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作者:北大山鹰社 金山岭长城,一个史书无载的名字,它像一条静卧一隅的长龙,隐居在燕山山脉主峰雾灵山与古北口卧虎岭之间的山峦云雾中,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被长城学家们重新“发现”,1988年又以无可争议的评判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几年来,我去了许多知名或是不知名的长城段落,从鸭绿江畔的虎山长城到奔腾入海的老龙头,从开满野花的紫荆关到人流涌动的八达岭,从山林叠翠的居庸关到“冲天一怒为红颜”的九门口,我可以数出一个个让我激动、让我沉醉的名字。然而最让我魂牵梦绕的还是这段在历史上本无多少名气可言的金山岭。 金山岭长城,逶迤于北京密云古北口和河北滦平巴克什营花楼沟一带的崇山峻岭中。在这段长约五十华里的长城上,竟然建造了大大小小158座造型各异古朴美观的敌楼。行走在这些敌楼连缀的荒疏苍凉的山脊上,遥望四围的边塞风光,只有云气淋漓、气象万千、一类金石味十足的形容词才能抒发那一时一刻我的切身感受。东方,燕山山脉第一峰雾灵山高耸云霄,时隐时现;南面,密云水库水天一色,烟波浩淼;西方,卧虎岭雄踞古北口上,虎视眈眈;北面,燕山群峰竞起,起伏跌宕——霸气、肃杀、苍茫、浑然……时至今日,当我静坐书斋写下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想,仍然痛恨自己头脑的瘠弱,不能应和古时边塞诗人的高声吟唱。 读过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朋友们想必不会忘记戚继光这位生逢其时而又壮志难酬的杰出的军事家。史栽: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刚刚即位的明穆宗重用张居正、高拱执掌朝纲。为了加强京师以北的防御力量,特地将在地方抗倭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戚继光调到北方,任命为蓟镇总兵。“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借一句词人的旧作,以四百多年后的今人眼光看,戚继光似乎更是一位天才的建筑大师,他在到任之后不久,即发动士卒,在东起山海关、西到慕田峪全长达一千七百六十多华里蓟镇管辖地段内,对原有的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修葺。戚继光一改以往历朝历代简陋的长城修建方法,对长城墙体进行了全面的加高加厚,并在险要之处修建了双层甚至是三层城墙。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是戚继光设计了我们今人所看到的高大坚固的敌楼,在这1760华里的长城上,他指挥修筑了多达1300座的新式敌楼。而在这其中,金山岭无疑是宏大乐章中的高潮段落。时针走过五年,到了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历经五年的风霜雪雨,这项浩大工程全面竣工。想象一下那一时刻的戚继光吧,一个跻身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建筑师行列的人,迎风挺立在金山岭长城墙头,他会用他那双长满了老茧大手轻轻抚摸新砌的砖石,拍拍来自民风好战的浙东新兵的肩头,他会看到万门战旗猎猎飞扬,他会听到十万将士的齐声呐喊,那声音响彻云天,及至四面八方…… 回到了宁静的校园,我时常想,山鹰不应仅仅高飞于雪山之巅,它也应该在有着古朴容颜和原始粗犷的先人古迹上遨游,去感受历史的沉积,惟如此,才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才能飞得更远、飞得更高。。。。。。原帖来自中国户外资料网: 。

热心网友

