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究竟为何出家?其名诗《赞僧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创出的?
热心网友
顺治出家一事,一段时期里曾是清初宫史的一大疑案。人们传说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福临,在自己心爱的董鄂妃去世后,悲伤过度,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出家当和尚了。这件事不像太后下嫁“摄政王”那样复杂,但问题很难辩解。很难辩解的理由之一,就是顺治皇帝喜欢寺庙生活,喜欢当和尚。顺治帝6岁即位,24岁去世,在位18年。他一生中十分信奉佛教,与当时著名高僧玉林谡、木陈、茆溪森等过往甚密。顺治帝多情善感,身体羸弱,时值青春年龄,放纵情欲,因此神经衰弱严重。他曾对木陈说:“我睡觉时只能单人独室,不能与人同床。临睡前,必须让所有的人都出去,若听到一丝气息,就一夜睡不着。睡早了也不行,必须熬过半夜,困极了,才能一觉睡着。”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爱妃董鄂妃病逝,这使顺治帝精神陷入崩溃而不能自拔。他自己撰写了4500字的《董妃行状》,又命大臣为她作传,还破例追谥她为皇后,最后又让30名太监和宫女为她殉葬。但这一切都不能使他感情的创伤得到弥合,还昏天黑地不知死活。孝庄皇太后无法,只好派很多人天天看守着他。这时的顺治帝决意披缁山林,孑身修道,终于在十月初,请茆溪森为自己履行了净发仪式,准备到山西五台山当和尚。十月十五日,玉林谡第二次来到北京时,见茆溪森已给皇帝净了发,勃然大怒,当即命人取来干柴,要把茆溪森当场烧死。顺治帝只得向玉林谡表示自己愿意蓄发,不出家了。玉林谡又对顺治帝作了一番思想工作。他说:“若以人间礼法论,皇上应该永居皇位,这样上可以孝敬母后,下可以造福万民;若以世外之法论,皇上也应该永做君王,这样对外可以保护佛法,对内可以管理教内大事。”顺治帝听后觉得有理,便不非要出家不可了。在这情形之下写了《赞僧诗》。该诗是其向往出家生活的写照,恳切感人,诗曰: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身难。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未曾生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宿世种菩提;个个都是真罗汉,披搭如来三等衣。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黄泥。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在帝皇家。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但是经过4个多月出世与入世的反复折腾,顺治帝本就虚弱的身体已支持不住了,到年底终于病倒了,很快就染上当时的不治之症天花。顺治帝让玉林谡为自己念经祈祷,又亲自把平日最亲昵的太监吴良辅送到法源寺剃度,作为自己的替身,但病情仍不断恶化。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半夜,顺治帝自知势将不起,急命学士王熙、麻勒吉速到养心殿记录遗诏。王熙垂泪听命,在床前匆匆写下遗诏的第一段。这时顺治帝已疲惫不堪,王熙担心皇上支持不住,便奏请先将遗诏全部拟出,再呈皇上过目。顺治帝点头同意。王、麻二人到乾清宫西朝房连夜起草了皇帝遗诏,又赶到养心殿请皇帝过目。顺治挣扎着将遗诏修改了三遍,天亮时才定稿。又挨过一天,初七半夜,顺治帝在养心殿崩逝。。
热心网友
顺治出家只见于野史,在正史中未见记载。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本来很清楚的事实已经被传说弄得云里雾里。据说顺治为情所困而出家。我的看法是,不太可能。第一、以当时背景来看,由于清王朝统治的确立尚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似乎这种事还不可能摆在第一位。顺治作为君主,所考虑的事情排列顺序上毕竟王朝的生存事最大。而女贞族为马背上的民族,游牧民族中女人的地位和农业民族的意识中有所不同。如孝庄下嫁多尔衮就是一例。第二、以顺治主政以后所采取的杀伐决断的政策看,其多为大手笔,很有雄才大略。因而如果顺治真有此事,并且遇到反对,按照他的行事逻辑看,肯定是迎难而上,排除一切而达到目的。绝不会采取出家这种逃避方式。这种野史带有士大夫的情趣以及感情寄托。太完美的东西就不象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