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秀的是德过的 其次是苏联 再次才是盟军?这种说法对么?
热心网友
德国将领应当是最强的!
热心网友
苏联的朱可夫将军也是一个,他在指挥集团军立体作战上很有一套.
热心网友
二战中最有优秀的指挥官应当是德国的,其次是苏联的,再次是英国的,再次是美国的,最次的是日本的。德国人之所以被认为是最优秀的,主要是因为德国人不仅进行了一场军事领域的革命(建立了一致以空军+装甲兵为核心的,以闪电战大纵深理论武装起来的现代化军队),而且他们总是靠质量而不是靠数量取胜,其代表人物是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和隆美尔,不过我并不欣赏隆美尔,因为他只是一个极为优秀的战术指挥官,同时是一个不怎麽称职的战略指挥官。苏联指挥官的优秀是因为他们在遭受当时最强大的军队的突然袭击时能够顶住并且最终转入反攻和战略性进攻,要知道从防御转入进攻时军事领域最复杂、最困难的课题,其代表人物是朱科夫、华西列夫斯基和罗科索夫斯基。德国和苏联的指挥官应当是第一档次的,他们所进行的典型战例有:闪击波兰、西欧和巴尔干,基辅战役、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苏德战争后期的苏联战略性进攻战役、阿登反攻以及苏军出兵中国东北等。苏联比德国人稍差一点是因为我认为德国人一直是两面甚至多面作战,而苏军作战对象比较单一,又享有人力物力的优势。英美的指挥官相对差得多,在美国人介入以前,英国人无论是在欧洲大陆还是在北非,无不被德国人打的屁滚尿流。阿拉曼战役众所周知拼的时后勤补给,如果隆美尔能够正常补给,即使达不到蒙哥马利的水平,也照样能够打败英国人。英美所享有的是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换言之表现在战场上就是火力的宣泄。所以我认为英美的指挥官相比苏德要差一个档次,就像亚洲足球和欧美足球那样的差距。也许,大家会认为巴顿算是一个明星,但是他所指挥的部队并没有取得特别突出的战绩;麦克阿瑟和尼米兹也许相对要强一些,前者主要是因为“跳岛”作战,后者主要是因为中途岛之战。也许有人会说诺曼底登陆算不算经典,当然算,但那主要是英美情报部门的功劳。至于日本人,除了珍珠港偷袭外,还有什麽战绩?即使是珍珠港,也不排除罗斯福故意牺牲珍珠港的可能。1939-1940年日本关东军号称精锐,以交手便被苏联红军打得满地找牙,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东南亚的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和西方列强的二流部队,当西方列强终于还手时,他们便开始溃败了。日本人在中国大陆能横行,并不是因为日本军队强大,而是因为中国太弱,这一点人所共知。当中国远征军同样装备美式装备时,日本人又怎麽样?。
热心网友
当然是我们的毛主席
热心网友
对的
热心网友
德国最强的是古得里安,苏联最强的是失可夫。
热心网友
如果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话,或许可以分出谁是最好的,但没有绝对的一致,由于环境的不同,结果可能完全相反,所以我觉得没有最好的,每个在历史上留名的都很厉害,否则历史不可能给他留下一席之地。胜利不一定就该赞美,失败不一定就贬斥。
热心网友
赞同
热心网友
为什么不说说我们中国的呢?我说孙立人才是最优秀的指挥官
热心网友
巴顿,隆美尔,朱可夫
热心网友
二战中优秀的指挥官,左权能算一个吧,还有李云龙
热心网友
