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1867年,江苏布政使丁日昌提出建立三洋海军的具体计划。他在奏报清廷的条陈中,将中国近海划分为三大海域,即北洋、中洋和南洋;主张每一大海域设立一支舰队,由提督统率。北洋水师以大沽为基地,统管直隶、奉天、山东沿海各海口;中洋水师以吴淞口为基地,统管江苏、浙江沿海各海口;南洋水师以厦门为基地,统管福建、广东沿海各海口。三洋水师各设中等炮舰10艘,平时守口巡洋,“有事则一路为正兵,两路为奇兵,飞驰援应,如常山之蛇首尾交至。”从1875年至1885年,大清帝国建成几支新式海军,并于1885年10月设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简称“海军衙门”。名不符实的南洋海军南洋海军是人们对江浙海军的习惯称呼。其得名的原因是属于南洋大臣管辖。然而南洋大臣的辖区是东南沿海各省和长江内河口岸。南洋大臣的前身称“五口通商大臣”,最初由两广总督兼任,后改为由江苏巡抚或两江总督兼任。考虑到这个因素,南洋大臣的辖区除江苏、浙江两省,还有福建、广东,甚至广西。可是福建海军自成一系,前面已经谈过。广东海军也自成一系,由两广总督管辖。这样看来,称江浙海军为“南洋海军”是名不符实的。1875年,大清帝国开始全面建设新式海军。这时,江浙海军已有江南总局制造的“惠吉”、“测海”、“海安”、“威靖”、“驭远”5艘舰船,又借调福州船政局的“元凯”、“登瀛洲”两艘舰船,从而初具规模。南洋大臣沈葆桢比较重视海防,1876年,沈葆桢又将福州船政局制造的“靖远”、“超武”两舰调拨给江浙海军,同时奏报朝廷获准成立“外海兵轮统领”,以后或称“南洋兵轮总统”,由江南水师提督李朝斌和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兼任,负责江浙海军的操巡督察。1881年以后,清廷在英国订造的“龙骧”、“虎威”、“飞霆”和“策电”4艘小炮艇,拨给江浙海军。与此同时,江浙海军接收了福州船政局制造的“澄庆”、“开济”和“横海”三艘炮舰。1883年,江浙海军又从德国订购了两艘巡洋舰“南琛”号和“南端”号,实力大大增强。中法战争时,江浙海军共拥有大小舰船17艘,是一支实力较强的新式海军。在中法战争中,“澄庆”、“驭远”两舰被法军重创,但总体实力还不算小。中法战争以后,曾国荃、刘坤一先后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他们对海军建设既没热心又不在行。江浙海军未老先衰,“横海”号触礁沉没,“威远”、“测海”等舰因年久失修,战斗力大为下降,只好改为练船或运输船。实力最弱的广东海军广东海军由两广总督管辖。到1874年,广东海军已有舰船9艘,其中8艘是向英、法两国购买的炮艇,一艘是从福州船政局调来的“安澜”号炮舰。从1875年至1880年,广东船坞自己制成“镇东”、“缉西”等4舰。到1891年还拥有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广甲”和“广乙”、“广丙”3艘巡洋舰。“广甲”号巡洋舰排水量1300吨,马力1600匹,航速14节,载炮11门;“广乙”号巡洋舰排水量1010吨,马力2400匹,航速14节,载炮9门;“广丙”号巡洋舰排水量1030吨,马力2400匹,航速13节,载炮20门。但到1892年,这3艘巡洋舰调给北洋海军。广东海军,又称“粤洋海军”,其实力在大清帝国诸路海军中最弱,所以史书很少提到它。崛起迅速、结局悲惨的北洋海军北洋海军建设起步较晚。1875年李鸿章奉命筹建北洋海军时,整个北洋三省才有4艘轮船,其中“镇海”、“湄云”、“飞云”3艘舰船是福州船政局制造的,“操江”舰是江南制造局制造的。当时北洋海军的实力比福建海军逊色得多,跟南洋海军也没法相比。中法战争以后,清朝内外大臣痛定思痛,一致认为应当设立统领各路海军的专门衙门。慈禧太后召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进京,多次征求李鸿章对建立海军衙门的意见。李鸿章一方面顺乎舆情,拥护在京师设立专门衙门总揽海军,另一方面以北洋为京师门户为由,提出发展海军要以北洋为重点。1885年10月,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成立,三位主管官员,奕譞、奕?潦锹迩坠螅嵌越ㄉ韬>炔还匦模质峭庑校导噬献魑岚斓睦詈枵麓笕ǘ览俊@詈枵陆枳芾砗>挛裱妹磐彻苋>欣┏浔毖蠛>α恐怠U馐潜毖蠛>杆籴绕鸬脑颉?