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其中有猴子,但为什么说是灵长尖目动物?

热心网友

灵长目是哺乳纲的1个目,是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主要分布于世界上的温暖地区。人属于灵长目动物。灵长目动物的眼睛在脸的前面,有眉骨保护眼窝。视觉敏锐,类人猿有辨色能力,但是许多原猴没有。鼻子比其他的哺乳动物短,嗅觉退化。灵长目动物的脑相对于自身体重显得大而且重,并且很复杂。大部分灵长动物上下颌前方都有一排牙床。位于中间的叫门齿,之后是犬齿。犬齿之后是前臼齿,最后是臼齿。灵长目动物四肢会抓握,而且四肢都有5个趾头。根据对血和蛋白质的化验,黑猩猩和大猩猩最接近于人类。黑猩猩的染色体除了第22对和额外的一对,其他的都与人相近。灵长目还可以分为两个亚目:原猴亚目 猿猴亚目(或称作类人猿亚目) 灵长目又分为3个超科:悬猴科(或新大陆猴) 人上科(包括现代的和已经灭绝的类人动物) 长臂猿科和猩猩科

热心网友

好详细呀,我们人类算不算呀呵呵

热心网友

灵长类动物的群体生活灵长类动物中,有不少过着群居生活。它们同吃,同住,同行,家庭成员之间还互相帮助打扫卫生。危险来临时,会在首领的带领下。群起抵抗。平时为了防止敌人袭击,还有专门站岗放哨的,看见敌人来了,发出尖叫声,为猴群报警。熊猴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俗称大青猴,青皮猴,老青猴。通体棕褐色。 其头大,面长,吻部突出,头顶有"发旋"。体重5--16千克,体长42--66 厘米。体胖如熊,憨态可掬,性情暴躁,故名之。 与一般灵长类动物不同,熊猴皮下脂肪较多,抗寒能力也比其它猴类强,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高山森林,主要见于滇西和滇南。多在高大的乔木上活动,很少下地,行动不如猕猴灵活,但遇险逃遁的速度十分敏捷。常常10--30只左右结群生活,很有"组织纪律性",休息时还有"值班猴"在放哨。 台湾猴别名黑肢猴,岩栖猕猴,属于猴科。台湾猴体型与猕猴相似,雄性体长44-54厘米,雌性体长36-45厘米,雄性成体明显大于雌性个体,尾长为体长的三分之二。体毛多为蓝灰石板色或灰褐色,面部呈肉红色。额部裸露无毛,颜色灰黄,头部圆且具厚毛, 两颊密生浓须,顶毛向后披,手足均为黑色,故又名黑肢猴。尾基部为橄榄色,其端部为灰色,尾中部具明显的黑色条纹。台湾猴台湾猴为中国特有种,栖息于岩壁和山林之中,为半地栖动物,取食各种野果,树叶,昆虫,有时也盗食农家的谷物和瓜果。多结成一雄多雌的家族群,以一体魄强壮的成年雄性作为首领。每胎产 1仔。寿命可达20岁。蜂 猴别名懒猴,风猴,属懒猴科。蜂猴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32-35厘米。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短而隐于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蜂猴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白天蜷成球状隐蔽在大树洞中或在枝桠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卵。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怀孕期5-6个月,多在冬季产仔,每胎1仔。分布于云南和广西南部。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__可爱的蜂猴滇金丝猴 _俗称反鼻猴,仰鼻猴,黑猴,鼻孔上仰,颜面青灰色。毛长可达23厘米,毛色比较单调,体背,四肢外侧及尾毛均呈灰黑色,喉,颈,上肢内侧,臀部为白色,胸部乳白,腹部橘黄。头顶长有一尖形的黑毛,形似一顶小帽;嘴唇十分鲜艳,象打过口红。 滇金丝猴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针叶林带,是猴类中栖息地海拔最高的种类。有垂直迁移的特性,冬季到海拔较低处活动。主要以针叶树种的嫩尖,芽苞及各种松萝,,苔藓,地衣为食,也吃竹笋或其它野果。据有关专家预算,滇金丝猴的活动时间分别为:feeding(吃食),rest(休息),34% ;travel(旅行),11% ; social activities("社会活动"),16% 。 _滇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种,仅见于云南西北部。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以东的云龙天池,向北经维西县境至德钦县的白马雪山,甲午雪山等人迹人迹罕至的高山林区。目前数量十分稀少,狩猎与生境被破坏是它们所受的最主要威胁。 滇金丝猴的家庭组成:1只雄猴,2只母猴,3只小后。温馨的家庭藏猕猴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藏猕猴体长60厘米左右,体重多在18千克以上,是中国猕猴属中体重最大的一种。