补充点龙德施泰特 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Gerd von Rundstedt,1875。12。12~1953。2。24),德国陆军元帅(1940。7。19),著名军事家、统帅。 龙德施泰特原本是一位很正直的军官,他出身于一个军人世家。他家族的军人生涯已经延续了850年之久。他的父亲先是一名骠骑兵少尉,后来升到少将。当青年龙德施泰特在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高级军校毕业之后,就于1892年被派到驻卡塞尔的步兵第八十三团见习。一年后,他晋升少尉,年仅18岁。 1900年,龙德施泰特晋升为中尉团副官,三年后,被送往军事学院学习。1907年晋升上尉并调总参谋部工作,后来调任步兵第一七一团连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任预备第二十二师参谋。1916年秋晋升少校,并任喀尔巴阡山某军首席参谋官。大战结束时任西线第十五军参谋长。1920年任骑兵第三师参谋长。1926年任驻卡塞尔的第二集团军参谋长。两年后任骑兵第二师师长。1932年任第三师师长及柏林第三军区司令。半年后就任驻柏林的第一集团军司令,下辖4个步兵师和两个骑兵师。 希特勒掌握政权后不久,国防军同德意志国家社会党之间发生了意见分歧。国防军当局认为,希特勒的大量扩军只会影响军队的素质,同时也会导致西方列强的干涉。1938年元月,陆军总司令弗里奇受纳粹秘密警察捏造的“生活丑闻”诬告,突然被解职,龙德施泰特曾立即要求见希特勒,并以其激烈争辩。他要求法庭澄清控告弗里奇的事实真相,要求宣布弗里奇无罪。 弗里奇的被清算,仅仅是国防军当局同希特勒之间斗争的一个例子。在后来的奥国和捷克苏台德地区问题上,双方意见分歧更大了。 龙德施泰特表现出来的正直、忠诚、敢言精神却增加了希特勒对他的信任。德国陆军开进奥地利后,1938年被希特勒提升为上将。他没买帐,主动呈请辞职,以求自我解脱。被免职后,退役。 当希特勒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的时候,龙德施泰特经常向其警告避免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了。英法为履行对波兰的条约义务,由9月3日对德宣战。 由于局势紧张,夏天,被其参谋长曼斯泰因称为大战术的解释者、极为卓越的天才军人、不管一切细节小事而只注意大问题、在一刹那之间就能把握住任何问题要点的具有老派绅士光辉和将军风度、连希特勒都为之心折的人物的龙德施泰特又重新服役,出任进攻波兰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8月24日,他就正式接管了集团军群的指挥权。这次重新服役,是一种在战场上建立功勋的军人荣誉感在召唤着他,也是他军人家族的血统使然。 龙德施泰特率领着3个军团共36个师,于9月1日拂晓时,发起进攻,越过了波兰国界(参见波兰战役)。战争开始了,龙德施泰特一边指挥进攻,一边在一处寺院中,与参谋长和其他高级幕僚人员吃了顿丰盛的早餐。用以调剂和松懈一下紧张的气氛。 他指挥“南方”集团军群第十四集团军夺占了上西里西亚工业区后,以其一部兵力越过贝斯基迪山脉向塔尔努夫进攻,从西面进逼杜纳耶茨河。 第十集团军以大量快速兵团楔入奥珀伦以东波军配置地域。其先遣部队9月2日进抵琴斯托霍瓦以北的瓦尔塔河,尔后,集团军各兵团向华沙和拉多姆急进,9月7日,该集团军在宽正面渡过了皮利察河中游,其先遣支队已到达华沙西南60公里处的托马舒夫—马佐维茨基和罗兹之间地域。 第八集团军9月7日逼进瓦斯克、卡利什以北一线。 9月11日,第十四集团军强渡桑河,继续向东推进,于9月16日在俄罗斯拉瓦、托马舒夫地域围歼了撤退中的由皮斯托将军指挥的波军各集团军残部。 第十集团军渡过瓦尔塔河后兵分两路,南翼各兵团渡过皮利察河,从东西两面迂回维西察峰,向拉多姆形成整个战局中第一个大合围圈。9月13日合围波军,俘虏其5个师残部共65000人和140门火炮。北翼各兵团向华沙推进,9月11日,一个突出的坦克兵团已直抵华沙,但它的一切冲击都被击退回来。 第八集团军北翼第三十师,却突遭波军袭击,危险势态对第十集团军都产生了影响。第八集团军被迫转向北面抗击波军突击,第十集团军停止向华沙前进,准备从东面冲击波军。 袭庄德军第三十师的波兰军队以罕见的勇敢和拼命精神压迫该师进行艰苦的防御战斗,第八集团军请求迅速派一个装甲军增援。 