他也能照办。因为英国政府采取敷衍政策,所以给了一个模糊的答复。 菲力普马上又派出第二个使节团,带去一个最后通牒,说如果爱德华不向法王宣誓效忠,那么奥斯坦德领地将予以没收。这个威胁使爱德华不能不就范,因为这时他并没有用武力保卫他的公国的能力。1329年4月14日,他回信给菲力普,说一等他国内的困难情形略有改善就渡海来朝。6月6日,他如约入朝,在亚眠大教堂中,他正式成为菲力普的臣子。 在这种往来中,我们已经触及百年战争的主因----实际上与法国王位继承权的问题并无直接关系,反之主要是由于爱德华身为奥斯坦德公爵,造成一种不正常的臣属关系。对一个普通的法国臣子,法王可以用威胁的手段使之屈服,但是因为爱德华又身兼英国国王,若如此待他,则难保不会引发大规模的国际战争。换句话说,从法理上来说国王可以做另一个国王的臣子,但事实上国王就是国王,彼此是平等的,进一步说,只要爱德华还是奥斯坦德公爵,则他不仅还是法国国王的属臣,而且可以在法国境内为英国人保持着一个桥头堡。而且除非他诚心臣服,否则他并无任何道义上的的束缚,可以尽量的扩张这个桥头堡。菲力普也明白这一点,如果他不能把英国人赶出奥斯坦德,那么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则必须坚持爱德华的臣属关系应该愈紧密愈好。反过来说,爱德华也明白,如果他不能完全取消这种臣属关系,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则应使其尽量只保持有限形式。最后当菲力普命令没收格伊内时,正如佩罗教授指出的,正是走向对爱德华宣战的道路。于是后者遂以王位继承权要求者的姿态出现,因为在封建冲突中他居于劣势,而在王朝斗争中他却可以与对方平起平坐。 除了封建性事务以外,还有其他的因素搀杂在一起,终于使这个冲突成为定局。在这些因素中,比较重要的是在十三世纪中神圣帝国已经崩溃,而教廷自从迁到埃菲格伦之后,也已日渐式微,所以英国与法国之间,无论是在世俗和精神方面,都已经丧失了平衡力量,没有人来给他们排解纷争。另外还有一个苏格兰问题。自从1295年以来,苏格兰就与法兰西缔结了同盟关系,后者也利用这个关系来牵制和削弱英国人的力量。对弗兰德的关系也是一样,自从1328年卡塞尔之战以后,这个地区也已经完全与法兰西国王发生了联系。虽然爱德华无法破坏这个同盟,但他却想到了一个很聪明的方法来削弱它,那就是使弗兰德的纺织工必须依赖英国的羊毛。 所以总起来说,百年战争的起因并不仅限于王朝和封建的问题,而是那个时代中各种条件所造成的。教皇的权威已在消亡之中,帝国的影响已经趋于湮灭;王国开始兴起,贸易逐渐成为王国之间的主要竞争手段;制海权的问题开始出现了;从十字军时代产生的骑士精神也经演变成了好勇斗狠的风气;而最重要的却是西欧太小了,不能供两个强国发展。这一切因素,以爱德华的继承权的面目出现,造成所谓百年战争,这是中世纪的一大浩劫,尽管有它带来的愚蠢和灾难,但却为更加伟大的英格兰和法兰西撒播了种子。 在这个长期斗争中,严格说来并没有一个真正伟大的决定性会战,可是战术性的胜利却并不少见,尤其是以在战争开始时和将要结束时更为突出。 当爱德华被迫在亚眠向菲力普表示臣服之后,法国政府就算赢得了第一个回合,因为英国的软弱使他们受到了鼓励,就开始想赢得第二个回合。于是就发生了爱德华宣读誓词的内容问题,事实上,它固然不像其他法国诸侯所宣读的那样“正确”,但与爱德华二世,爱德华一世,和亨利三世等宣读的并无太多差异。它仅是简单的臣服,而无效忠的意义。于是没有经过进一步磋商,法国政府于1330年7月28日命令爱德华到法国宫庭中来当面解释他的“臣服”是具有效忠的意义。 此时英格兰的伯爵们正在造反,反对伊莎贝拉和她的男宠莫提美尔。爱德华对母亲训政也感到十分厌恶,于是与这些贵族同心协力废了他的母后,并在特布恩将莫提美尔处死。因为国内混乱之际,他无力拒绝法国人的无理要求,于是在1331年3月30日写信给菲力普说:“我们承认在亚眠的宣誓具有效忠的意义。”四天后,他又亲自访问法国,在这个短暂逗留中,菲力普认为这个书面的承诺可以令他满意,于是两国间又恢复了友善关系。这个问题似乎解决了,于是菲力普着手准备参加十字军,因为欧洲正在宣传这种运动。虽然如此,只过了一点时间,这场巨大火灾的第一个火花就被点燃了----不是在海峡那边,而是在特威德河以北(指苏格兰)。 当罗伯特·布鲁斯----1314年布莱克本的胜利者----于1329年6月7日逝世之后,苏格兰的王位就传给他的儿子大卫,他还只是一个五岁的小孩,依照1328年5月订立的北安普敦条约,被爱德华承认为苏格兰王。这个条约也规定过去在苏格兰有领地而被没收的人,除三个人例外其余都应该予以发还。 1331年11月,大卫在斯科尼加冕,爱德华的宠臣巴列欧就出发去收复他丧失的领地。(注:他是约翰·巴列欧的儿子,在1291年,爱德华一世强迫苏格兰人接受他为国王)。1332年7月31日,他率领一小队士兵和弓箭手侵入苏格兰,8月11日他在都柏林莫尔击败了苏格兰的摄政,获得了一个惊人的胜利。此时,爱德华得知大卫正在接受菲力普的资助,于是自动废除了他本来喜欢的这个北安普敦条约,率兵北上包围贝尔维克,并于1333年在哈里登丘陵彻底击败了苏格兰人。