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大自然中各种植物的叶子,其外形千姿百态,有的甚至稀奇古怪,这就是适应环境的结果。大多数的叶子呈扁平状,薄薄的一片,这种形状使叶子跟环境有更大的接触面积,能接受更多的阳光、水和空气。但是,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叶子的形状和结构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干旱环境的主要矛盾是缺水和光线强。如果叶子面积大,水的蒸发量也大,为此,旱生植物的叶子表面增生了许多表皮或白色蜡质,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加强对阳光的反射。例如,沙漠中生活的沙枣,它除了老枝是栗色外,全身其余部分都是银白色,特别是叶子的正反面都有浓密的白色表皮毛(反面更密):这种叶子还能分泌白色的蜡质,形成薄薄的鳞片,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在沙漠中顽强地生活下去,所以沙枣被作为防沙造林的优选树种。 另外一种变化是叶子表面积尽量缩小,甚至退化。例如,松树的叶子变成针状,仙人掌的叶子变成刺状,光根树的叶子退化成鳞片状等等。叶子变小或退化了,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事实上它们进行得很好。如针形叶,虽然叶的面积大大缩小,但叶的数量却大大增加,结果反而增强了光合作用。叶子退化了的植物,它们的茎变成绿色,内含叶绿体,而且体积膨大成肉质状,表皮角质化,这样的茎既可进行光合作用,又可减少水分蒸发。另外,旱生植物的新陈代谢极为缓慢,这是它们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获得的适应性。 植物则刚好相反,在水多的环境下,植物的叶子就向能够接受更多空气和阳光的方向变化。例如金鱼藻,整个植株都生长在水中,因此它的茎叶内都贮藏空气的通气道,叶子为成丝裂状,这样就增加了光的照射面,增强了光合作用的强度。再如凤眼莲,它因浮在水面上,因此叶片变得很宽大,叶柄特别膨大,形成气室,这样就解决了水中空气不足的问题。 在高寒的环境里,气温极低,空气稀薄,阳光强烈,终年积雪。在这种环境中的植物,主要矛盾是阳光太强和温度太低。所以,高山雪莲,它的叶子紧贴地面,并有絮状白色表皮毛,这样的叶子既可防止高山疾风吹袭,并能吸收地面热量,防止热量散失,还可反射掉强烈的紫外线。依靠这种变态和结构,它们顽强的生活在高山的恶劣环境中。 在热带,情况又发生了变化。这里温度高、阳光强、水分多,因此植物的叶子面积大,多数呈圆形、椭圆形或盾形,而且叶子表面光滑。这种叶子既可增强水分的蒸发、减低叶面温度,而且又因叶面光滑,可以反射强烈的阳光,另上,热带植物叶子的尖多数是尖凸的,这样落在叶面的水能很快流掉,防止因热带多雨,叶面被寄生植物侵袭和覆盖;同时,也便于雨水冲洗叶面上的幼虫、虫卵等,减少病虫害。 氮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在缺氮的环境中,植物也练就了一身取氮的好本领。 在缺氮的环境中,有的植物的叶子就变成了捕食昆虫和消化吸收蛋白质的工具,以弥被氮素的不足。例如,捕蝇草、茅膏菜、猪茏草的叶子可以合闭或卷拢,上面生有很多感觉灵敏的触毛,当小虫落到叶上,叶子能很快合拢抓住小虫。这种叶片还能分泌消化液,把小虫消化掉,以补充体内的氮素营养。 猪笼草的叶端形成瓶状,上有小盖,平时小盖是开着的。小盖的里侧能分泌蜜汁来引诱小虫,当小虫掉到瓶里边时,不仅小盖能及时关上,而且瓶里还生有密密的小毛,小虫纵然有翅也难以飞走。对于一些小虫来说,还真是一个可怕的陷阱。 在水中有种狸藻,它不是藻类,而是一种高等植物,专捕昆虫,它的叶子变成了一个小口袋,袋口生有只进不出的盖子,昆虫随水流进来后,就休想出去,而成为狸藻的美餐。捕虫植物稀奇古怪的叶子,是植物与环境作斗争,并适应环境的典型例子。
热心网友
芦荟.高尚芦荟,不夜城芦荟,须芦荟,木立芦荟的叶子都比较特别.
热心网友
朱顶红:其鲜红的花为变态叶。玉米:穗上的苞叶也为变态叶。仙人掌类植物:叶呈针剌状。竹芋类:叶子为花斑彩色。甜菜菊:叶子非常甜,其甜度超过糖上百倍,而且对糖尿病患者无副作用。猪笼草:叶子尖端长着圆筒状囊。还有很多叶子,上面长着蜡质、白粉、剌、凸起等等不能一一列举。而叶子长得奇形怪状就更不能说全,什么羽状、掌状、心形、扇形、卵形、线形等等,真是无奇不有,那里能说全。
热心网友
鹅掌秋,叶子呈马褂形.松柏,叶子呈针状.韭菜,叶子呈条带状.
热心网友
仙人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