龙德施泰特却并不忙于直接增援第八集团军,而是要其尽量吸住波军,同时命令已到达华沙南面的第十六装甲军,与后续的第十军从东面切断波军退往华沙的道路,合围波军。在战斗激烈进行时,龙德施泰特和参谋长曼施泰因亲自到第八集团军司令部直接指挥作战。9月16日。德军六个军紧紧缩小了合围圈。并粉碎了波兰军队多次突围的企图。18日,击溃波军。19日,波军19个师和3个骑兵旅残部约170000人,在司令官博尔特诺夫斯基将军率领下投降。320门火炮,130架飞机,40辆坦克等落入德军手中。 龙德施泰特奉命率部攻占波兰首都华沙,并限定在9月底以前必须实现。9月25日,德军开始发动炮击和进攻。9月27日正午,当龙德施泰特正视察第十八师时,突然听到了波兰军队愿意投降的消息。于是命令停止炮击。28日,波军投降。30日,第十一集团军攻占莫德林要塞。整个波兰战役结束。 德军进攻波兰获得成功,龙德施泰特因战绩而获得骑士铁十字勋章,并调任东线总司令。希特勒派弗兰克担任龙德施泰特的民防助理。由于龙氏厌恶弗兰克是个狂热的纳粹分子,关系闹得很僵,两人无法合作共事。10月18日,这位东线总司令又另调新职,任西线的A集团军总司令。 1939年10月24日,龙德施泰特到达西线,开始接管新成立的A集团军。他的司令部迁入莱茵河畔一座优美而古老的建筑物里,距房屋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古树所构成的方阵,中间立着一块1812年法国驻科布仑兹的司令官为纪念拿破仑大军在征俄的行军途中由此地点渡过莱茵河所建的古碑。 龙德施泰特很喜欢这里的环境,他每天上午习惯在莱茵河岸上作长时间的散步,尽管天气寒冷,河水已结冰,但他仍只穿件薄薄的衣服去运动,这是他人伍后养成的习惯。当他的好友、参谋长曼施泰因劝他注意不要受寒时,他却告诉这位好友,他一生都从没穿过大衣。龙德施泰特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看侦探小说,常用这类小说来消遣;当然他自己也觉得这是一种低级趣味,一见有人进办公室就迅速放进抽屉里关上。他也是用这种消磨时间的方法,来应付让他头疼的那些希特勒朝令夕改洪水一样冲入他司令部的文件。 这个时候,他的参谋长曼施泰因提出了修改陆军总部原定的“黄色作战计划”的建议,得到了他强有力的支持。他亲自签名、批准,一再向陆军总部提供备忘录,企图改变他们的原定计划。龙德施泰特还亲自给陆军总司令布劳希齐写了—-封信,以检讨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中,有关发动攻势时的“基本问题”的方式,表示对曼施泰因建议的赞成。他在信中一开头,就强调说明原计划不足以为一个全面胜利提供必要的基础。在秋冬两季实施,因气候的关系,会使战车及飞机遭遇到极大困难。警告不要在秋季过早发动攻势。当布劳希奇来部队视察时,他让曼施泰因直接说明自己的意见。 1940年2月17日,曼施泰因奉召前往柏林,以新任命的第三十八军军长身分向希特勒报告。在此之前,龙德施泰特让其主持了有陆军息参谋长哈尔德等高级将领参加的沙盘演习,并当着所有出席人员的面,向其致谢,表扬其在参谋长任内的功绩,祝贺其荣任新职。在这种场合,讲了那么多真诚而富有情感的话,表现出了司令官和参谋长的友谊。 希特勒在自己的书房中,听取了曼施泰因关于西线攻势的见解,表示完全同意。2月20日,照这个见解,希特勒命令颁发了新的作战计划,也就是“曼施泰因计划”。这个以“奇袭”为基础的计划后来受到布劳希奇的赞同,并被运用到整个西线战役指挥中。 按新的作战计划,龙德施泰特所率的A集团军群理所当然的担负了实施进攻的决定性任务。5月10日5时30分,西线攻势开路,德军各集团军奉命在北海至马奇诺防线全线发动进攻(参见法兰西战役)。A集团军群的第四集团军和霍特的坦克军首先突破了比利时骑兵和阿登山猎兵在边境的阵地,随后突破了乌尔特河阵地。5月13日晨,各坦克兵团先头部队远出至迪南以北进抵马斯河,并击退了惊慌失措的法国军队的一次次反扑,在马斯河彼岸建立了登陆场;第十二集团军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开路,在一个航空队的协同下向阿登疾进。