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物质流动经济
热心网友
推荐一篇文章:物流经济使我国经济发生重大变化 物流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产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一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595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0。1%,剔除价格因素,年平均递增10%以上;去年1—11月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为5。 1758 万亿元,同比增长5。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8%。 二是以新型流通方式为代表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进展很快,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发展迅速,电子商务也稳步发展。同时,一些新技术、新设备开始应用和推广,如连锁超市中普遍应用的商品条形码、冷藏设备和时点销售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物流配送企业的储运保管和分拣设备的自动化、机械化,汽车代理经营的“四位一体”设施等,这些技术和设施的应用,提高了流通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三是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199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 18。2%,集体经济占15。6%,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占45。1%,外商投资及港澳台占1。6%。 四是市场体系逐步健全,流通规模逐步扩大。2000年,商业网点增加到1000多万个,从业人员达到4 686万人,流通就业贡献率在非农产业中居第二位;工业自主品牌销售网络体系开始形成,部分耐用消费品和信息产品直营店快速发展。 五是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家储备粮、储备棉、储备糖库和大型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横看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水平落后。但从总体来看,我国流通业仍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流通业(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足9%,而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90 年代中期就已经达到15%以上。 流通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商品流通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比较低。 二是商品市场体系缺乏规划和资金。 三是流通企业规模偏小。 四是流通企业管理手段、管理技术、管理水平落后。 立足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战略方针。实践证明,流通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引导性力量。小流通带动小生产,大流通带动大生产。现代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血脉和神经,是各种生产要素集结、整合与聚变的载体,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运行的效率。有人估计,我 国在物流环节中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2700亿美元左右。如果能够提高周转速度,在不需要增加多少投资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的规模和效益都会有较大增长。因此,我们必须要通过推进流通现代化,建立高效率、高效益、高容量的流通体系,为第一、二产业提供正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并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