大卫逃往法国,受到菲力普的优待。他表示除非爱德华的部队撤出苏格兰,否则他拒绝停止援助苏格兰人。 当情况恶化之后,教皇本尼迪克特十二世自告奋勇出面调解。1335年11月,他劝说爱德华和大卫两人同意作短期休战,以此作为调处他们争端的第一个步骤。不久他又对菲力普说,希望能获得全面和平,否则十字军行动只好暂时延期。这却使菲力普大为恼火,因为他早已决定领导这次冒险,于是为了对爱德华施加压力,就不由分说命令他本来集中在马赛准备输送十字军前往圣地的舰队开往诺曼底,好像他是准备介入战争支援苏格兰一样。 这个行动马上使英格兰有了反应。英国议会认为英国有受到入侵的威胁,便于1336年9月投票表决筹募战费,同时命令舰队集中在英吉利海峡。对这个反挑衅的答复是菲力普把部队开到格伊内边界,并于1337年5月24日采取决定性的行动,宣布没收格伊内地区。 此时又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加速了战争爆发。1332年,菲力普的妹夫罗伯特被指控毒杀了他的妻子,于是被判剥夺其爵位财产,放逐出国。他首先在海纳德避难,但是菲力普宣布谁收留他就对谁兵戎相见,于是罗伯特在1336年底渡海赴英,爱德华待以殊礼,他劝说爱德华反抗菲力普,并再次提出对法国王冕的要求。如果以奥斯坦德公爵的身份,爱德华受到誓约束缚,他不能支持罗伯特反对其合法的长上,不过如能宣布菲力普的嗣位为不合法,那么他就可以无所顾忌了。工具是现成的----就是他对继承权的要求。所以1337年11月1日他派林肯主教到巴黎去,带去一份最后通牒,在这个文件中他称菲力普为法兰西的“自立为王”者。虽然他尚未立即要求法国王冕,可是这样的称呼就表示菲力普是篡位者,所以他在亚眠的宣誓已经没有遵守的价值。所以,在1337年秋天爱德华赢得了第三个回合,这个从1328年以来已经冷却的冲突现在升温到了沸点。 如果按照现在的字义来解释,要想征服法兰西----那就是说要加以占领----应该是一个不在考虑之列的问题。不仅因为十四世纪的法兰西王国是一个巨大而繁荣的国家,而且它也差不多有两千万左右的人口。但在1377年,经过了1348到1349年间的黑死病之后,英国的人口却只不过是三百七十万人而已。而对这个优势,我们却应记住在法国仍然保持着封建制的战争观念,就是以精选人员为基础,而不是依赖广大的人力。虽然法国的骑士在数量上也多于英国,但纪律却较差,而且仍然认为步兵在战场上出现是有辱尊严的。 与法兰西作一对比,英格兰是个比较统一的王国,爱德华有一个好得太多的财政制度,可以使他方便地召募和维持兵力。为了赢得他的会战,他惟一需要关心的就是击败法国的骑士。法国人的封建战术还是设法将敌人挑下马来加以生擒以便勒索赎金,而爱德华却比较注重“杀伤”。在观念上,他的战术要比封建式更为“近代化”一些。由于他的祖父曾从威尔士人那里学会了使用长弓,这种兵器使他可以把“火力”当作战术基础,而不仅限于冲力。所以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那么在战术上法国人是处于劣势的。但是由于法国面积巨大,连相当长期的占领都是不可能的,当然更不必说永久性占领。 遵照他的祖父在1297年拟定的计划,爱德华决定经过低地国家进攻法兰西,目的是牵制菲力普的兵力,使他不能去夺取奥斯坦德----也就是说把战争拉向北线。虽然与弗兰德伯爵路易缔结同盟是无需考虑的问题,但是利用金钱收买----总数为三十万弗罗林----他赢却得了布列坦尼公爵约翰三世、莱茵河上帕拉廷伯爵雷格那德和巴伐里亚的路德维希皇帝等人的支持。此外,他又与海纳德、吉尔德斯、林堡、尤里尔斯和布拉班特等诸侯签订了条约。 此时,弗兰德的路易----他本是法国人----为了表示他对菲力普的效忠,已经在坎德萨岛上----在斯鲁伊斯下方----设置了一支强大的守军,足以明显阻碍英国与低地国家之间的海上交通。爱德华就以这件事为借口,派出一支远征军去攻占该岛。1337年11月11日,在箭雨掩护之下,德贝公爵和马麦率领他们的部队在该岛登陆并毁灭防御工事。百年战争自此开始,一直延续了116年之久。 。
热心网友
一场战争从一种性质转变到另一种性质,即一场战争中对交战双方来说都各有两种性质,这在战争史上并不多见。公元1337—1453年,英法两国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入侵,战争性质从封建王朝混战变化到侵略与反侵略,其结果可谓完全违背了英法王朝统治者的预料。 中世纪,英国诸王通过与法一系列联姻,均成了法国诸王大片领地上的主要封臣。1346年,英王爱德华三世终于提出要求享有全部法兰西王国的继承权。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华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国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争夺卡佩王朝继承权。1337年爱德华三世称王法兰西,腓力六世则宣布收回英国在法境内的全部领土,派兵占领耶讷,战争遂起。 