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究竟对经济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热心网友

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热心网友

地方政府在推动房地产开发中获得的收入来自两个环节一个是开发用地招拍挂带来的土地转让收益,另外一个是来自于开发转让过程中的税收(目前国内税收主要包括了14个税费种类,例如营业税、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这两种收益取决于土地供应数量和地价涨幅,直接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水平,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很多城市的旧城区因土地供应有限,其财政收入增长水平远远低于新城区域。   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地方政府采取的对策是第一,城市化进程成为扩大开发用地供应的旗帜,而缺乏土地的旧城区偏好拆迁改造,不惜以每年保持一定的拆迁面积来竞相制造并获取土地收益和税收,当然拆迁带来的新增商品房消费增长也是一个正面价格推动因素。第二,在土地供应数量相对确定的情况下,使土地价格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这种增长也是各个地方政府乐于见到并积极推动的。   在分析商品房消费的支付环节时,我们发现以信贷消费为主的房地产消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未来收入的税收预支。由于现在购房者普遍采用按揭购房,以7成按揭计算,地方政府所得到的营业税中实际上个人只承担了30%左右,70%是从商业银行中对未实现的商品房收入的税收透支而来的。即每100元钱的商品房销售收入,政府征收5元营业税,其中1。5元是购房者现在缴纳的,3。5元是从商业银行未来收入中预收的。因此,实际政府从商业银行预收税收的涨幅和商品房销售额涨幅是一致的(参见图1)。   由于商品房价格面临波动的风险,从长期看,如果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坏账风险,由于国内商业银行拥有国家信用,所以实际上出现风险损失是由国家来承担,一旦发生银行坏账,地方政府已提前支取的房地产税收收入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因此房地产行业获得了地方政府、开发商和商业银行的集体大力推动和支持,使这个行业从众多的行业中脱颖而出。   在目前城市土地的性质没有明确的情况下,招拍挂收入完全进入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近年在地方财政中所占的比例平均达到15%,并且还在不断上升。在旺盛需求的推动下,地方政府能通过有效地控制开发用地的数量和价格,从而确保每年预算外收入的稳定增长。这种显而易见的无风险收益,导致了各地经济增长的房地产化倾向,只顾及房地产一个行业,不再兼顾其他行业的发展。 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万能良药?  在各地积极推行优先发展住宅产业的经济政策,以通过开发销售住宅的经济循环,拉动GDP 增长作为主要政策取向的时候,十分有必要分析这样一个问题:房地产究竟是城市化的原因还是结果?因为这一问题无论是对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房地产开发商制定中长期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城市都在优先发展住宅产业  由于市场需求不足是困扰我国目前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产业关联度较大、被认为是现阶段首选消费品的住宅,被我国政府选择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产业。  各地在具体推行优先发展住宅产业的经济政策中,通过采取降低住宅交易税费、建经济适用房、住房分配货币化等具体措施,不仅有效地缓解了住宅商品房积压对于金融业和城市经济的威胁,对于GDP增长还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拉动作用。一时间优先发展住宅产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几乎成了一剂万能良药,而且理论界也十分看好住宅产业,认为这一产业可以持续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几十年。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结果  由于各种城市的经济内涵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从长期来看,大体一致的经济政策可能会产生基本不一致的两种结果。这种结局主要是因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城市。  第一类城市以北京和上海为典型代表。就客观而言,这类城市房地产行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可以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投资,特别是质量较高的投资,增加了这类城市的经济含量。其城市化进程具有较强劲的工商业发展支撑,其城市的辐射作用更强大了,快速发展住宅产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一个十分典型的经济现象,就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有许多机构都在这些城市设有办事处。一些较高层次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客观上必须把主要办事机构转移至这类城市,为这类城市提供了数量较多和收入水平较高的就业位置,使其房地产行业,特别是住宅产业具有与城市化相关的产业支撑。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使这类城市在大规模的住宅产业开发“运动”中,房地产行业较快发展是城市化的结果。  在另外一些城市,住宅产业的迅速扩张可能具有截然相反的情形,这种情形可能会在不太久的时间就有明显的不良反映。因为这类城市在快速发展住宅产业中,并没有相应的工商业发展与之呼应,相对来讲,房地产行业成为了推动这类城市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类城市住宅产业的巨大消费支撑来源于周边地区的居民,许多城市都因此而出现了住宅郊区化。  房地产是城市化的载体,就一般意义上讲,房地产更主要的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结果,而不应该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相对北京、上海等城市来讲,这类城市目前优先发展住宅产业的具体经济政策选择,可能存在着以下两大问题:  第一,如果单纯地扩大住宅产业规模,没有其他工商业发展支撑,在不久的将来,这类城市就会因为缺乏就业位置,使新进入城市的居民不能够在城市中就业,而使快速发展的住宅产业推动的“速成”城市化显示出泡沫性质,最终一定要影响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许多城市深感自己城市居民素质不高,缺乏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条件,从而实行了特别的吸引人才政策,实际上,这类城市也十分缺乏产业发展环境,许多引进的项目都缺乏竞争力。但是,在优先发展住宅产业的经济政策面前,这些城市完全忽略了城市的这种环境。“有奶便是娘”,把房子销售出去变成了基本的政策取向,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素养水平,构成了对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威胁。  如果房地产是城市化的一种结果,那么,目前绝大多数城市采取了相反的路径发展住宅产业,让住宅产业充当了驱动城市化的原因。这种违背基本经济规律、经济政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其基础肯定存在着严重的泡沫,当泡沫破灭的时候,所有的城市都必须承受经济规律的惩罚。。

