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物质。发现世界。事物本质。
热心网友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物质。一般认为,"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它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在各种描述自然世界运动规律的理论学说中,人们把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理论学说称为真理。真理与科学的内在关系在各种描述自然世界运动规律的理论学说中,人们把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理论学说称为真理,把与客观世界发展规律不符合的理论学说称为谬论。因此,真理与谬论是一对函义截然相反的概念。真理就是与实践相符合的正确理论,而谬论就是与实践不符合的错误理论。判断一个理论学说是不是真理的检验标准将唯一的是实践。其中有两个注意要点如下:1.所作的实验必须与被检验的理论存在内在的必然关系。2.是用迄今为止已经进行过的实践来作真理的检验标准。对前一个要点,人们很容易理解,如果所作的实验与被检验的理论不存在内在的必然关系,该实验就不能对被检验的理论具有说服论证意义。但对后一个要点,人们则不一定会马上接受,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严格地论证。根据反证法,假定“用已经进行过的实践来作真理的检验标准”是错误命题,则检验真理的标准就只能是未来的尚未进行过的实践。可是,如果要用未来的实践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身就难以成立,因为它可能会在未来的实践中被证明是谬论。这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成了永远有待验证的不可知命题。另外,把那些已经进行过的实践置之不顾,本身就是在用行动否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迄今已经进行过的实践。 不同意用已经进行过的实践作真理的检验标准的人们可能会修正说法,改为用全部的实践,包括已经进行过的实践与将来尚未进行过的实践来作真理的检验标准。也就是说,要等所有的实践都进行过后才能判定一个理论是不是真理。这种“等待”观点是否更合理呢?否,由于实践只有在人类消亡之时才结束,持“等待”论的人实际上是在向人们宣告物质世界不可知。 不仅如此,持“等待”论者还是对真理的发展过程缺乏了解的表现。只要不是对哲学极其无知的人,就应该理解我们用迄今为止已经进行过的实践来作真理的检验标准,乃是因为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著《自然辩证法》P219 ) 用迄今为止已经进行过的实践来作真理的检验标准,并不意味着从某个时刻起就不再对现存的理论继续进行检验了。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也在不断地进行下去,真理也在新的实践检验之下不断地修正着,完善着。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 一个新的事实被观察到了,它使得过去用来说明和它同类的事实的方式不中用了。从这一瞬间起,就需要新的说明方式了──它最初仅仅以有限数量的事实的观察为基础。进一步的观察材料会使这些假说纯化,取消一些,修正一些,直到最后纯粹地构成定律。如果要等待构成定律的材料纯粹化起来,那末这就是在此以前要把运用思维的研究停下来,而定律也就永远不会出现。(恩格斯著《自然辩证法》P218 ) 由此可知,人们所说的真理都是相对于一定历史条件之下的相对真理。主张用未来的实践来作真理的检验标准或是要等所有的实践都进行过后才能判断某个理论是不是真理的人,实际上是在追寻所谓的“终极真理”。 按照真理的定义,凡是被实践检验符合的理论就是真理。然而在各种理论学说中,有些理论根本就不存在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情况,即无论在实践中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它们都可以对其作出不自相矛盾的解释。这一类理论当然是真理,但它们已经失去了被检验的意义,因而不具有指导人们进行新的实践活动的作用。故此,人们必须对真理再进行细分,把无论发生什么现象都永远正确的不具有指导人们进行新的实践活动作用的真理划为一类,称之为形式真理,而把那些能够指导人们进行新的实践活动的真理划为另一类,称之为实用真理。 在描述自然现象的各种理论之中,人们把能够正确指导人们进行新的实践活动的系统知识称为科学。