这场战争除王位继承原因外,还为了争夺在法境内的富庶的佛兰德尔和阿基坦地区。这个地区与英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法国于1328年占领该地,英王爱德华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向该地出口。佛兰德尔地区为了保持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承认爱德华三世为法国国王和佛兰德尔的最高领主,使英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这也是导致战争发生的一个基本原因。这次战争分四个阶段: 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年),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尔和基恩。在斯吕斯海战(1340年)中,英海军重创法海军,夺得制海权。在1346年8月的克勒西会战中,英军又取得了陆上的优势,并经11个月的围攻占领了海岸要塞加来港(1347年)。将近10年的休战之后,在普瓦提埃战役(1356年)中法军再次被击败。英国人无限度地征收苛捐杂税和法国内部经济陷于完全破坏的状态,从而导致了法国人民的起义——马赛领导的巴黎起义(1357—1358年)和扎克雷起义(1358年)。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勒丁尼签订和约,和约条款极为苛刻,其中规定把从卢瓦尔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0年),为了夺回英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民团,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久格克连被任命为军队总司令(元帅),并拥有很大的权力。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为了保住在法国的几个沿海港埠和波尔多与巴荣讷间的部分地区,并鉴于国内形势恶化,英国遂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 战争的第三阶段(1415—1424年),法国因国内矛盾加剧(勃根第派和阿曼雅克派两个封建主集团发生内讧;农民和市民举行新的起义)而遭到削弱,英国乘机重启战端。1415年,英军在阿金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并在与其结成同盟的勃根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领法国北部,从而迫使法国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按照和约条款规定,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于1422年都先后猝然死去。由于争夺王位斗争(1422—1423年)加剧,法国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处境十分困难。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的居民的身上。因此,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 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年),随着人民群众的参战,游击战更加广泛地展开(特别是在诺曼底)。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战争的性质变了:就法国方面来说,是反抗英国侵略的正义战争,而英国方面则是进行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 贞德出生在法国北部香槟与洛林交界处的杜列米村,从小就开始了牧女的生活。艰苦的生活使她逐渐成为一个性格坚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少女。1428年,她3次求见王太子,陈述她的救国大计。1429年4月27日,王太子授予贞德以“战争总指挥”的头衔。她全身甲胄,腰悬宝剑,捧着一面大旗,上面绣着“耶稣马利亚”字样,跨上战马,率领3000—4000人,向奥尔良进发。奥尔良已被英军包围达半年之久。贞德先从英军围城的薄弱环节发动猛烈进攻,英军难以抵挡,四散逃窜。4月29日晚8时,贞德骑着一匹白马,在锦旗的前导下进入了奥尔良,全城军民燃着火炬来欢迎她。