体毛厚密腹部浅灰而背部深褐, 老猴的两颊长有象胡须一样的长毛。 ___ 藏猕猴栖息于山地阔叶林有岩石的生境中,具有耐寒性,集群生活,每群20 — 30只,由2 — 3只成年雄猴为首领,遇敌时首领在队尾护卫。喜欢在地面活动,在崖壁狭缝,陡崖或大树上过夜。 ___ 以各种野果,嫩叶为主食,很不怕人,常成群结队盗农作物。 藏猕猴是中国特有种,在云南昭通地区有分布,由于开垦及阔叶林遭到破坏,生存范围已很狭窄, 现已趋于绝迹,只在武夷山,猫儿山及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尚有一定数量。 _嘿!你是谁 灰叶猴 灰叶猴善于跳跃,极少下地。常以20 —60只 聚为一群,沿一定 的路线活动,受惊时多按顺序逃跑。以各种野果,嫩叶为食,也捕食小鸟。 _灰叶猴,遍体呈银灰色,并带有丝状光泽。颜面染灰黑色调,眼,嘴周围的皮肤由于缺乏色素而显得苍白。眉额之间有较长的黑毛向前伸出,似是它的长眉。幼体金黄色,煞是可爱。 四肢细长,体长60厘米左右,尾巴显著长于身体。臀胝不太发达。主要栖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热带,亚热带密林中,无量山,西双版纳,屏边,河口等地均有分布。 玲珑的灰叶猴白头叶猴外形酷似黑叶猴的白头叶猴是我国特有种。其头部连同冠毛及颈部和上肩均为白色,像戴一顶白色风帽,手,足背面亦杂有白色,尾的一段为白色。有人认为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善于攀援,不仅能在树上悠荡,也会攀登悬崖。常聚集成家族小群生活,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和路线,并有相对固定的栖息地。一般栖息于峭壁的岩洞和石缝内。以嫩叶,芽,花,果为食。产于广西。白头叶猴分布狭窄,数量稀少,现仅存数百只,需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_白头叶猴川金丝猴川金丝猴嘴部突出,鼻孔斜向上翘,故也称仰鼻猴。脸部天蓝色,颈背至尾基部在浅灰褐色被毛中夹有金黄色长毛,全身毛色艳丽。栖息在海拔2000—3000米之间针阔混交林带,群居。以野果,嫩枝芽,树叶等为食。仅分布于中国四川,甘肃,陕西及湖北神农架山区。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级珍稀物种。 _人见人爱的川金丝猴豚尾猴豚尾猴体长54~62厘米,尾长不及身长的四分之一。通体浅黄褐色,头顶毛短,辐射排列成一棕褐色平顶区,似帽状;尾上的毛大部分短而稀,形似猪尾。脸侧及颞需的毛斜向后方生长,耳周的毛侧向前生长,彼此相连似一围带。分布于西藏的豚尾猴,上体颜色较深,脸部橙黄色,体背至尾端黑褐色,颈和头后为赤黑色;头顶黑色,两侧土黄色染赤色;腹面黄白或灰白。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或海拔较低的针叶林内,营树栖生活,喜群居,以植物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和小鸟。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和西藏的东南部。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____豚尾猴白颊长臂猿 如果不是它的两颊长着白毛,您会把它当作黑长臂猿吗 与 黑长臂猿一样,雄猿的体毛也是黑色,成熟雌猿的体毛为金黄色,头顶也有黑色毛冠,就连它们的体型,体长,也和黑长臂猿差不多。有的学者认为,它们不过是黑长臂猿的一个亚种 。白眉长臂猿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年雄性穿一件黑色的外套,长着两撇白色的眉毛,好象长臂猿中的寿星翁;雌性体色则为铜棕色,眉毛略显苍白;婴儿期间的白眉长臂猿,全身乳白色,九个月后开始变灰,颜色逐渐加深。 ___ "猿寿星"是长臂猿中体型最大的一种,身高约 1米,体重10多千克,一般可活30岁左右。以家庭为单位栖息,群体较小,一般3—5只。休息时,母亲和婴儿睡在一块,父亲和其它子女分开。 ___ _白眉长臂猿栖息于热带原始森林中,常年生活在树上。靠两条长臂和钩形的长手,把自己悬挂在树枝上,象荡秋千似的荡越前进。在其分布的云南高黎贡山,国家已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黑长臂猿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雌雄毛色迥异的黑长臂猿,体长43—64厘米,前肢比后肢还长。雄猿全身黑色,头顶的毛向上生长,形似黑冠;成年雌猿除 胸腹及手足外,其余全身淡金黄色,体毛富于光泽;幼猿都是黑色。 ___ 黑长臂猿喜欢在晴天的早晨歌唱,雄猿声音悠长而抑扬顿挫; 雌猿发出激动的颤音,初听使人断肠。 ___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茂密森林中。性机警晨昏活动,攀援自如,极少下地。以植物的嫩 _嫩芽,果实为食,也吃昆虫和鸟蛋。"朝饮叶片之缀露兮,夕缘树干而眠"。历史记载曾见于广西,现仅分布于云南,海南。数量十分稀少,亟待加强保护。 _。