在经费保障方面,从1875年至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北洋海军总共得到经费2300多万两白银,远远超过其他各路海军的经费数额。在舰船装备方面,定购于英国的“致远”、“靖远”两艘巡洋舰和定购于德国的“经远”、“来远”两艘巡洋舰,原本是供福建台湾海防使用的,应给福建海军,结果划归北洋海军。由于北洋海军经费充足,它自己在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定购了“定远”、“镇远”两艘巨型铁甲舰。“定远”号巡洋船可乘员329名,排水量7331吨,马力6000匹,航速14。5节,载炮22门,带鱼雷发射管3枚。“镇远”号巡洋舰可乘员329名,排水量7335吨,马力6000匹,航速14。5节,载炮22门,带鱼雷发射管3枚。这两艘巡洋舰是北洋海军的主力舰。在当时,这两艘巨型铁甲舰是很先进的,日本的战舰都没有它们大。它们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战舰。这样,在大清帝国的诸路海军中,北洋海军迅速崛起,一枝独秀。这还不算,李鸿章继续通过各种途经挖别人墙角。比如他先后将江浙海军和广东海军中性能较好的“平远”、“广甲”、“广乙”“广丙”等舰调入北洋海军,使北洋海军在实力上与其他各路海军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1874年前后,北洋直隶、奉天、山东三省各有军舰,自守海口,彼此缺少联系。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三省海防实为一体,不可分割,天津大沽,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实为拱卫京师的三角支撑。这个理由既充分,又堂皇。于是,李鸿章凭借北洋大臣统辖三省的职权,将北洋三省海军军务统一管理起来,力量相对集中。这无疑也是北洋海军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到1888年,北洋海军拥有两艘铁甲巡洋舰、7艘一般巡洋舰、6艘新式鱼雷艇以及其他舰种的船舶,总计25般,并且,制订颁布了《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主战舰、辅战舰、炮舰、鱼雷艇大小结合,成龙配套、主辅相倚,具有独立进行近代海战的能力,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北洋海军舰船更增至近40艘。同时,北洋海军以天津大沽、奉天旅顺、山东威海为基地,有充分可靠的后勤保障。天津大沽船坞可以维修小型战舰。旅顺军港可以维修、保养包括铁甲舰的大战舰。威海军港是北洋海军驻泊操练和补给供应之所。北洋海军提督衙门建在威海卫港的刘公岛上。辽东半岛的旅顺军港与山东半岛的威海军港,遥相呼应,被人们称为“东海屏藩”。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大清帝国诸路海军中,实际上唯一成军的,只是北洋海军。19世纪90年代,大清帝国的海军力量曾一度居世界第十名,可以说已经改变了两次鸦片战争期间那种有海无防的状况。然而,唯一成军的北洋海军被李鸿章视为私产,当成保持自身禄位的资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迎合慈禧太后的愿望,一味避战谋和。黄海之战,北洋海军虽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而且在战斗中重创日本海军,原本还可继续作战。可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海军躲入威海卫军港,不许巡海迎敌,“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将制海权拱手让给日军。结果,日军海陆两军夹攻威海卫,北洋海军全部覆灭,结局最为悲惨。摘自: 。
热心网友
不
热心网友
管不着的,福建水师在被法国海军消灭前由沈葆祯掌管,南洋水师也是当地的长官负责。而且南洋水师一直和北洋势不两立,甲午战后,南洋系的将领居然致书日本,要日本归还被俘的南洋水师战舰,理由是这些战舰是临时被北洋水师借用的,不归北洋水师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