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热心网友

寒食节又叫“禁烟节”、“一百五节”,是中华文明古国已相继持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相传在春秋时期,有“割股啖君”之功的介之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功不言禄,与母隐迹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出,抱树而死。后来晋文公为悼他,禁止国人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   寒食节最初确定在寒冷的冬季,后来“随时之宜,唯变所适”,逐渐演变确定在了清明节令期间。鉴于寒食节活动内容长期在清明节日期间进行,久而久之,寒食节名称渐渐被“清明”所替代。   寒食节原本是专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之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隋唐之前,过寒食节主要项目是家家禁烟吃冷食,而且时间确定在寒冷的隆冬季节。这一时期的清明节还仅仅是区分季节交替和农事运作的二十四节令之一,清明节与寒食节当时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隋唐五代时期,寒食节经过历史演变最终确定在冬至后的“一百五”期间,随着唐代各种生存环境改善和官方的提倡参与,寒食节活动项目与普及范围出现空前极盛时期。尤其在唐王朝颁行的《开元礼》中增加了开元敕令中讲的寒食上墓、渐已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的内容后,从此寒食节扫墓活动逐渐替代了禁火冷食,成为节日中的标志活动项目。这一时期,尽管过寒食节活动内容多,节假日时间长,活动许多是在清明节令期间,但国人表述过寒食节无论是官文书,文人作品,还是民间称谓,都还使用的是“寒食”二字。宋元金辽时期,国人过寒食节盛况一些项目要超出唐代(如官府组织赋诗、馈赠、赏花、祭陵及节假日延长),寒食节主要活动项目由扫墓逐渐向踏青等娱乐活动转化。   因寒食节项目长期在清明节令期间开展活动,这个时期一些活动项目(如禁烟、扫墓、斗鸡、赏花等)有时称“寒食”,有时则称“清明”(大诗人苏东坡被贬在黄州第三个年头的诗作,一首写“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另一首又写曰“临臬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寒食节与清明节处在“你中有我”,“相互混用”的奇特时期(寒食节“张冠”常被清明节“李戴”,反之“李冠张戴”也有例举:过清明即开的牡丹花名品“满园春”,又被人们称“一百五千叶”、“寒食牡丹”)。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中的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名称已大有被清明节取代之趋势。到清代,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的活动主项目。这一时期,寒食名称尽管在一些文献、方志和文人作品中还不时出现,但大体用“清明”称谓已成为普遍公认的事实。。

热心网友

晋公子重耳流亡时介子推立了“割股奉君”之功,即重耳饿了,介子推就割了自己的肉给重耳吃。重耳回国登位后没重用介子推,介子推便隐居绵山,重耳后悔便请他出山。介子推不出,重耳知他最为孝顺,便想出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母子宁可烧死也未出山。重耳后悔莫及。后把此山改为介山以纪念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