热心网友

地方政府在推动房地产开发中获得的收入来自两个环节一个是开发用地招拍挂带来的土地转让收益,另外一个是来自于开发转让过程中的税收(目前国内税收主要包括了14个税费种类,例如营业税、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这两种收益取决于土地供应数量和地价涨幅,直接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水平,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很多城市的旧城区因土地供应有限,其财政收入增长水平远远低于新城区域。   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地方政府采取的对策是第一,城市化进程成为扩大开发用地供应的旗帜,而缺乏土地的旧城区偏好拆迁改造,不惜以每年保持一定的拆迁面积来竞相制造并获取土地收益和税收,当然拆迁带来的新增商品房消费增长也是一个正面价格推动因素。第二,在土地供应数量相对确定的情况下,使土地价格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这种增长也是各个地方政府乐于见到并积极推动的。   在分析商品房消费的支付环节时,我们发现以信贷消费为主的房地产消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未来收入的税收预支。由于现在购房者普遍采用按揭购房,以7成按揭计算,地方政府所得到的营业税中实际上个人只承担了30%左右,70%是从商业银行中对未实现的商品房收入的税收透支而来的。即每100元钱的商品房销售收入,政府征收5元营业税,其中1。5元是购房者现在缴纳的,3。5元是从商业银行未来收入中预收的。因此,实际政府从商业银行预收税收的涨幅和商品房销售额涨幅是一致的(参见图1)。   由于商品房价格面临波动的风险,从长期看,如果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坏账风险,由于国内商业银行拥有国家信用,所以实际上出现风险损失是由国家来承担,一旦发生银行坏账,地方政府已提前支取的房地产税收收入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因此房地产行业获得了地方政府、开发商和商业银行的集体大力推动和支持,使这个行业从众多的行业中脱颖而出。   在目前城市土地的性质没有明确的情况下,招拍挂收入完全进入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近年在地方财政中所占的比例平均达到15%,并且还在不断上升。在旺盛需求的推动下,地方政府能通过有效地控制开发用地的数量和价格,从而确保每年预算外收入的稳定增长。这种显而易见的无风险收益,导致了各地经济增长的房地产化倾向,只顾及房地产一个行业,不再兼顾其他行业的发展。 。

