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我曾提出过这个问题,今天中午在“结束提问”时不小心点错了地方,整个问题就被“撤销”了。实在对不起参与回答的几位朋友。现在只好重新把这个问题提出来:10月17日,“爱问”有一个提问:“为什么冬天下雪不冷化雪冷?”;最后提问者采纳了如下的答案(全文):“冬季形成雪时,要释放出一定的热量,化雪时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所以化雪时感觉更冷。 ”请问,这个答案有没有不妥之处?
热心网友
积雪融化需要吸收大量热量,从0度的雪化成0度的水要消耗大量熔解热,所以化雪的天气比下雪时冷。
热心网友
‘冬季形成雪时,要释放出一定的热量,化雪时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所以化雪时感觉更冷。’就太牵强了,零下40度是可以下雪的,但是再暖和也不能和化雪时相比。以上原因只会在两种情况都接近0度的情况下造成下雪和化雪时室内外的温差有相对的不同。给人造成化雪冷的错觉。这种情况下也是心理感觉起了很大作用。如楼上所言,地面温度3-4℃就会下雪。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下雪不冷化雪冷’的情况,我不否认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但只能说是个别现象。
热心网友
正确·!
热心网友
可以说是对的。但不是很详细。一般来说,下雪前或下雪时,暖湿空气活跃,有暖湿气流的功劳,暖湿气流带来西南风,天气有些转暖。高空冻冰的水汽降落、变为雪花,也释放出一定的热量,所以下雪前或下雪时并不很冷,从理论上说,只要高空气温零下,地面温度3-4℃就会下雪。但下雪结束后,天气转晴,一般都伴随着冷空气南下,高空转为偏北风,地面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同时积雪融化需要吸收大量热量,所以天气比下雪时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