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通假字亦称假借字,是古人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通假字只是一种在语言文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非全是名人所为,通假字见诸于古代流传下来的各种典籍,而典籍大多是名人写的,难免给人以误解。但错别字就不一样了,它是在一个专门表达某种意思的字存在的情况下,人们误用其他表示另一种意思的字来代替这个字的功能,这个错别字明显不能表达所代字的意思,所以它是错的。 名人(如鲁迅)也有写错字的时候,他们用错的字是不能称为通假字的,只是一些人也许出于对名人的尊重刻意地把名人的错别字称为通假字,这是不对的。 实际上,所谓语言文字,其实是一种由少数人创造,多数人习得的东西,像古人写的一些错别字,如果后人一直跟着错下去,就会赋予它原本没有的意义,不正常的东西一旦经历的时间久了就会被视为正常,这叫约定俗成。如“射”本是“矮”的意思,“矮”本是“射”的意思,一开始人们就用错了,但现在人们习以为常了。
热心网友
在古代文字还不十分发达,不象我们今天有这么多字,今天我们看是错别字,其实在当时不过是一词多意罢了。 还有,名人写错字不叫错别字,而叫新创出来的字!比如说,鲁迅生造了一个“猹”字来表示他看见的一种不认识的小动物,结果呢?《新华字典》还专门为他列了一个词条。哎!比不了啊!
热心网友
这是名人的游么
热心网友
支持独孤学长的观点
热心网友
是呀.通假字并不是错别字.
热心网友
1避讳。古人要避的实在不少,避皇帝的名讳,避祖讳,父讳 2那时的字不统一.不像现在那么规划.3现今的翻译只是通过对文法的规定而翻译的.并不是诗人的本意.4笔误..流传下来而已
热心网友
通假字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语言现象,至于名人名人的问题只有当你做了名人你就清楚了。
热心网友
等你做了名人也可以呀
热心网友
现在好像把名人的错别字都叫做通假字。其实古人的通假除了真的写了错字以外,也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说避讳。古人要避的实在不少,避皇帝的名讳,避祖讳,父讳,
热心网友
楼上说的对,通假字是语言文字发展过程中一个过渡的产物,并非是刻意使用的
热心网友
别胡说八道了。古人自有一定的道理。你以为你是谁,就乱下断语。我们要秉持严谨治学的原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再说了,话语权掌握在强者的手里,要是你足够厉害的话,你就可以诠释一切,按你的规则来出牌。
热心网友
我同意LIUHONG的看法,通假往往为后人所为,前人在有意和无意之间写廖错字和别字,后人在诠释古人的文献时,出于对古人的尊重,于是出现了通假一说。当我在学校考语文时,我经常像楼主一样想。如果你也想你写的错别字被称为通假字,那么赶快出名吧!!
热心网友
这就是中国人的可怜不成认以前的错误,老认为中国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化
热心网友
其实有些名人故意用这种古代的通假字用法来显示自己的才学,在你没那种才学前还是别用的好。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字都有它的通假字的。
热心网友
通假不一定是名人所为,而更多,或者说绝大多数是古人所为。古代,常用字没有现在那么多,民间使用时,一些词不达意的,就借用别的字替代,现在称之为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