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将至,我想知道月饼的来历,有知道的朋友请告知,多谢了.

热心网友

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的民间就已产生有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为饼食加工增加了辅料,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北宋皇家中秋爱食一种“官饼”,民间俗称为“小钟’、“月团”,其品种已有“桂饼”和“五福饼”等。不过,这些“饼”与“月”还没有挂起钩来,在民间还没有形成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一词出现在南宋晏自牧的《梦粱录》中,但它只是一种象形饼食,宋代几本专门记载风俗的书,都末提及中秋食月饼。把月饼同中秋节联系起来,则是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上写道:“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也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回 。”沈榜在《宛署杂记》记述明代京师北京月饼盛况时指出,每到中秋,坊民皆“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当时,一些心灵手巧的制饼大师日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刻在月饼上。清代《燕京岁时记•月饼》载:“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丽食者,谓之团圆饼。”农历八月十五日,清乾清宫内供月御案陈列的“月饼山”,从下往上,案上的月饼由大渐小,垫底的直径达尺余,而顶上的小月饼则只有两寸许,名目:“桃顶月饼”。由此可见清代月饼名目之繁多,花色品种丰富之程度。。

热心网友

好象是嫦蛾飞上月亮的时候.在8月15吃月饼是在想她回来

热心网友

庆丰收、贺团圆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热心网友

看过 流星花园的 就知道 卜学亮 问衫菜 陈胜吴广起义 为了方便传递讯息 他们往月饼了 做了手脚 请问衫菜同学 里面包的是什么 衫菜回答是 蛋黄 然后卜学亮就在 拍马屁 说她是 栋梁之材了 月饼大概就是 陈胜吴广起义 这个事情流传下来的吧

热心网友

8月15日, 吃月饼,团圆,图吉利!!!

热心网友

8月15日,

热心网友

民间流传的朱元璋8月15抗元起义跟月饼有关系

热心网友

中秋节月饼的来历中秋节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并非自古有之。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其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说法之一,月饼源于秦汉时长江流域一带的粘米饼子,时称糍粑,隋唐时成形,盛于宋代。  也有史料记载,月饼最早出现是在南宋,不过当时的月饼与中秋节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作为蒸食品在饮食市场上出现而已。真正意义上的中秋月饼是在明代出现。当时,北京城里有一种用果馅做的月饼,自此人们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开始自己制作月饼,自家食用或是馈赠亲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形状各异,名称也很特别。譬如,山西省介休县一带制作的月饼名堂多而有趣,如有专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子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少年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关于月饼的制作技术,在明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当时一些月饼的饼面上出现了设计精良、构图美妙、花纹灵细的装饰图案,充分体现了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还一种说法是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