奥尔良解放之钟声敲响了!贞德率领士气高昂的法军,迅速攻克了圣罗普要塞、奥古斯丁要塞、托里斯要塞,敌人闻风丧胆,听到贞德的名字就吓得发抖。人们高唱赞美诗,歌颂贞德的战功,称她为“奥尔良姑娘”。5月8日,被英军包围209天的奥尔良终于解了围。奥尔良战役的胜利,扭转了法国在整个战争中的危难局面,从此战争朝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接着,贞德又率军收复了许多北方领土。贞德已经变成了“天使”,人们到处都在歌颂她,称她是“圣人”。国王赐给她大量财帛和“贵族”称号,她都拒绝接受,决心继续完成解放法国的事业。 但是,宫廷贵族和查理七世的将军们却不满意这位“平凡的农民丫头”影响的扩大,他们害怕人民比害怕英国人还厉害,便蓄意谋害贞德。1430年在康边城附近的战斗中,当贞德及其部队被英军所逼、撤退回城时,这些封建主把她关在城外,最后竟以4万法郎将她卖给了英国人。贞德宁死不屈,她说:“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1431年5月29日上午,贞德备受酷刑之后在卢昂城下被活活烧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纳河中。死时,贞德还不满20岁。贞德之死激起了法国人民极大义愤和高度爱国热情,在人民运动的压力下,法国当局对军队进行了整顿。1437年法军攻取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百年战争从1337—1453年,持续了116年,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国王联姻不仅不能解决长治久安问题,反而容易引起王位继承权争夺和战争。民族女英雄贞德姑娘勇敢地捍卫民族利益,为了民族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唤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不仅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而且还使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民族感情迅速增强了,国王受到了臣民的忠心支持。由此封建君主政体演变成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王权进一步加强了。战后的英国,在经历了一段内部的政治纷争后,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在这次战争中,英国的雇佣军优于法国的封建骑士民团,这促使法国第一次建立了常备雇佣军。骑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别是那些能够成功地与骑兵一同作战的弓箭手的作用得到了提高。火器在当时虽还抵不上弓和弩,但却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各种作战中去。这些对英法军队乃至西欧国家军队的建设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
热心网友
从1337年到1453年,两国为争夺王位和土地,残酷厮杀。战争持续了一百年,哭声也持续了一百年。 王位继承权引发争端 自11世纪“诺曼征服”以后,英国通过联姻和继承关系,占有了大量的法国领地,这在同样梦想称霸欧洲的法国看来,简直就是耻辱,一直寻求机会收复这些领地。14世纪初,英法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到了不通过武力无法解决的地步。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他没有男嗣,法国贵族会议便推举他的侄子腓力为王,称腓力六世。一心想控制法国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凭借自己是法王腓力四世的外孙,向法国发难,声称自己才是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腓力六世对爱德华三世的嚣张气焰十分气愤,暗下决心寻机报复。1337年5月24日,经过一番准备的腓力六世宣布收回英属领地基恩,英国自然无法接受。同年10月,爱德华三世不顾法国的反对,自称身兼法王,并率部队进攻法国。于是,法国王位继承争端终于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弓箭打出英国威风 面对气势汹汹的英国军队,法国把自己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派到了前线。当时,英军没有能与法国抗衡的骑兵部队。