热心网友

地方政府在推动房地产开发中获得的收入来自两个环节一个是开发用地招拍挂带来的土地转让收益,另外一个是来自于开发转让过程中的税收(目前国内税收主要包括了14个税费种类,例如营业税、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这两种收益取决于土地供应数量和地价涨幅,直接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水平,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很多城市的旧城区因土地供应有限,其财政收入增长水平远远低于新城区域。   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地方政府采取的对策是第一,城市化进程成为扩大开发用地供应的旗帜,而缺乏土地的旧城区偏好拆迁改造,不惜以每年保持一定的拆迁面积来竞相制造并获取土地收益和税收,当然拆迁带来的新增商品房消费增长也是一个正面价格推动因素。第二,在土地供应数量相对确定的情况下,使土地价格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这种增长也是各个地方政府乐于见到并积极推动的。   在分析商品房消费的支付环节时,我们发现以信贷消费为主的房地产消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未来收入的税收预支。由于现在购房者普遍采用按揭购房,以7成按揭计算,地方政府所得到的营业税中实际上个人只承担了30%左右,70%是从商业银行中对未实现的商品房收入的税收透支而来的。即每100元钱的商品房销售收入,政府征收5元营业税,其中1。5元是购房者现在缴纳的,3。5元是从商业银行未来收入中预收的。因此,实际政府从商业银行预收税收的涨幅和商品房销售额涨幅是一致的(参见图1)。   由于商品房价格面临波动的风险,从长期看,如果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坏账风险,由于国内商业银行拥有国家信用,所以实际上出现风险损失是由国家来承担,一旦发生银行坏账,地方政府已提前支取的房地产税收收入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因此房地产行业获得了地方政府、开发商和商业银行的集体大力推动和支持,使这个行业从众多的行业中脱颖而出。   在目前城市土地的性质没有明确的情况下,招拍挂收入完全进入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近年在地方财政中所占的比例平均达到15%,并且还在不断上升。在旺盛需求的推动下,地方政府能通过有效地控制开发用地的数量和价格,从而确保每年预算外收入的稳定增长。这种显而易见的无风险收益,导致了各地经济增长的房地产化倾向,只顾及房地产一个行业,不再兼顾其他行业的发展。 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万能良药?  在各地积极推行优先发展住宅产业的经济政策,以通过开发销售住宅的经济循环,拉动GDP 增长作为主要政策取向的时候,十分有必要分析这样一个问题:房地产究竟是城市化的原因还是结果?因为这一问题无论是对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房地产开发商制定中长期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城市都在优先发展住宅产业  由于市场需求不足是困扰我国目前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产业关联度较大、被认为是现阶段首选消费品的住宅,被我国政府选择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产业。  各地在具体推行优先发展住宅产业的经济政策中,通过采取降低住宅交易税费、建经济适用房、住房分配货币化等具体措施,不仅有效地缓解了住宅商品房积压对于金融业和城市经济的威胁,对于GDP增长还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拉动作用。一时间优先发展住宅产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几乎成了一剂万能良药,而且理论界也十分看好住宅产业,认为这一产业可以持续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几十年。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结果  由于各种城市的经济内涵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从长期来看,大体一致的经济政策可能会产生基本不一致的两种结果。这种结局主要是因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城市。  第一类城市以北京和上海为典型代表。就客观而言,这类城市房地产行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可以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投资,特别是质量较高的投资,增加了这类城市的经济含量。其城市化进程具有较强劲的工商业发展支撑,其城市的辐射作用更强大了,快速发展住宅产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一个十分典型的经济现象,就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有许多机构都在这些城市设有办事处。一些较高层次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客观上必须把主要办事机构转移至这类城市,为这类城市提供了数量较多和收入水平较高的就业位置,使其房地产行业,特别是住宅产业具有与城市化相关的产业支撑。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使这类城市在大规模的住宅产业开发“运动”中,房地产行业较快发展是城市化的结果。  在另外一些城市,住宅产业的迅速扩张可能具有截然相反的情形,这种情形可能会在不太久的时间就有明显的不良反映。因为这类城市在快速发展住宅产业中,并没有相应的工商业发展与之呼应,相对来讲,房地产行业成为了推动这类城市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类城市住宅产业的巨大消费支撑来源于周边地区的居民,许多城市都因此而出现了住宅郊区化。  房地产是城市化的载体,就一般意义上讲,房地产更主要的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结果,而不应该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相对北京、上海等城市来讲,这类城市目前优先发展住宅产业的具体经济政策选择,可能存在着以下两大问题:  第一,如果单纯地扩大住宅产业规模,没有其他工商业发展支撑,在不久的将来,这类城市就会因为缺乏就业位置,使新进入城市的居民不能够在城市中就业,而使快速发展的住宅产业推动的“速成”城市化显示出泡沫性质,最终一定要影响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许多城市深感自己城市居民素质不高,缺乏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条件,从而实行了特别的吸引人才政策,实际上,这类城市也十分缺乏产业发展环境,许多引进的项目都缺乏竞争力。但是,在优先发展住宅产业的经济政策面前,这些城市完全忽略了城市的这种环境。“有奶便是娘”,把房子销售出去变成了基本的政策取向,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素养水平,构成了对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威胁。  如果房地产是城市化的一种结果,那么,目前绝大多数城市采取了相反的路径发展住宅产业,让住宅产业充当了驱动城市化的原因。这种违背基本经济规律、经济政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其基础肯定存在着严重的泡沫,当泡沫破灭的时候,所有的城市都必须承受经济规律的惩罚。。