13日到达色当,荷兰、比利时军队望风披靡,英国远征军也在佛兰德斯和阿图瓦被击溃。德军快速兵团以每昼夜50多公里的速度迅猛西进。18日傍晚,进至莫伯日以南地域,夺占了勒卡托和圣康坦。当德军接近敦刻尔克时,接到了希特勒一道莫名其妙的命令:停止前进。德军在原地停留了3天,眼睁睁看着英、法军队建立防线和装船。同盟军本来只希望在两天内能救出45000人的兵力。由于德军攻势减弱和英法人民的大力支援,从27日起汽艇、舢板、帆船、救生船、泰晤士河客轮、驳船、游艇、商船、驱逐舰、鱼雷艇像一群密密麻麻的黄蜂一样组成了史无前例的奇怪混合编队,往来于空战激烈的海峡。虽然参加援救行动的861艘船只中有四分之一已被击沉,还有9艘驱逐舰沉没,23艘军舰受重创,但却抢运走大约240000人。其中有英军近300000人,法军90000多人,使同盟军保存了训练有素的基干部队,成为日后进攻欧洲大陆的主力(参见敦刻尔克战役)。 这一纸命令救了处于生死关头的同盟军的理由,依照事后希特勒与龙德施泰特之间的谈话,可能是希特勒故意放英国人逃走,以增进同英国的谅解。但毕竟对德国以后的战事产生了不利影响。 6月9日,在重新部署部队后,龙德施泰特指挥由第二、第九、第十二、第十六4个集团军组成的A集团军群在香比尼发起了新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突破了法军在埃纳河的防线,而挥师南进,到达内韦尔后,向东方迂回,把一路败退的法军残部包围在马奇诺防线和德军之间。而马奇诺防线又被德军C集团军群突破。在这种情况下,6月16日夜,法国贝当元帅组成了新政府。6月17日,决定通过西班牙向德国求和。6月18日,希特勒接到停战请求。22日,双方签订停战条约。 7月19日,德军所有高级将领都被召往柏林,参加德国国会的开会典礼,希特勒正式宣布西线战役结束。同时他代表国家对军队表示感谢,并授予一部分高级指挥官荣誉。龙德施泰特因战功卓著,被提升为元帅。 1941年3月,希特勒在布雷斯劳召集会议,部署对苏联的入侵。龙德施泰特和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表示反对。他们劝希特勒不要过分迷信闪击战,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希特勒对此置若罔闻。 龙德施泰特担任了进攻苏联的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辖第六、第十七、第十一集团军和第一装甲军团,共26个步兵师、4个摩托化师、4个猎兵师和5个坦克师。并配置罗马尼亚兵团在普鲁特河附近展开。勒尔上将指挥的第四航空队对该集团军群实施支援。 他的当面是苏联著名的元帅布琼尼的部队。 6月22日,德军发起全面进攻(参见苏德战争)。各集团军与苏军连续激战。经12天战斗,第一装甲军团进至斯卢奇河中游以西地区。7月初,南方集团军群攻占东加利西亚和西乌克兰。5日,第六集团军和第一装甲军团在沃伦断基新城及其以南地域突破“斯大林防线”,向乌曼方向进攻。第十七集团军于6日渡过兹布鲁奇河,15日前在巴尔地域突破“斯大林防线”,18日在文尼察附近夺取了南市格河的一个登陆场。第十一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三、第四集团军一起向巴尔塔和德涅斯特河进攻。8月2日,实施深远突击的第十七集团军与第一装甲军团会师,台围了五一城、新阿尔汉袼尔斯克、乌曼地域的苏军集团。8日前,苏军主力被围歼。德军共俘虏100300人,内有两名集团军司令官,缴获310辆坦克、858门火炮。20日前,德军乘胜推进,击溃第聂伯河以西的苏军,夺占了由切尔卡瑟到赫尔松的整个第聂伯河弯曲部,并在东岸夺取了两个登陆场。24日,当战斗结束时,第聂伯河全线直到河口都已落入德军手中。 8月22日,德军统帅部下达了消灭基辅地域苏军的命令。25日至9月24日,龙德施泰特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在中央集团军群的支援下攻占了基辅,并在包围战中歼灭了7个苏联军团,俘虏655000人,战果辉煌(参见基辅战役)。 