法王腓力六世扬言:“在强硬的马蹄下,愚蠢的英国人将会粉身碎骨,他们的肉体只会被我们用来铺筑庆功的大道。” 可是,当真正交手时,法国人很快就为自己的骄横付出了代价。弓箭成了英军的秘密武器。这种弓箭名叫“大弓”,射程远、射速快、精度高,能在200米的距离内射杀身披铠甲的骑士。爱德华三世指挥军队,故意放慢进攻速度,引诱法军来攻,等法国铁骑来到大弓射程内时,他下令发射利箭,大批的法国骑兵倒下。英国人很快控制了战争的主动权,并占领了法国的门户诺曼底。 1346年,梦想占据整个法国的爱德华三世再次亲率弓箭部队在诺曼底登陆,并于7月占领了法国的卡昂,接着奔袭法国首都巴黎。8月24日,英军和法军在阿布维尔以北的克雷西村展开了决定胜负的厮杀。在此战中,英军的弓箭再次让法国人吃够了苦头。这场大厮杀一直持续到夜色降临,最后,腓力六世在60名骑士的保护下仓皇撤离。不久,爱德华三世又攻占了法国的港口重镇加莱。 瘟疫改变战争进程 正当爱德华三世踌躇满志地准备对法国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打乱了他的如意算盘。进入加莱城时,不少英军染上了黑死病病毒。 黑死病不但导致英军大量死亡,而且导致英国的人口锐减,由黑死病流行前的400多万人降到疾病过后的250万人左右。更可怕的是,黑死病给英国人带来了心理上的极大恐惧,人们惶惶不可终日。在短短一年之内,英国著名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职位竟然因为黑死病而三次易主,最短者任职仅仅6天。由于各地教堂的主教频繁死亡,英国人看重的感恩仪式也被迫停止。后来,随着瘟疫的肆虐,甚至出现一件首饰换了几个工匠最后还是半成品的情况;有的案件尚未开审,原告和被告都双双死去;新婚夫妇蜜月没度完就含泪永别。英国陷入到空前的恐慌中。在这种情况下,爱德华三世再也无力顾及同法国的争斗,只好于1360年同法国签订《布勒丁尼和约》,宣布放弃对法国王位的要求。 1364年,法国查理五世上台。他在一次朝会上说:“现在是让可恶的英国人屈服的时候了。我发誓带领我的臣民夺回属于我们的一切。”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查理五世征召大量雇佣步兵取代连战连败的骑士部队,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趁着英国黑死病大流行的机会,从1368年开始,查理五世开始逐步收复法国的大片失地。1372年,法国的舰队又在拉罗谢尔打败英国舰队,重新控制了西北沿海海域。到70年代末,法军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狭窄的一隅。这样,整个战争的态势发生了有利于法国的变化。然而,就在查理五世打算一鼓作气收复全部失地时,却突然离开了人世。1380年继承王位的查理六世是个精神病人,没能力治理国家,更不用说领兵打仗。这给了英国人很好的喘息机会,但此时的英国仍陷入瘟疫之中,无力反扑,战争进入僵持状态。由于瘟疫一时难以控制,英国被迫与法国在1396年签订了20年停战协定,放弃了一些既得的利益。 亨利五世发动反攻 英军在战场上连遭败绩,使英国国内人心思变。1399年,兰开斯特公爵亨利乘机夺取了王位,建立了兰开斯特王朝,称亨利四世。1413年,亨利四世的儿子亨利五世上台。 上台不久,亨利五世就重新点燃了百年战争的烽火。1414年8月,亨利五世亲率大军在塞纳河口登陆,9月下旬,攻占了法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勒阿弗尔。接着,亨利五世亲率一支由重骑兵和大弓手组成的为数约5000人的部队由陆路向加莱进军,引诱法军进行决战。1415年10月25日,两军在阿让库尔短兵相接,英军弓箭手在一个关隘地段奋力射杀法国骑兵。此役中,法军死伤8000余人,被俘2000多人,而英军只伤亡400多人。阿让库尔一战使亨利五世名噪一时。1417年8月,亨利五世再次带兵进攻法国,在诺曼底登陆后迅速扩大战果,并于1419年攻陷法国的鲁昂,打开了整个法国的门户。法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可就在这时,法国国内两大封建主集团奥尔良派和勃艮第派却出现了严重的内讧。1419年9月,法国王太子查理会见勃艮第公爵约翰,公开指责约翰对英国的入侵不出力抵抗,实属叛逆。约翰不服,两人争吵打骂起来。查理身后一名骑士跳了出来,用利剑把约翰当场刺死。这件事后,一心复仇的勃艮第派主动与亨利五世走到了一起。在勃艮第派的援助下,英军很快就占领了法国的北部地区。眼看大势已去,法国被迫与英国在1420年5月21日签订了《特鲁瓦和约》。和约宣布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亨利五世担任法国摄政王。 为了实现完全统治法国的梦想,亨利五世还娶了查理六世的女儿凯瑟琳公主为妻。但命运仿佛在故意捉弄这个强硬的征服者,1422年,就在查理六世去世前两个月,亨利五世却先在战场上染病去世。