热心网友

地方政府在推动房地产开发中获得的收入来自两个环节一个是开发用地招拍挂带来的土地转让收益,另外一个是来自于开发转让过程中的税收(目前国内税收主要包括了14个税费种类,例如营业税、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这两种收益取决于土地供应数量和地价涨幅,直接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水平,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很多城市的旧城区因土地供应有限,其财政收入增长水平远远低于新城区域。   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地方政府采取的对策是第一,城市化进程成为扩大开发用地供应的旗帜,而缺乏土地的旧城区偏好拆迁改造,不惜以每年保持一定的拆迁面积来竞相制造并获取土地收益和税收,当然拆迁带来的新增商品房消费增长也是一个正面价格推动因素。第二,在土地供应数量相对确定的情况下,使土地价格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这种增长也是各个地方政府乐于见到并积极推动的。   在分析商品房消费的支付环节时,我们发现以信贷消费为主的房地产消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未来收入的税收预支。由于现在购房者普遍采用按揭购房,以7成按揭计算,地方政府所得到的营业税中实际上个人只承担了30%左右,70%是从商业银行中对未实现的商品房收入的税收透支而来的。即每100元钱的商品房销售收入,政府征收5元营业税,其中1。5元是购房者现在缴纳的,3。5元是从商业银行未来收入中预收的。因此,实际政府从商业银行预收税收的涨幅和商品房销售额涨幅是一致的(参见图1)。   由于商品房价格面临波动的风险,从长期看,如果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坏账风险,由于国内商业银行拥有国家信用,所以实际上出现风险损失是由国家来承担,一旦发生银行坏账,地方政府已提前支取的房地产税收收入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因此房地产行业获得了地方政府、开发商和商业银行的集体大力推动和支持,使这个行业从众多的行业中脱颖而出。   在目前城市土地的性质没有明确的情况下,招拍挂收入完全进入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近年在地方财政中所占的比例平均达到15%,并且还在不断上升。在旺盛需求的推动下,地方政府能通过有效地控制开发用地的数量和价格,从而确保每年预算外收入的稳定增长。这种显而易见的无风险收益,导致了各地经济增长的房地产化倾向,只顾及房地产一个行业,不再兼顾其他行业的发展。 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万能良药?  在各地积极推行优先发展住宅产业的经济政策,以通过开发销售住宅的经济循环,拉动GDP 增长作为主要政策取向的时候,十分有必要分析这样一个问题:房地产究竟是城市化的原因还是结果?因为这一问题无论是对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房地产开发商制定中长期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城市都在优先发展住宅产业  由于市场需求不足是困扰我国目前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产业关联度较大、被认为是现阶段首选消费品的住宅,被我国政府选择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产业。  各地在具体推行优先发展住宅产业的经济政策中,通过采取降低住宅交易税费、建经济适用房、住房分配货币化等具体措施,不仅有效地缓解了住宅商品房积压对于金融业和城市经济的威胁,对于GDP增长还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拉动作用。一时间优先发展住宅产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几乎成了一剂万能良药,而且理论界也十分看好住宅产业,认为这一产业可以持续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几十年。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结果  由于各种城市的经济内涵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从长期来看,大体一致的经济政策可能会产生基本不一致的两种结果。这种结局主要是因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城市。  第一类城市以北京和上海为典型代表。就客观而言,这类城市房地产行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可以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投资,特别是质量较高的投资,增加了这类城市的经济含量。其城市化进程具有较强劲的工商业发展支撑,其城市的辐射作用更强大了,快速发展住宅产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一个十分典型的经济现象,就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有许多机构都在这些城市设有办事处。一些较高层次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客观上必须把主要办事机构转移至这类城市,为这类城市提供了数量较多和收入水平较高的就业位置,使其房地产行业,特别是住宅产业具有与城市化相关的产业支撑。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使这类城市在大规模的住宅产业开发“运动”中,房地产行业较快发展是城市化的结果。  在另外一些城市,住宅产业的迅速扩张可能具有截然相反的情形,这种情形可能会在不太久的时间就有明显的不良反映。因为这类城市在快速发展住宅产业中,并没有相应的工商业发展与之呼应,相对来讲,房地产行业成为了推动这类城市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类城市住宅产业的巨大消费支撑来源于周边地区的居民,许多城市都因此而出现了住宅郊区化。  房地产是城市化的载体,就一般意义上讲,房地产更主要的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结果,而不应该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相对北京、上海等城市来讲,这类城市目前优先发展住宅产业的具体经济政策选择,可能存在着以下两大问题:  第一,如果单纯地扩大住宅产业规模,没有其他工商业发展支撑,在不久的将来,这类城市就会因为缺乏就业位置,使新进入城市的居民不能够在城市中就业,而使快速发展的住宅产业推动的“速成”城市化显示出泡沫性质,最终一定要影响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许多城市深感自己城市居民素质不高,缺乏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条件,从而实行了特别的吸引人才政策,实际上,这类城市也十分缺乏产业发展环境,许多引进的项目都缺乏竞争力。但是,在优先发展住宅产业的经济政策面前,这些城市完全忽略了城市的这种环境。“有奶便是娘”,把房子销售出去变成了基本的政策取向,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素养水平,构成了对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威胁。  如果房地产是城市化的一种结果,那么,目前绝大多数城市采取了相反的路径发展住宅产业,让住宅产业充当了驱动城市化的原因。这种违背基本经济规律、经济政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其基础肯定存在着严重的泡沫,当泡沫破灭的时候,所有的城市都必须承受经济规律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