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记载的
热心网友
上大学期间,我的恩师就讲过这个课题,并且痛斥那些刻意贬低长城作用的无知者和别有用心的人。长城本身不过是一种“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的战略防御设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家、军事家手中可以引发出不同的效应。由于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心目中长城所象征的底蕴不那么一致是十分自然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中,长城便作为专制残暴的象征,备受劳苦大众诅咒;而在唐太宗、清圣祖以至刘焘、陈建等政治家看来,长城只是蠢笨无用的化身。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为“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贬为“巨大的悲剧纪念碑”“特大的监狱”的观点,在这两方面都缺乏依据。长城与封闭、保守、退缩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它既可以是“阻隔华夷”自我封闭的壁垒,也可以作为向外开拓进击的桥头堡。“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赵武灵王正是以“变俗胡服,习骑射”开放革新著称于世的政治家;标榜“众志成城”、斥长城为无用的清朝反而深深陷入闭关锁国的泥潭。修筑长城,从政治上讲,在当时当地,是一项积极的治国措施,春秋战国时的齐国最先称霸,其后楚国强盛起来,彼此形成对抗局面,齐楚都先后各自修了长城。可见长城对政治的平衡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历代贬低长城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认为:修筑长城劳民伤财。而不知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修筑长城,虽耗资巨大,但它比起流血的战争要好得多。在一个时期内,保持了政治平衡,把发生战争的危险降到了最低点。长城防御与政治稳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长城巨防在稳定民心,威慑敌对势力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城保护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减少了战争的发生。构筑、护卫长城防线还刺激了边地经济的发展。长城文化在历史上对西北边远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当然这不是修建长城直接目的。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谈到长城时这样写道:秦始皇所筑万里长城“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他并分析说,“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如是则中国民族必无汉唐之发展昌大而同化南方之种族也。及我民族同化力强固之后,虽一亡于蒙古,而蒙古为我所同化;再亡于满洲,而满洲亦为我同化。其初能保存孳大此同化之力,不为北狄之侵凌夭折者,长城之功为不少也。”中山此论,不仅借长城深喻蕴于民众之中的同化伟力,而且还有号召国人坚定意志、勇往直前的寓意。同时对秦始皇修筑长城之举给予了客观评价。而现在的国人竟隐然有否定长城的历史作用的趋势。这实在令人痛心。现在中国似乎有以贬低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心态。大谈什么内陆文明的落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闭、自大。似乎一切与西方文明看齐靠近,中国就万事大吉,繁荣昌盛了,这是典型的自卑、媚外的扭曲心理。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瞧不起自己的祖宗,还谈什么发展强大。中国人要自信那!!万里长城永不倒!!。
热心网友
其实周朝就已经开始起作用了。燕赵等地长城主要防备北方少数民族侵扰。而齐长城开始用来跟反齐联盟(越,莒,鲁等国)对抗,后来耗死了连灭吴越莒鲁等国士气高涨的楚国十余万最精锐的大军,否则统一六国的就不是秦国而是楚国了。
热心网友
中国在世界史上的和平时间是最长的,这里有长城的一份功劳。
热心网友
发挥过
热心网友
发挥过,秦朝、唐朝、明朝
热心网友
无
热心网友
怎么说呢?中原王朝国力鼎盛,军力强大的时候,对外多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即依托长城等国防工事,适时向有威胁的北方游牧民族发起反击。这个时候,长城更多的不是作为防御体系,而是以后勤基地的面貌出现到了王朝暮年,国力衰败,武备松懈,往往危机四伏,内外交困。长城的日常修缮难以保证,御边将士的起码供应都接济不上,这时候的长城也随着帝国的颓丧而显得弱不禁风,徒有虚名了。像清军入主中原前,就曾多次入关袭扰,掠取了大量人口、金帛、家畜。最远一次兵锋直指山东,整个明朝北部地区为之震动,各地如临大敌,紧急戒严,可谓人心惶惶呀我个人以为,还是康熙帝具有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他看到,“砖瓦修成的有形长城”并不足以抵挡强敌的入侵,而一座“用民心筑起的无形长城”却能够巍然屹立,永葆江山稳固。清以前的历代中原汉族政权,大都采取了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民族政策,他们修筑长城,最终埋葬的却是自己。而清朝皇室却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与蒙古联姻,终于换得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人心。终清一朝,蒙古各部甘作大清帝国北部屏藩,比如僧格林沁的科尔沁蒙古兵,无论是抗击英法联军,还是镇压国内的捻军,都冲杀在前,为清朝效尽死力。
热心网友
应该是有的,历史上记载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山海关,也就是进入长城以内而夺取天下,试想没有长城,那清兵不就早得天下了么?我觉得这个从侧面看出了长城的切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