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的历史,伊战争之前的

热心网友

国名:伊拉克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Iraq) 自然地理:位于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面积44.1839万平方公里(包括924平方公里水域和伊拉克、沙特中立区伊拉克部分3522平方公里)。北接土耳其,东邻伊朗,西毗叙利亚、约旦,南连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东南濒波斯湾。海岸线长60公里。领海宽度为12海里。西南为阿拉伯高原的部分,向东部平原倾斜;东北部有库尔德山地,西部是沙漠地带,高原与山地间有占国土大部分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绝大部分海拔不足百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两河在库尔纳汇合为夏台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东北部山区属地中海式气侯,其他为热带沙漠气侯。夏季最高气温高达50℃以上,冬季在0℃左右。雨量较小,年平均降雨量由南至北100-500毫米,北部山区达700毫米。 人口:约2358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中估计数),其中阿拉伯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库尔德人约占21%,其余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亚述人,犹太人和伊朗人等。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北部库尔德地区的官方语言是库尔德语,东部地区有些部落讲波斯语。通用英语。伊拉克是一个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教为国教,全国95%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其中什叶派穆斯林占54.5%、逊尼派穆斯林占40.5%,北部的库尔德人也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多属逊尼派,只有少数人信奉基督教或犹太教。伊拉克的民族与教派 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 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 首都:巴格达(Baghdad),人口796万(2003年估计数)。 行政区划: 全国分18个省,省下设县、乡、村。18个省是:安巴尔(anbar) 、埃尔比勒(arbil)、巴比伦(babil)、穆萨纳(muthanna)、巴格达(baghdad)、纳杰夫(najaf)、巴士拉(basrah)、尼尼微(neineva)、济加尔(dhi qar)、卡迪西亚(qadisiyah)、迪亚拉(diyala) 、萨拉赫丁(salahuddin)、杜胡克(dohuk)、苏莱曼尼亚(sulaymaniyah) 、卡尔巴拉(karbala) 、塔米姆(tameem)、米桑(misan)、瓦西特(wasit)。 简史: 古代的伊拉克 伊拉克地处世界古代文明摇篮之一的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一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又当东、西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各民族角逐之地。公元前3000~前2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城邦国家。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曾为西亚各国采用。公元前19世纪中叶阿摩利人建立的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 8世纪亚述人建立的亚述帝国和公元前7世纪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数学和天文学达到很高水平,对古代希腊文化产生过影响。公元前 538年,波斯人攻入两河流域,灭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331~330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巴比伦和波斯。此后,伊拉克先后由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的塞琉西王国、波斯的帕提亚帝国和萨珊王朝统治。公元5世纪伊拉克进入封建社会。7世纪30年代伊拉克被阿拉伯人占领。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时期(661~750),伊拉克为帝国的一个行省;阿拔斯王朝时期(750~ 1258),帝国首都迁至巴格达,伊拉克成为帝国的中心。当时的巴格达,商贾云集,人才荟萃,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巴格达。1258年蒙古人又攻陷巴格达,灭阿拔斯王朝,建立伊儿□王朝。14世纪30年代以后,伊儿□王朝陷于分裂,伊拉克处于蒙古系的哲拉伊儿王朝(1336~1411)统治之下。15~16世纪,伊拉克为帖木儿帝国的一部分。16世纪初,成为伊朗萨非王朝的领地。  土耳其人统治下的伊拉克 1639年伊拉克沦为奥斯曼帝国属地。此后,伊拉克人民举行了多次反对土耳其人统治的起义,其中幼发拉底河下游的孟塔菲克部落联盟曾给土耳其沉重打击。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英、德在伊拉克的利益冲突日益激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伊拉克成为英、土军队的战场。为了鼓动阿拉伯人反对土耳其,英国一面答应麦加谢里夫侯赛因·伊本·阿里战后在“肥沃新月”地带和阿拉伯半岛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一面与法国秘密签订了瓜分这一地区的赛克斯-皮科协定。1917~1918年英军占领伊拉克。  英国委任统治时期的伊拉克 1920年4月圣雷莫会议把伊拉克划归英国委任统治。英国在伊拉克推行一整套殖民政策,英国商品垄断了伊拉克市场,英国资本控制了伊拉克石油开采权。同年9月伊拉克爆发全国规模的大起义,给英国以沉重打击。  1921年 8月英国把麦加谢里夫侯赛因□伊本□阿里的儿子费萨尔扶上伊拉克王位称一世(1921~1933在位),成立伊拉克王国,企图借此缓和伊拉克人民的反英情绪。1922年10月,英国和伊拉克签订为期20年的英伊条约。该条约确认了英国在伊拉克的统治地位。1930年 6月慑于伊拉克民族解放运动的迅猛发展,英国又与伊拉克签订一项为期25年的英国-伊拉克同盟条约,表面上承认了伊拉克的独立。1932年,英国结束了对伊拉克的委任统治,伊拉克加入国际联盟。30年代伊拉克人民多次掀起废除《英伊同盟条约》的民族独立运动。1941年 5月底,英军粉碎了亲德分子拉希德·阿里·盖拉尼发动的政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伊拉克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末期,迅速壮大的伊拉克民族民主力量与帝国主义及其在伊拉克的代理人的斗争日益激烈,许多爱国者遭到残酷镇压。努里·赛义德政府(1930~1958)继续执行亲英、美政策。1955年和土耳其签订了互助合作公约,即《巴格达条约》。1958年 7月14日,以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费萨尔王朝,宣布成立伊拉克共和国,由卡塞姆任总理。1959年3月24日,伊拉克退出巴格达条约组织和英镑区。  1963年2月8日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卡塞姆政权,成立全国革命指导委员会,任命党外人士阿卜杜勒·萨拉姆·穆罕默德·阿里夫为总统,复兴社会党军官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为总理。同年11月阿里夫发动政变,夺取复兴社会党政权。1966年 4月阿里夫因飞机失事身亡,由其兄阿卜杜勒·拉赫曼·穆罕默德·阿里夫继任总统。1968年 7月17日,以贝克尔为首的复兴社会党军官联合阿卜杜勒·拉扎克·纳伊夫为首的青年军官集团推翻阿卜杜勒·拉赫曼·穆罕默德·阿里夫,由贝克尔任总统,阿卜杜勒·拉扎克·纳伊夫任总理。7月30日纳伊夫被免职,形成复兴社会党的一党政权。1979年7月贝克尔因病辞职,由萨达姆·侯赛因任总统。  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国民收入主要靠石油。复兴社会党执政后,于1972~1975年,逐步将伊拉克石油公司等外国石油资本全面收归国有。  伊拉克政府对外奉行中立和不结盟政策。1958年8月25日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与苏联签订了为期15年的伊拉克-苏联友好合作条约。伊拉克与伊朗长期存在界河和领土等争端,双方经常发生武装冲突。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宣布废除1975年达成的关于界河──阿拉伯河的《阿尔及尔协议》,并于22日出兵伊朗,两伊战争爆发。1988年8月20日双方停火。---------------------------------------------- 顺便说一下,楼下那个“marx”是个台毒汉奸!被我骂过N次了!撒达姆独裁统治是黑暗,看看老美占领后是什么情况,那才是更没有民主,没有自由,没有法治,没有平等,不信去伊拉克问问,看看老百姓是恨撒达姆还是更恨美国佬。 。

热心网友

是啊,楼上说的都很对,就marx说的不对,大家不知道吧,她就是美国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