与此相应,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进行新的实践活动的理论也就是非科学理论。显而易见,科学理论就是具有指导人们进行新的实践活动作用的实用真理。 根据逻辑规则,在科学与真理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科学必须是真理,但真理并不都是科学,谬论必定是非科学理论,但非科学理论并不都是谬论。 基于科学是能够指导人们进行新的实践活动的实用真理,人们所建立的科学理论应具有如下四个基本特点: 1。 科学理论的叙述必须是准确的概念; 2。 科学理论的推演必须在逻辑上不自相矛盾; 3。 科学理论的预见必须在原则上可以被证伪; 4。 支持科学理论的证据必须能够重复再现。 凡是不具备上述四个基本特点中任何一个特点的理论学说,都不属于科学理论。而冠以科学的称谓,实际上却是由非科学理论构成的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进行新的实践活动的没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体系即是伪科学。由于某个知识体系是不是科学完全取决于构成该知识体系的具体理论是不是科学理论,判断某个冠以科学称谓的知识体系是真科学还是伪科学,将是看支持构成该知识体系的具体理论的证据是否可靠地遵守了实践检验的有关理论能否具有指导人们进行新的实践活动的作用。故此:构成任何一门科学的理论,都必须直间或间接地表明,它在什么事实发生时即被判定为错误理论,而实际上这些可以否定其成立的事实并没有发生出来。 科学理论必须具备的这一特征,在指导人们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哲学中称作原则上可以被证伪。 那些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它们都可以作出不自相矛盾的圆满解释的理论学说都不能属于科学理论。 但对自然科学的哲学本身进行分析的元哲学来讲,属于更深一个层次的研究哲学,人们不能继续使用是否具有可证伪性来判断它是不是科学。因此一定要注意,自然科学的哲学适用范围只是针对具体自然现象进行阐述和预见性分析的理论范畴。 人们把建立某个科学理论所进行的理论推导及其相应的检验实验称为科学研究工作。说支持某个理论的证据是不是可靠地遵守了实践检验有关规则,包括理论上的正、反论证与相应的实验证明两个部份,也即是在说建立该理论的研究人员是否采用了可靠的研究方式来进行研究工作。 先搜集数据,再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总结出其中的表现规律,只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如果自然规律必定存在于数学公式之中,人们当然可以不择手段地先制造出具有各种特性的数学公式,再用实验检验其中那些数学公式具有用武之地。而采取一切手段制造出具有各种奇异特点的数学公式,仅仅等同于在收集可能是有用途的“工具”,它们还并不足以成为科学理论。 在〔美〕戴西·拉得纳、迈克尔·拉得纳所著《科学与谬误》一书(安宝明、张松林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11月出版发行,统一书号2002·303)第125~126页,拉得纳有如下十分生动的解说: 人们通常认为搜集实例取得的进展如同采集樱桃的情形一样:在已有的数量上增加积累。但搜集实例不仅仅是个积累问题。它象采蘑菇。你可以去采大量的蘑菇,可是只有在你懂得抛开毒蘑菇时,采集工作才会取得进展。有选择的采集才是有用的采集方法。同样,除非你愿意进行分类,将某些“实例”扔掉,否则你将永远无法完成科学上有用的资料积累。… 伪科学家们确实也挑选他们的“实例”,但重要的问题是进行分类的方法。科学要求从事科学的人能够剔除毒蘑菇,不让它作为科学的食粮。伪科学家们却来拾起毒蘑菇,将它当作食粮来提供──他们毕竟是想让我们吞下去。同时,他们把科学家挑选出来的蘑菇剔除掉了。伪科学家们不愿意说为什么他们选的蘑菇可食用而科学家选的则不可。 … 如果问科学家为什么接受后者而不接受前者,他们就不难指出,在他们摈弃的各项研究中有方法上和其他方面的错误。如果问伪科学家,他们为什么接受一种研究而不顾其他种,他们的唯一回答就是,他们正在寻找那种类型的蘑菇。 诚然,一个人可以偏不采可食的蘑菇而采集毒蘑菇。毒素毕竟也有它的用处。但在面对着如何辩别此两者这个问题时,谁要是认为称什么为可食物、什么为毒物乃在于个人所好,那他最好是脱离采蘑菇这一行。 同样一个研究对象,研究者采取不同的研究方式,将决定着由其建立的理论属于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性质。当我们说某些人在搞伪科学时,是指这些人表面上打着科学研究的招牌,实际却是以错误的不可靠方式在从事着所谓的研究工作。相对论也因研究者采取不同的研究方式,体现为不同性质的理论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