9月20日,曼施泰因的第十一军团和第一装甲军团向克里米亚发起攻击,在10月5日至10日的“亚速海会战”中击败了强大的苏军,俘65000人,德军占领了克里米亚(参见克里木战役)。只剩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还由苏军十分顽强地据守着,未能攻克(参见塞瓦斯托波尔战役)。 10月2日,第十七集团军向顿涅茨河推进,并强渡了该河。10月24日至11月初,第六集团军夺取了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和库尔斯克。第一装甲军团于10月20日夺占了位于重要工业区中心的斯大林诺市。 11月,龙德施泰特又指挥部队沿亚速海北岸继续向东推进,终于夺取了罗断托夫。 这时。苏军铁木辛哥元帅接替了布琼尼的指挥,苏军的抵抗开始加强。泥泞的季节也来临了,雨水冲毁了道路。几乎完全中断了德军的补给。德军的坦克陷入泥水里难以自拔,作战和行动十分困难,雨水后又是突降的严寒,地面上到处是一辆辆抛锚的德军机动车辆。而苏军却赢得了时间,从高加索调集了新锐兵力,以三个集团军向德军展开强大的反冲击,压迫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后撤。 龙德施泰特在苏军强大的压力下,于11月底要求撤出罗斯托夫,后退100公里至米乌靳河阵地,并认为非这样做不可。希特勒先是同意撤退,后又出尔反尔,不准撤退。龙德施泰特认为希特勒禁止一切退却的命令是荒谬的,一面拒绝执行这一命令,于11月29日放弃了罗斯托夫;一面再次申诉要求撤退的理由,并说如果再不准,他将请求免职治疗心脏病。希特勒对此立刻答复道:“我批准你的请求,请你马上交出指挥权!” 龙德施泰特的指挥权被赖歇瑙元帅所取代,但后者也未能守住防线,苏军突入了德军后方。希特勒这才命令撤退到米乌斯河。 1912年3月,希特勒再次起用龙德施泰特,命他接替患病的维茨莱本元帅为西线总司令,并同时兼任D集团军总司令。1942-年和1943年两年间,西线比较平静。希特勒为防备盟军在法国西海岸登陆,曾计划构筑所谓“大西洋长城”的防线。龙德施泰特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幻想,一种欺骗德国民众和盟国军队的宣传而已”。他已经敏锐地发现,德国败局已定。希特勒察觉出了他的情绪,因而处处削弱他的指挥权限。 1943年11月,隆美尔元帅从北意大利调到法国担任B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沿海要塞工事的构筑。富有对付英国人和美国人经验的他视察了整个海岸线后命令,设置纵深地雷地带、水中障碍物以及木桩尖端系有地雷的新式反空降障碍系统。他要把各师都配备在海岸附近,以迎头痛击登陆的同盟军。而龙德施泰特则认为盟军在这里登陆的可能性很小。他把摩托化部队和装甲部队配置在后方地区。隆美尔认为同盟军可能在诺曼底登陆,应缩短机动作战过程,在48小时内把敌人逐离大陆,否则,延误战机就会输掉整个战争。龙德施泰特很有把握地认为,同盟军在诺曼底或科唐坦半岛登陆只不过是一种佯动,紧接着将在加来海峡地区实施主要登陆战役,在此情况下。至少暂时保留一部分快速兵团作为战役预备队,在敌人登陆后,再以机动战的优势击溃之。结果,争论以作出妥协性决定而告终。在希特勒的认可下,配置在“B”集团军群地段的6个坦克师中,拨出3个归隆美尔调遣,其余3个留驻巴黎以南地域。希特勒实质上是同意隆美尔观点的,但未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以至于当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作为战役预备队的快速部队和装甲部队距海岸太远,不能立即向前推进。盟国空军切断了所有内陆纵深地区的交通线,给增援的德军造成极大损失。 。
热心网友
是德国
热心网友
别忘了我们的"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彭德怀元帅
