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眼球经济”为题-----读后感500字

热心网友

眼球经济 “眼球经济”究竟是什么经济?     过去耍把戏的,常常在十字路口或广场中心找块地方,将“行头”往那里一放(好比建网站时先买了一堆PC机、服务器之类堆在那里),然后就拿出一面锣来猛敲(好比如今大做广告炒某个网络概念),目的当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吸引来来往往的人的“眼球”。     所以,“眼球经济”也好、“注意力经济”也好,虽然传统经济学没能提炼出这么个叫法,但也并不是网络特有的东西。网络如果把这当作根本,一个劲地围绕着这东西转,那大半是费力不讨好。其实,报纸要讲发行量,电视要靠收视率,那才是比“眼球”还“眼球”的“眼球经济”。当然,“眼球”本身、“注意力”本身并不能产生经济行为(自然更谈不上效益),除非国家允许买卖眼球或你能有办法把注意力一斤一斤地卖出去。     本来,“眼球”确实也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比如,上网的人多了,电话费用的总额就增大了。如果电信部门能够按比例分一点电话利润给网络公司,效益也是不错。不过这种可能性很小,即使能分到,IS-DN、ADSL、DDN之类专线也会随着带宽的增加、网民收入的增加逐步取代拨号上网,让网络公司嘴边的肥肉又变成了别人啃剩下的骨头。     所以“眼球经济”就只剩下广告效应和替人“挣名气”这一点(报纸和电视的“眼球经济”靠的就是这个)。   人们上网绝不是专门为了看广告,可广告在最显眼的位置,好歹你总会瞟上一眼。本来广告这东西就是广种薄收,你瞟一眼有点印象也就行了。名气也一样,你用不着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反正迷迷糊糊知道一点也就能让别人有“名气”了。所以,点击率越高,被“瞟”的机会就越多,广告效应也就会越好,“名气”也就会越大。不过可惜的是,广告商的目的并非都仅仅是被“瞟”一眼,如果老是被人“瞟”来“瞟”去,广告的目的(比如推销产品,征集设计方案)却没有达到,广告商还会送上钞票吗?“挣名气”的广告当然不同一点。不过让人顺便“瞟”两眼而“瞟”出的名气,也未必就有真的用途。茅台,大家都知道是酒,可顺便瞟来的ABCD究竟是酒还是烟?恐怕只有作广告的人才最清楚。怎么办呢?中了“眼球经济”毒害的网站便和广告商一起,在互联网上搞起了所谓的“你看广告我付费”的新鲜玩意。幸好靠“眼球经济”起家的报纸没有先想到这一招,不然“你看广告(剪下该广告贴在信封背面寄回报社)我付费(寄回一张广告付费XY元)”,你看会不会把报业大战进行到头破血流倾家荡产。 由此看来,做“眼球经济”要和做学问一样,徒有华丽的外表,终究掩盖不住内心的空虚。。

热心网友

眼球经济 李大伟 现在的出版物,尤其大众书籍,未必是文字感动你,而是图片在吸引你。《登徒子好色赋》没人读,但配上玛莉莲·梦露的半裸玉照,也许畅销。因为图像比文字更直观、迅捷。你可以漠视思想、知识,但无法回避美丽。说得另类些,这就叫眼球经济。三年前,山东画报社的一套《老照片》系列,率先图说而非戏说历史,枯燥的历史从此变得“好看”,从而引发出版界的文字图片化。《楠溪江中下游古村落》内容很冷僻,讲乡土建筑,但配上浙西民俗风光照片,成为去年畅销书。这套思路也被引入某中学教育,历史课上,将拿破仑的油画、电影片断、交响乐荟萃一堂,号称多媒体教育,一堂法国历史课成了“戏说乾隆”。真实的历史必须用虚构的图像来证明,这是教师的悲哀。我愿三读陶菊隐旧闻记者的实录:《北洋军阀时期》,它让我思考、给我真实,《老照片》只让我认识老军阀的肥头与大耳。我认为图片容易麻痹思考,而文字可以摄取灵魂。日本人是最讲究眼球经济的。它的礼品可以装潢到极致,一个大大的彩绘礼盒,揭开又是一个锦缎礼盒,一盒盒揭下去,好比俄罗斯的套娃,最后水落石出:一枚紫菜。这才是礼物的“芯片”。一枚紫菜可以那么隆重地配以精美的形式,使人不忍,那么夸张出主人的美好心情。日本人的礼物,不一定是最贵重的,但肯定是最漂亮的。“招人现眼”在此是褒义词。相反,十几年前,中国人的礼品就朴实多了。毛脚女婿上门,送的火腿比泳装更赤裸裸,俗称“机关枪”。再配两颗手榴弹:剥皮瓶装高粱酒。从文章角度评价:中国礼品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好吃看得见”;东洋礼品是汉赋,极尽铺陈,属旗袍脱衣秀、剥笋一族,各有千秋。这让我想起广东菜与本帮菜。广东菜讲究“色彩”,雄虾水中一汆,红红的亮泽,是“靓仔”。本帮菜老实得有点土,一道八宝辣酱,黑云压城乌贼鱼,好比“三星牌”女人,“看看伤心,想想舒心,放在家里放心”,这就叫老婆,不入眼但入味。当然销路就不如靓仔的粤菜了。提篮桥的港务局码头,现在开发住宅楼,周围的房价五千以下,独有它鹤立鸡群,好层次一万五千元,因为它可以使业主躺在床上,欣赏外滩、陆家嘴的全景,而且是在水一方,卖的就是视觉价钿。浦东航头的“稀奇乐园”,曾以水上世界而名噪一时,现在也将改成美式别墅区了,开发商看中的就是那一望浩渺的人工湖,碧蓝碧蓝,在环湖种些比兰草更夸张的棕榈树,就是东方夏威夷了。我的几位生意朋友已经抢滩,兴冲冲地告诉我:以后侬到伲浦东,就等于到了美国夏威夷,不用签证。有蜜饯大王之称的张兄也开玩笑,声称改行,在此种美国西瓜,我已拟就广告语:克林顿西瓜,缺点太甜。在眼球经济时代,追求色彩与造型,不惜喧宾夺主。住宅是住的,现在必须经得起“看”,讲究“卖相”。于是乎,现在的房产广告,楼书比杂志好看,杂志比报纸好看,报纸比模型好看,模型比现房好看,所以现房不如期房畅销,因为现房不能虚构。期房是理想,现房是思想,理想是美丽的,思想是灰色的,理想可以虚构,可以隐恶扬善,可以满足视觉效果,因此畅销。顽童时代有句口头禅:捉不住的蟋蟀都是大的,在此做理想的注脚。《新民晚报》 。

热心网友

你的悬赏分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