年仅9个月大的亨利六世继承王位。 圣女贞德拯救法国 幼小的亨利六世无法亲理国政,英国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再度展开权力斗争。法国原王储查理乘机在法国南部封建主的支持下自立为王,称查理七世。争夺王位的战火再度燃起。挟亨利五世的余威,英军很快又取得了优势。此时,一个拯救法国的英雄出现了,她就是被法国人民千古传颂的奥尔良姑娘———圣女贞德。 贞德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农家少女,整天牧羊,连最简单的字母都不认识。但是,国家的危急和各地人民保卫祖国的消息使这个偏远农村的小姑娘异常激动,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拯救多难的祖国。1429年初,贞德17岁时,英军围困了巴黎南面的奥尔良城。这是法国南北交通的战略重镇,一旦失守,南方就可能全部失陷。消息传来,贞德感到这正是自己为祖国献身的时刻。她一再请求父母和叔叔带她去见当地的法军队长。叔叔为她的热诚所感动,带她到了军官面前。 “你这个小姑娘,连怎样戴头盔都不知道,怎么能上战场呢?”军官问她。“我有决心和勇气,我能学会战斗。”贞德以坚定的口气回答。 “你一个人怎么和英国军队作战呢?” “我有祖国和人民,还有国王。我要先解救奥尔良城,然后让国王正式加冕。” 贞德的话使军官大吃一惊。他派7名士兵陪她去见国王。国王查理七世被贞德坚不可摧的意志感动,同意让她带一支三四千人的军队去解救奥尔良城。 贞德的武器只有一把剑和一面旗帜。在战斗中,她总是高举旗帜,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她和她的旗帜在哪里出现,法国士兵就奋不顾身地跟上去。经过无数次战斗,贞德和她的部队来到了奥尔良城下。守城的法军却不肯开城迎接,他们不相信贞德这个女孩子能带兵打败英军,有人甚至认为她是妖怪巫女。贞德也不申辩,她巡视一周,看到城的另一边还有一座最坚固的英军堡垒,便指挥法军攻击敌堡。她首先跃过深壕,架起梯子爬上城堡,但摔了下来。不一会儿,她高举战旗又冲了上去。守城的官兵亲眼看到这一切,大为感动,立即开门出击。被英军围困长达209天的奥尔良解围了。捷报传开,整个法国一片欢腾。 奥尔良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法国在整个战争中的危难局面,战争从此朝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接着,贞德又率军收复了许多北方领土,并在兰斯大教堂举行了查理七世的加冕礼。但是,宫廷贵族和查理七世的将军们却不满意这位“平凡的农民丫头”影响的扩大,便蓄意谋害贞德。1430年,在康边城附近的战斗中,当贞德及其部队被英军所逼、撤退回城时,这些封建主把她关在城外,最后以4万法郎将她卖给了英国人。贞德宁死不屈,她说:“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1431年5月29日,贞德备受酷刑之后在卢昂城下被活活烧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纳河中。死时,贞德还不满20岁。贞德之死激起了法国人民极大义愤和高度爱国热情。1436年法军攻取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战争换来百年灾难 为了争夺王位和土地,英国和法国的统治者发起的这场长达116年的战争不但极大地影响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而且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西方一位历史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年战争,就是一场百年的屠杀游戏。当高高在上的王公贵族为自己争得的利益开庆功宴的时候,一些失去家园和亲人的无辜的人们却在无声地痛哭。战争持续了一百年,哭声也持续了一百年。”由于战争始终是在法国境内进行的,法国人民首当其冲饱受战争之苦。许多法国城市在英军的粗暴蹂躏下,呈现满目疮痍的破败景象。诺曼底、皮卡尔迪等重要地区的人口大约丧失了1/3,有的教区空无一人,土地荒芜。首都巴黎到处都是无人居住的空房,有的甚至成了野狼的巢穴,巴黎30万居民中有8万沦为乞丐。英国尽管远离战场,但当艰难地趟出百年大战的邪恶泥潭时,英国人痛苦地发现他们在付出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代价之后,不但一无所获,还把家底也输光了。这迫使英国放弃谋求大陆霸权的企图,而把全部精力向自己岛屿周围的海洋发展,走上了海洋扩张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