热心网友
是的,后期德国实在是寡不敌众。曼施泰因 “德陆军中最强的指挥官” 战绩:1936年10月,曼施泰因担任德国陆军副总参谋长,率部参加了对苏台德地区的占领。1939年,曼施泰因提出了西线作战的“曼施泰因计划”,得到*的赞赏和肯定。6月22日,“曼施泰因计划”成功实施,法国投降。曼施泰因由此获得*的赏识,并被授予骑士级铁十字勋章。1941年9月曼施泰因被调往南方集团军群,同月发起克里米亚战役,并于次年7月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征服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 评价: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曼施泰因元帅已经被证明是德国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他们都希望他能出任陆军总司令。总而言之,他具有军事天才。”隆美尔 “沙漠之狐” 战绩:1940年2月,隆美尔被任命为第7装甲师师长。在法国战役中,该师攻击速度之快、挺进距离之远为其赢得了“魔鬼之师”的称号。 1941年1月,隆美尔担任德国驻非洲军中将军长。他到达北非后,不到两个月内就扭转了北非战局。1942年6月22日,隆美尔被擢升为德国陆军元帅,达到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顶点。阿拉曼战役失败后,隆美尔出任西线B集团军司令,但他的“大西洋壁垒”并未挡住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评价:隆美尔把德国军事学说的进攻精神融于自己的军事指挥之中,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果断发起进攻,被誉为“沙漠之狐”。 丘吉尔曾这样评价隆美尔:“尽管我们在战争浩劫中相互厮杀,请准许我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古德里安 “闪击英雄” 战绩:自1938年起,古德里安利用“闪电战”迅速吞并奥地利、波兰。 1940年5月10日,法国战役打响,古德里安完成举世震惊的大包围圈,把北部盟军装进“口袋”。尽管由于*延误战机,联军完成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但古德里安还是以“闪击英雄”的名字威震西方。 1941年5月,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兵团先后歼灭了近百万苏军有生力量。9月30日,古德里安率军直抵莫斯科城下。 评价:利德尔·哈特:“是古德里安用他的装甲思想和行动,帮助*改写了世界历史。” 古德里安被称为德国装甲兵之父,其遗像至今还挂在德国陆军装甲兵的军营中。
热心网友
德国的指挥官是最优秀的,希特勒的闪电战是高明的。一个小国居然横扫欧罗巴洲。要是莫斯科会战不是严寒的到来,要是斯大林歌勒战役的失败的话,要是意大利是半个德国的话,要是小日本不被中国拖住而无法侵列苏联和东亚的话。要是让德国和日本东西横扫亚欧大陆,今天的世界真的会改变。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要是德国有苏联一样的土地,有这中国一样的人口,那么如今世界就是法西斯了。但是在第耳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元帅将军指挥能力是不容忽视的
热心网友
德国军官有一个共同的军事弱点。无战略素养,例如沙漠之狐隆美尔,在与蒙哥马利的较量中他占了上风,但他频繁的军事行动拖累了德国本土的物资供应,最后造成在北非的德国军队的败北,假如他在北非战场中象希特勒指示他那样拖住英国军队而不贸然进攻,那么在德军进攻苏联的过程中英国将无力援助。
热心网友
德国的指挥官最优秀.后期德国的失败是由于德国军事上已经处于弱势.
