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根据美国教育中心的统计,美国的研究生平均年龄为33岁,一半以上已经结婚,1/3有孩子。全日制学习对于他们是不可能的,因此,有64%的硕士生和39%的博士生采取业余学习方式完成学业。这种获得学位的方式相当于国内的在职读研制度。     据了解,今年全国计划招收27万研究生(比2002年整整超出7万),显然读研已在国内非常流行。事实上,在职“读研热”与其说是一个教育现象,不如说是一个社会问题。我国是一个学历本位、文凭本位的社会,学历与文凭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于是不断接受高层教育、获取高等学位成为当今年轻人的人生目标。但是,在一些能力本位的社会,情形则相反,例如美国,每年大约注册读学位课程的大学生有1479万人,读学士学位的不到124万人,而读副学位的仅有56万人。   我国现在大多数企业的用人观念也正发生变化,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能力本位的用人机制逐渐形成,注重实际绩效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青睐。冷眼旁看,盲目追求高学历并不是理智的人生出路。   社会在发展,竞争越发激烈,在职读研是无可厚非地提升自我价值的途径,但读前要明确动机,如:为何读研?读取后人生价值是否得到体现?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精英职业正慢慢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众职业。岗位成材成为用人单位的价值取向。对于在职读研者而言,倘若已在现有岗位取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又能够岗位成材,建议不读或慎读,以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当然,若能明确读前动机,权衡利大于弊,得多于失,就可明明白白去在职读研。   在职读研的5大陷阱   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打开任何一份销量可观的报纸,你就能在广告栏里找到多如牛毛的在职读研招生信息。看到这些,准备读研的你在将不菲的学费抛出之前,你应谨防以下5大陷阱。   陷阱一:无效证书   你在报纸上发现了“某某大学管理学院”、“某某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招生信息,实地考察之后发现,这家招生单位的办公地点确实在该校校园内。学习结束后,你发现手中的结业证书虽然是那个某某大学管理学院出具的,但可能连该校方都不予承认。因为这个所谓的“学院”,根本不具备一级法人资格,它的炮制者可能只是该校某系几位创收心切的员工和一些胆大妄为的社会人员,校方对于这样的“草台班子”出了问题,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于是,你在一番辛苦努力后只得到一张昂贵的废纸。   预防策略:到当地省市级教委的学位办公室查验该研究生班是否办理了备案登记。没有备案的,当然是骗你没商量的“草台班子”;鉴别图章的效力,比如南开大学金融学在职研究生班结业证书上盖有“南开大学”印章(一级法人印章)、现任校长手章和证书编号,才是南开大学所认可的。   陷阱二:学科名称华而不实   在读了听起来既实用又时髦“广告学”、“策划学”的硕士学位,要么你根本不会拿到那个你希望的硕士学位,要么你需要通过国家考试的时候感到困难重重。因为国家学科设置里根本没有广告这一类条目。你所要面临的还是传统的文学类知识考试。除非你根本不打算获得学位,否则,这样的课程设置可要让你走不少冤枉路。   预防策略:事先查看读研班详细的课程、课时设置。对照国家有关大学学科设置和学位授予的有关规定考察该课程设置的含金量。   陷阱三:乱收费   在报名之初,被告知一个大概的学费数额,比如1。3万元、2。1万元等,你就读之后才发现,花费远不仅限于此。学生除了要支付报名费、学费、教材费、论文指导费和答辩费这些正常费用外,还被要求交纳诸如考试费、补考费、出题阅卷费、成本费、学位指标费等一系列“苛捐杂税”。由于已经身在其中,你当然无法抗拒这些收费项目的滋扰。但这种被人套牢之后割肉的感觉,实在是很不舒服。   预防策略:事先咨询清楚所有收费项目,并要求招生单位列出收费细则。   陷阱四:师资不足   招生单位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或者是学校开班太多,师资不够调配。于是,他们聘用大量读研的学生、外校老师、企业管理者到课堂上滥竽充数。学生们听着那些似是而非的糊涂讲解,大呼上当。   预防策略:报名时,对于每一门课授课教师的资质要多加留心。比如,你可以要求验看办班学校在教委学位办备案的文件。正规的文件里都会有详细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授课资质、任课教授签字等内容的详细记载。   陷阱五:申请学位难   办班单位无限制地招收学生,一个班招200人的情况也不罕见。可是到了申请学位时,却发现困难重重。如果班里200人全都通过了国家统考,也不可能人人按期申请到学位。   预防策略:设法搞清该学校每年授予硕士学位的人数额度、教学能力、师资水平,再对比在职读研班实际招生情况,你就心中有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