热心网友

我们人类能够最终发展到今天所依赖的生物学特征,最初是在灵长类动物中出现的。那么,灵长类与其它的哺乳动物有什么不同呢?换句话说,灵长类为何“灵长”呢?对现生的灵长类动物的观察和研究为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提供了一定的解答。 灵长类灵活的手部动作   首先,绝大多数灵长类都栖息在树上,这一点与大多数哺乳动物不同。在树上生活对于灵长类来说是不同寻常的。它们脚下没有土地可支撑,因此必须用四肢抓握树干。与此相适应,它们的四肢末端由早期哺乳动物的爪子逐渐转变为每个手指都能够单独活动的手;最后,拇指还能够与其余的各个手指对握。可想而知,这样的演化必定能够改善灵长类在树枝间活动所需要的抓握能力;更重要的是,拇指和食指指尖的对握可以形成环状,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掌抓握物体的准确度。这一进化特征的出现不仅对早期灵长类搜寻昆虫等食物非常有利,而且对于后来灵长类可以用手灵巧地摆弄各种物体、直至最后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下了基础。与手部的灵巧活动相配合,灵长类发展了立体的视觉。双眼向前望着几乎是相同的目标,脑部就可以接受一对视觉的影象。经过了大脑的处理,影象就产生了深度、形象和距离的感觉。这样对灵长类在林间腾越行进是非常重要的。灵巧的手加上立体视觉,就使得灵长类能够从三维空间观察物体,用手把物体任意移动和拨弄。这都是灵长类充分掌握四周环境特质的先决条件,也是激发好奇心的原动力。 灵长类眼手配合摆弄东西 灵长类还发展出辨认颜色的能力,这很可能与它起源于大眼睛的早期夜行性哺乳动物有关。早期夜行性哺乳动物的大眼睛是为了在夜间增强对光线的敏感性的,但是当灵长类起源后,它们在白天越来越活跃,大眼睛内的视网膜就转变为能够接受不同的色彩。能够分辨颜色有助于灵长类分辨若干食物,特别是热带雨林茂密树枝上的果子。这样,灵长类具备了一套独特的感觉器,能够把触觉、味觉、听觉、尤其是色觉和立体视觉感受到的各种信息输入脑中。脑接收外界的信息与日俱增,进而能够把各种信息分类排比,最终产生了智力的发展。这样的智慧,是任何其它动物都没有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这类动物叫做“灵长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