在河北滦平区域有目前我看到的有两段未经修复的长城,一个是金山岭,一个就是司马台了。金山岭好像知名度高一些,而司马台好像去的老外更多,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打听到那里的,呵呵。我觉得司马台目前开发的好像也不错了,总体来说旅游比较便利,有吃有住的地方(好像基本上是农家院那种)。从检票口开始有缆车,可以上到长城脚下。本人98年曾经和朋友一起去过司马台,也是几个鬼子同事不知道从哪里了解到北京的东北部有个司马台。由于那个时候还不知道啥叫户外啦,所以啥装备也没有。倒是他们几个整的像模像样的,不过后来也都没有用到。第一天我们从北京一个旅行社包了一辆中巴(因为有7,8个人吧),从东三环到机场高速的时候就拐上京顺(义)路,然后上101国道,过密云,一直往前开,大概100公里左右右边有条岔路,有路牌指明是往司马台方向的就是啦。拐上此路大概前行15公里就到了司马台长城脚下。只见古长城象条巨龙趴在陡峭的山顶,这个时候才领会了“蜿蜒起伏”的真正含义。我们迫不及待买票坐缆车上山(个人感觉那时是坐过的最长的缆车了)。下了缆车忘记是从几号楼开始爬了,好像是5号吧。爬到12号城楼的时候,有武警的两位战士站岗,不让我们继续上行,说上边太危险,而且上周刚刚出过事,好像是一家四口(意大利的)下雨时在山顶遭遇雷击,有两人死亡。眼看再三尝试就是不行,我们只得悻悻而回。到得山下,购物时有本地人表示可以带路饶过12号城楼直接从小路上去天梯及望京楼(16号楼)我们闻之大喜,急忙按其建议住下。。。第二天一大早天蒙蒙亮,此人带我们爬小路(由于没有缆车爬到长城脚下已经是气喘吁吁了),到了城脚下那人接过酬金就走了。我们好像是从13号楼开始爬,不过很快就遇到天梯了,基本上是垂直90度的高台阶,大概百十米高。同行的几个欧美的立马都打退堂鼓了,只有俺和一个黑人兄弟,继续手脚并用的往上爬(看来还是咱们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勇敢)。(爬到一半时候居然遇到两个旅游完毕下行的日本小MM,靠,她们是几点上去的啊?)等过了天梯,还没有把气喘匀,就来到了传说中的天桥了吧,此处长城只剩一边的垛口,人只能在垛口上面走,两边均是深过百米的峭壁,加上山顶风大,呵呵,不好意思咱也顾不上形象了,只好又来个手脚并用了。讲到这里倒是真佩服那个黑哥们,人家竟然是用走的哇。。。反正细节在这里就不描述了,唯一记得清楚的就是有一段好像风特别大,就停下来喘息之际感觉内急。见边有一两石夹着的脸盆大空隙,于是瞅瞅四下无人(真的是四下无人哦)。。。此处略去250字。。。正当俺聚精会神畅快之余,发现一个奇怪的违反物理常识的现象,那就是透过石缝的液体,并没有象牛顿老人家证明的那样是垂直落下,而是基本上成85度~120度范围横向漂移且速度极快。可能是俺又累又惊吧,吧嗒吧嗒抽完了一根烟才想明白,是下面的山风太大啊。。。。汗~总算有惊无险的到了15号城楼了,远远听到有人喊我,定睛一看原来那个黑兄弟已经到了16号城楼--望京楼了,还在又蹦又跳不断召唤我过去。唉,他哪里知道我这被酒色掏空的脆弱身躯怎能完成此任哦,况且还有回路要走。。。天哪,一想到回路俺就不寒而栗哦。于是微笑着摆手拒绝了。。。回路不再赘述啦。唯一可惜的就是俺没有带相机(那个时候家里穷,买不起啊)而那个黑弟兄一直走在咱前面,唯一留影的就是在天梯下的。前些日子(05年7月底)和几位同事从承德旅游回来的路上,开车走的是101国道,又经过了滦平。在我的建议下,他们将信将疑的同意前往司马台一看。到了山下果然大呼过瘾,有人急忙跃跃欲试的就要上山。考虑到没有充分的准备再加上没有时间,还是放弃了。事隔七年后我又站在司马台长城的脚下,依然让我热血沸腾。心里盘算着9月份将会公干在北京呆三四个月,到那个时候一定找机会爬到望京楼上了却上次的遗憾。司马台旅游建议:1。按照规定,12号城楼往上不对游人开放。听说现在从缆车站那里就有人时时用望远镜监视,比98年严格多了。所以建议想上12号楼以上话,最好早上4,5点钟天开始亮就上去,这样可以在工作人员上班前到达望京楼。至于下来时候能否被望远镜看到及后果如何,本人就不知道了。2。强烈建议找一本地向导同行(从头至尾),尤其如果是你一个人的话。3。本人感觉初秋应该是最理想的登望京楼季节。4。必须轻装,但是长焦的相机必带,最好装在腰包里。5。户外活动有危险,量力而行。旅游的目的在于过程,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呵呵,以上是本人一点感受,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