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1显通寺 在五台山台怀镇北侧。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规模较大,历史最古。寺周山峦起伏,寺内殿客巍峨,苍松翠柏,参插其间,一派佛教胜地风光。据《清凉山志》记载,始建于东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因寺侧有一大花园,赐名花园寺;唐武则天时曾改称大华严寺;明太祖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清又重修,形成今日规模。寺字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四百余间,中轴线殿宇七座,无一协同。两厢配殿严整齐备,斋堂禅院完好无损,其中铜殿三间,铸造精巧。柱额花纹,格扇棂花,全以铜铸钩勒而成。铜塔两座,高8米,形制秀美。门前钟楼, 雄伟壮观,内悬万斤铜钟,击声可及全山。砖构无量殿,宽七间深四间,重檐檐山顶,规模宏伟,砖雕精致,内供无量寿佛,上部藻井,华严经字塔及各种供器,均为有价值的历史遗物。在五台山诸寺中,显通寺规模最大,历史最古,俗称“祖寺”,朝山礼佛者, 必先拜谒显通寺。 2塔院寺 在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五台山五大禅处一。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时独立为寺,改用今名。寺前有木牌坊三间,玲珑雅致,为明万历年间所筑。寺内主要建筑, 大雄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舍利塔位居其中,周设廊屋, 东列禅院,布局完整。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二十层,各层满放藏经。供信士礼拜与僧侣颂诵。寺内以舍利塔为主, 塔基座正方形,藏式,总高约60米,全部用米浆拦和石灰砌筑而成, 在青山绿丛之中,高耸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刹,露盘, 宝珠皆为铜铸,塔腰及露盘四周各悬风铎,风来叮当作响,极富古刹风趣。台怀诸寺,群山环峙,塔院寺位居在前,高大的白引人神往, 人们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标志。 3菩萨顶 在五台山台怀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五台山传为方殊菩萨道场,菩萨顶传为文殊居处, 故又名真容院,亦称文殊寺。创建于北魏,历代重修,明永乐以后, 蒙藏教徒进驻五台,大喇嘛居菩萨顶,菩萨顶成了喇嘛庙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几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萨顶住宿,书匾题铭, 撰写碑文,后即兴工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形制,手法及雕刻艺术, 多参照皇宫宫式制度营造。寺居山头,地势较高,门前筑石阶一百零八级,石级上有牌坊三间。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菩萨殿, 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两侧有配殿,后部有禅院,转廊, 规模完整,布局严谨。菩萨殿重檐歇山,副阶周匝,大雄宝殿单殿五脊,勾栏围绕,合部建筑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历经几百个寒署,色泽如新,其中尤以孔雀蓝釉色最引人注目。寺内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东禅院碑亭内,用方形巨石雕成,碑高6米, 每面宽及1米,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 4殊像寺 在五台山台怀慎杨林街西南里许。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因寺内供文殊像而得名。始建于唐,元诞右年间重建, 后毁于火,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再建。山门, 天王殿为前列,廊庑配殿为两翼,禅堂方丈室居后,正中建文殊阁五楹及钟鼓二楼。僧舍厩厨俱备。阁内塑像完成于弘治九年(1946年),明万历时曾局部修补。文殊阁宽五间,深四间,重檐九脊顶, 檐下斗拱密致,檐上三彩琉璃剪边,阁佛寺宽大,文殊驾驭于狮背, 高约9米。龛背而塑三世佛(药师,释迦,弥驼),两侧为悬塑五百罗汉。全部塑像皆为明物,形象秀美,工艺精巧。佛像居于龛背面倒座之上,颇为特殊。 5罗喉寺 在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东隅。喇嘛庙。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唐时初创,明弘治五年(1492年)重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崇佛法,尤崇喇嘛,多次朝台,又予修饰。 现存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经阁,厢房,配殿,廊屋,禅院以及各殿塑像,殿顶脊饰等,齐备无损,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大型寺庙之一。农历六月十四,传为文殊菩萨诞辰,佛子罗喉罗为其祝寿,以跳鬼相娱。寺僧穿上奇装异服,戴上鬼面,随锣鼓节拍满院蹦跳, 自朝至暮,游人争相观赏。后殿中心,有一木制圆形佛坛, 坛上周雕水涛和十八罗汉过江,当中荷蒂上有木制大型莲瓣,内雕方形佛龛, 四方佛分坐其中;另设中轴,轮盘,绳索牵伸,莲瓣时开时合, 四方佛时隐时现,名曰:“开花献佛,”观者称奇。 。
热心网友
五台山五大禅处是五台山的五座著名寺院,它们是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罗寺和菩萨顶。
热心网友
五台山五大禅处是五台山的五座著名寺院,它们是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罗寺和菩萨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