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明建文帝疑削发隐居兰溪古寺碑为证 最近,在兰溪市灵洞乡白坑村东山,发现一座古寺,寺内的壁画楹联和寺旁遗存的古碑、古塔、古城墙表明,明代蒙“靖难之役”的建文皇帝(又称惠帝)朱允火文曾经削发隐跸(跸泛指与帝王行止有关的事情)在此。怀着好奇之情,记者6日来到山势险峻、海拔近400米的东山。 遗迹显示两度隐跸于此 东山又名皇回山,坐落于金华山脉余支——六洞山东约一公里的一处山坳中,山径盘旋、树木葱茏,十分幽静。山上有一大殿名叫“天王殿”,现又叫“皇回寺”。据寺院住持印觉师傅介绍,殿里的和尚以及附近的村民都知道建文帝在此削发隐跸的传说,最近发现的隐跸处遗迹和殿旁古碑则为这种传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在印觉师傅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当年建文帝的逊国隐跸处。从表面看这是一座小殿堂,而且刚刚经过一番修缮。殿内有身穿袈裟的建文帝塑像,左右各塑有文官武将一名,殿内的后壁绘有建文帝逊国出逃路线勾勒在明代版图上,殿堂左右壁绘有建文帝登基、燕王朱棣攻克南京、建文帝假扮和尚出逃等8幅惟妙惟肖的壁画。从壁画的内容看,建文帝曾经两次隐跸在此,一次是在永乐二年(公元1403年),建文帝在逃奔云南的途中,曾在兰溪东山寺落脚;另一次是在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建文帝复归东山寺。引人注目的是,殿内的立柱上刻有4句建文帝的流亡诗,分别是“百官不知何处去,惟有群鸟早晚朝”;“尘心消尽无孝子,不受人间物色侵”。读来令人十分伤感。 在皇回寺的左隅,记者见到有一被削去一角的石碑,碑额镌刻着“皇回禅院鼎建普同塔记”一文,碑文称,“兰江灵洞之东折而上数里有庵曰……庵创始于逊国孤臣,薇阳一线,灯传不熄……” 皇回寺前方约50米处的一片竹林里,有一青石砌成的六角古塔,即普同塔。塔身清晰可见“明重应皇回师祖圆应感大师之塔”的字样。印觉称,塔建于清康熙十年,为纪念建文帝之物。在进山的路上,记者还发现两处青苔丛生的古城墙,相传亦为建文帝所建,而且城墙的造型与南京古城墙极为相似。 贴身大臣建议隐居兰溪 据称,皇回寺遗址发现后,当地的文史研究人员对相关史料进行了大量的考证,认为建文帝隐跸在兰溪与他的一位贴身大臣很有关系。 这名大臣就是随同建文帝逃亡的翰林待诏,原籍浦江的郑洽。研究人员从明万历年间史学家史仲彬著的《致身录》发现,“建文帝出亡至浦江郑洽家,帝匿井中得脱,故井今名为建文井,井在浦江县东25里处。” 光绪《浦江县志》称,“从亡者二十二人郑洽焉,”君臣一起隐居兰溪是顺理成章的。“皇回寺的得名也相当明确地表明了建文帝曾经隐居于此的事实,回者,即避、转、绕的意思。而光绪《兰溪县志》的记载则更加证明了这一点,“皇回禅院,在县东20公里,有碑记,云:皇回圣迹,肇自前明惠宗,遁荒隐踪于斯……”兰溪东山位置偏僻、地势险要,外人很难得知。 当地的老百姓也向记者讲述了当年建文帝在此避难的民间故事。如他只身携带一副祖父朱元璋亲赐的袈裟和度牒、戒牒,而这套“和尚”行头亦为当年朱元璋出家之物,朱元璋预料到长孙朱允火文生性软弱,恐在位不长,故给长孙作了最坏的打算。而这套袈裟在建文帝逃亡的39年间,也总能帮助他逢凶化吉。 六百年疑案有望从此打开 关于明建文帝的最后下落,史书与民间传说大多语焉不祥,但许多都有“非宫中自焚死,由地道出亡”的说法。 《明史讲义》称,“建文帝焚死非真相也”。《明史·胡?醮吩蛟疲骸盎莸壑烙诨穑蜓远萑ィ罹沙级啻诱撸笥忻鼙ɑ莸厶ずHァ薄!睹魇贰ぶ:痛吩蛩档酶幸馑迹俺勺妫从览只实壑扉Γ谘嗤跷簧掀鸨鄱崃嘶饰唬┮苫莸弁龊M猓偌V!本褪撬抵:推呦挛餮螅搜锿斐哪康模醒胺媒ㄎ牡凼欠窳魍龊M獾娜挝瘛? 据了解,兰溪有关方面已准备将建文帝的隐跸遗址申报为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进一步组织史学研究人员进行考证,争取早日揭开这个遗存六百年的谜团。 。
热心网友
有好多种说法,有说是烧死了,有说是出家为僧了,(这种说法赞成的人比较多)近来看有关报道,又有一种说法是他跑到国外去了,据说当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最初下西洋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以彻底的消灭祸根,到后来才改变了下西洋的目的。这个问题好多的史学家都解决不了,我想我们也就是根据传说这么听听以做参考吧。
热心网友
据说跑到国外去了。
热心网友
这是明史的一个谜,至今历史学家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定论。说他当时被烧死了,没找到尸首;说他活着跑出来了,也没有明确证据,只是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