热心网友
从战争的表现来说是这样的,想想一个弹丸小国,几乎对抗盟国的就知道,要不是中间一部分优秀的指挥官反对希特勒,而被暗杀,处死的话,其中就有隆美尔元帅!
热心网友
我个人认为是的
热心网友
德国的最好,美国人钻了空子!
热心网友
苏联就一个"朱可夫"和一个什么么斯基的,美国"巴顿"还是挺不错的.
热心网友
是,但是希特勒却不是一个好的指挥员
热心网友
单纯就军事角度看,德军将领才能无可挑剔
热心网友
艾森豪威尔将军--盟军总司令,善于协调各国军队关系,卓越的战略指挥能力布赖德利陆军五星上将---指挥150万人的集团军群,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部队。尼米兹海军五星上将---指挥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和陆战队,善于协调将领之间的关系。最好的将军都是美国的,他们消灭的敌人最多,自己伤亡的最少。
热心网友
最好的战术指挥官德国很多;这一点是世界上公认的。但他们缺乏优秀的战略指挥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热心网友
没有不打败战的指挥官 二战中最优秀的指挥官应是德国的 其次是苏联 盟军的指挥官只是占了德国两面作战的便宜而已 比如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惨败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的后勤没跟上 如果隆美尔和蒙哥马利指挥相同的军队 隆美尔不一定会败
热心网友
是的,后期德国实在是寡不敌众。曼施泰因 “德陆军中最强的指挥官” 战绩:1936年10月,曼施泰因担任德国陆军副总参谋长,率部参加了对苏台德地区的占领。1939年,曼施泰因提出了西线作战的“曼施泰因计划”,得到*的赞赏和肯定。6月22日,“曼施泰因计划”成功实施,法国投降。曼施泰因由此获得*的赏识,并被授予骑士级铁十字勋章。1941年9月曼施泰因被调往南方集团军群,同月发起克里米亚战役,并于次年7月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征服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 评价: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曼施泰因元帅已经被证明是德国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他们都希望他能出任陆军总司令。总而言之,他具有军事天才。”隆美尔 “沙漠之狐” 战绩:1940年2月,隆美尔被任命为第7装甲师师长。在法国战役中,该师攻击速度之快、挺进距离之远为其赢得了“魔鬼之师”的称号。 1941年1月,隆美尔担任德国驻非洲军中将军长。他到达北非后,不到两个月内就扭转了北非战局。1942年6月22日,隆美尔被擢升为德国陆军元帅,达到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顶点。阿拉曼战役失败后,隆美尔出任西线B集团军司令,但他的“大西洋壁垒”并未挡住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评价:隆美尔把德国军事学说的进攻精神融于自己的军事指挥之中,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果断发起进攻,被誉为“沙漠之狐”。 丘吉尔曾这样评价隆美尔:“尽管我们在战争浩劫中相互厮杀,请准许我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古德里安 “闪击英雄” 战绩:自1938年起,古德里安利用“闪电战”迅速吞并奥地利、波兰。 1940年5月10日,法国战役打响,古德里安完成举世震惊的大包围圈,把北部盟军装进“口袋”。尽管由于*延误战机,联军完成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但古德里安还是以“闪击英雄”的名字威震西方。 1941年5月,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兵团先后歼灭了近百万苏军有生力量。9月30日,古德里安率军直抵莫斯科城下。 评价:利德尔·哈特:“是古德里安用他的装甲思想和行动,帮助*改写了世界历史。” 古德里安被称为德国装甲兵之父,其遗像至今还挂在德国陆军装甲兵的军营中。
热心网友
对的.至少在战争的初期是这样的.德国的军事家是非常优秀的.有时候,战争的胜利,并不完全由军队所控制.优秀的指挥官,也可能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而失败.
热心网友
谈指挥上应该是各国各有千秋,但美国的指挥艺术略胜一筹,就看看二战中他们涌现出来多如牛毛的将星就可见一斑.若论单兵的强弱毫无疑问是德国厉害,即使现在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