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的小孩每当听到故事中小动物受伤时,他会特别伤心,有时还大哭起来,这是有心理问题吗,如何纠正好呢

热心网友

别担心,不是心理问题,只不过是孩子善良且颇具同情心的正常表现,不需纠正,应给予鼓励与引导。祝你快乐。

热心网友

3楼说的很详细吗! 我就不多说啦! ^^

热心网友

一、发掘教育性    美国故事家吉姆·科学为,听故事能够打开那些直接教育无法触及的区域,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从故事的义中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稳妥办法。这表明,故事的内涵不仅反映生活,揭示世界,而且故事对人的塑造施加着积极影响,有教育性。据此,给孩讲故事,要充分发掘故事的教育性。    首先,要照顾孩子的年龄点因势利导。孩子进入幼儿期,人我开始分化,这个时期可多选择一些童话故事,因为童话以儿童幻想为特征,从不同角度向孩子展示奇异美妙的现实生活,告诉他们真善美与假恶丑。孩子岁以后,物我开始分化,他们开始对人的故事和有关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性故事感兴趣。这类故事,重点应放在讲清“发什么”,以拓宽视野,深挖故事主题。    其次,加强针对性。孩子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波动大,给孩子讲故事应敏锐地捕捉孩子的兴奋点,以增强双边同步效应。尤其针对孩子可塑性魇特点,发现某些毛病和不足,可选有利于矫治的故事,通过故事形象来启发诱导,达到自我鼓励和克服不足。    二、创设情境    讲故事过程实际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孩子年龄小,社会生活经验贫乏,往往对故事的内涵领悟较困难。因此给孩子讲故事,首先应创设一种故事氛围,达到借景生情、置身于境之结果。具体做法可以通过“解题”作铺垫,告诉孩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要注意哪些情节和人物,等等。有这样一个开场,帮助孩子实现注意转移--集中到听故事上来,并意识到这个故事的新奇,作好“听”的心理准备。另外,要力求不断渲染故事环境,促使孩子神往于故事之中。情境渲染的途径很多,比如角度形象创设,讲故事者角色要到位,努力暂时摆脱或掩蔽自己的成份,按故事角色形象的个性及特点来寓情于境。言语情境创设不容忽视,言语是沟通讲者与听者情感的重要媒介,讲故事的语生动,表象清晰鲜明,儿童化,可使孩子移情于境,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三、运用悬念    瑞士教育家亚美路说过,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为了让孩子听而有发,讲故事中灵活运用悬念就十分重要。    悬念就是挂念,它是孩子听故事时持有的一种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关切的心态反映。有人说故事是人类灵感的桥梁,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悬念的引入,就是打破故事完整的格局,在关键处置疑,让孩子按故事的脉胳去思考,索探余韵。故事悬念,通常有开篇悬念,情节悬念和结果悬念等,应视具体的故事内容和听故事对象择用或兼用。    悬念的设置和运用,需要父母讲故事前认真钻研故事,精心设计讲法,悬念分布既可从故事内容的教育性入手,分解为情感悬念、问题悬念、事件悬念等;也可从故事的结构上设置,如层次悬念、连锁悬念等。当然,讲故事设置的悬念,是为了使故事跌宕起伏,曲直交错,增强故事艺术的感染力。不过,悬念设置频率、深度要因孩子而异,不能因设悬而让孩子听故事的兴趣受损。一般情况下,讲故事过程中设置的悬念,随着故事的推进,都要揭破,不能悬而无限。    四、巧施强化    目前,家都中有一种普遍现象,孩子天天闹着讲故事,父母也天天给他讲,但到头来孩子听得虽多,而会讲的却寥寥可数。按父母的本愿,给孩子讲故事并不是培养听故事迷,而是希望孩子成为讲故事的“大王”,并借此让他得到他面的协调发展。    探究事与愿违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听讲故事的质量有关,另一方面还与孩子听故事后得不到及时的强化反馈相关。孩子听记故事,多凭形象记忆,故事的情境消失,故事也就会遗忘。为此,要提高孩子听故事的质量,必须把“听”延伸到讲完后的强化和反馈中。    强化孩子听记故事,就是要充分发挥把握“讲”的主动,调动起孩子“听”的主体意识。例如在讲新故事前要求他先复述前次所讲故事的梗概。这就要求孩子要听新故事,首先必须听好讲,也要学会自己讲。时间一长,既有利于培养孩子听故事的良好习惯,又有利于主体意识的养成,变被动听为主动参与讲。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利用孩子讲故事的办法来训练他们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意义更为深远。

热心网友

这不是心理问题,我女儿很小就这样,说明他能够体谅别人的痛苦如感同身受,这种情绪叫“移情”你的孩子很有同情心,是个好宝宝。这样的情况下,我一般会告诉孩子,这个小动物很勇敢,它不怕疼,而且把宝宝也编到故事里,宝宝很冷静的把他送到医院或帮他包扎、或者救了他什么的,最后小动物痊愈了。告诉他同情并不只是流泪,可以伸出援助之手等等,并且表扬她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等等。这样的孩子很善良、很敏感,多帮助他学会坚强。我女儿小时别人打他从不还手,因为他认为“我还手他会痛的”这时就要告诉他对待错误的行为要表达愤怒或讲道理甚至可以还手,让他不仅会为别人着想而且可以分清是非。

热心网友

这不是心理问题,恰恰说明他的心理发展在进步。这种情绪表现叫“移情”,孩子可以体验别人的心理感受,正是他学会同情别人,体谅别人的开始,你应该为他的表现高兴才对。当他情绪激动时,轻轻抱住他,告诉他,你知道他在为故事里的小动物担心,夸他很善良,孩子知道你理解他,就不会那么激动了。如果孩子情绪过于激动,讲一些别的事,转移他的注意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