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考古学家新论:传说中的阿房宫不曾存在?(组图) -------------------------------------------------------------------------------- 2005/02/01 13:36 长沙晚报 报道:冯国 许祖华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后人仿建的阿房宫当21世纪考古学家们以科学的眼光审视妇孺皆知的阿房宫遗址时,结论让人惊诧:阿房宫前殿没有被焚烧,阿房宫前殿甚至根本没有建成。人们不禁要问:传说中的瑰丽阿房宫到底存不存在?阿房宫的生存状态:两千多年的过去时阿房宫已成为2000多年来国人对于美好事物的人文宣泄。但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却让世人体会到了阿房宫的真实生存状态:纸张、遗存、甚至想像式的,皆是过去时的存在。阿房宫最早载于司马迁的《史记》:“(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历史学家班固也留有关于阿房宫的墨宝。而最为后世崇拜的是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壮丽的文学想像。阿房宫因此在过去时中存在了2000多年,直到2002年10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筹建并成立了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开始了翻开阿房宫过去时生存状态的一页。阿房宫的寻找方向:“阿城”就是前殿1961年公布的阿房宫前殿遗址现在仍是一个巨大的夯土台基,当地群众称之为“?邬岭”。其位于今西安市区以西13公里处,渭河以南,与秦都咸阳城隔水相望。1994年一次大规模调查查清了阿房宫遗址的四至:北到西安市三桥镇,东至沣惠支渠,南到和平村,西至长安区纪阳寨一带。在这一区域已探明的重要遗迹主要有阿房宫前殿基址、上天台基址、武警学院内夯土基址(俗称“磁石门”)、纪阳寨夯土建筑基址(俗称“烽火台”)等。秦阿房宫遗址为秦都咸阳的上林苑遗址故地。为确定“阿城”就是现在的前殿遗址,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对古文献进行了一番“知识考古”:《水经注。河水》载“池水北经镐京东,秦阿房宫西。”李毓芳认为,这里的“池水”指西周已有的“彪池”。彪池位于现在的沣镐村西,在王寺村西南约二里有余。虽已历经?br / 咨#潜氤氐屯莸牡厥葡衷谌阅芸辞澹槐氤厮虮绷鳎∏【欢飨蚬婺:甏蟮暮煌撂ɑ奈髅妫么煌撂ɑ蝗衔前⒎抗暗钜胖贰?br / 据当地群众反映,在解放以后,还看到过前殿遗址夯土台基西部有一道南北向土墚,高约1米,且土墚东西两侧有碎瓦片,后被村庄覆盖。同样,在台基东部亦存在上述遗迹。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著名秦汉都城考古学家李毓芳分析判定,群众反映的遗迹现象应为“阿城”的西墙和东墙。因现在的前殿夯土台基南部勘探和发掘中未发现南墙遗迹,这样一来,正在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之中的阿房宫前殿遗址就是记载中的“阿城”。阿房宫的寻找关键:前殿有无宫殿阿房宫考古队从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在前殿遗址已勘探面积35万平方米,试掘和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基本搞清了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及其所属遗迹的分布,有无宫殿建筑成为关键。根据勘探和试掘的资料,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12米左右。遗址东部长400米、宽426米和西部长70米、宽426米的遗址面被现代村庄所覆盖。为了了解台基底部结构,考古队还对台基夯土进行了穿透性的钻探,发现夯土台基底部基本为平面,只是夯土台基西南部和台基东边缘原来地势稍高一些。其土层堆积一般是耕土层、扰土层,然后是夯土台基夯土,或汉代、或汉代至宋代的堆积。阿房宫前殿的轮廓非常重要,但人们更关心其顶部的遗存堆积中是否有秦代宫殿的信息,这对寻找阿房宫——世人心目中的恢弘建筑组群,具有成败攸关的信心指示。但是在排除法下,考古学家们一次次地希望,又一次次地失望,他们逐渐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前殿遗址台基顶部的秦代遗存仅仅限于前殿北墙遗迹及其顶部建筑倒塌的堆积物,也就是说,阿房宫前殿可以说只完成了夯土台基的建筑,没有宫殿建筑。有专家对文献中阿房宫的建筑时间进行了一番计算,发现阿房宫的修建时间前后最多为4年。这从当时的生产、运输工具和规划设计的工作量来看,4年里能把阿房宫前殿的巨大夯土台基建成就已实属不易。现在能说阿房宫不存在吗?对于记者的提问,李毓芳认为下结论尚早,“要搞清阿房宫的范围到底有多大,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科学结论要建立在全部事实之上。” (编辑:燕于)。
热心网友
找到阿房宫毁于大火的证据(图) -------------------------------------------------------------------------------- 2004年11月14日 13:52 深圳新闻网 人民网西安11月12日电 阿房宫遗址考古发掘又获重大收获:我国最早的园林景观——秦园林景观最近在阿房宫遗址内发现,同时还发现了被火焚烧的红烧土及宫殿火烧墙体残块,从而佐证了《史记》中关于阿房宫被大火焚烧记载的真实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建的阿房宫考古工作队最近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在阿房宫前殿遗址正西1150米处,发现一大型黄土遗址建筑台基,东西长250米、南北宽45米,距地面高度7米,距秦代地面高9米。黄土台基中下部有纵横交错的排水管道,说明这个黄土台基上曾有过被人使用过的大型宫殿建筑。令人惊喜的是,在这一黄土台基北部3。8米处地下,发现一距字型石渠遗存,东侧向南长17。4米,西侧向北4。9米,东西长9米,水渠宽40公分,深12至15公分,水渠底层铺大鹅卵石,上铺小鹅卵石,水渠两侧砌筑比较规则,2至3排由呈“品”字型的大鹅卵石铺就。专家认为,这是比较典型的小桥流水式渠道和园林遗址。 在黄土宫殿台基西侧又发现另一宫殿廊道和散水,廊道宽1。67米,散水宽0。67米,长度待进一步勘察,同时发现了不少秦汉时期的板瓦、筒瓦和完整秦瓦当,说明台基上的宫殿如《史记》记载的“复道连属”;尤使人感到惊的是,在此处发现了红色的火烧土及宫殿墙体残块。 这一考古发现有着重大意义。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所长孙福喜研究员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园林遗址,进一步证实了史书上关于阿房宫是在秦皇游幸的上林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记载,从而证实了秦阿房宫不仅仅有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前殿,而且是由一系列宫殿组成的宏伟建筑集群。唐诗中关于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的描叙绝非妄言,从而丰富了人们对秦阿房宫内涵的传统认识。特别是宫殿红烧土和火焚墙体残块的首次发现,否定了以往关于阿房宫未被火焚烧的说法,找到了阿房宫毁于大火的证据,但是否由项羽焚烧,还有待进一步探查和研究。(记者孟西安) 。
热心网友
是有一位权威考古学家说是阿房宫没有建成,那个秦王朝就灭亡了.项羽烧的只是秦朝王宫.
热心网友
目前没发掘到不等于不存在
热心网友
阿房宫肯定是有的,规模可能比杜牧写的赋要小得多,如在淳化建的甘泉宫就开始建于秦朝.
热心网友
当然存在! 现在可在陕西西安的附近发现了阿房宫的旧址,现在以是一块红土了,唐代诗人杜牧就有《阿房宫赋》嘛!
热心网友
听说不存在不过《史记》上说有
热心网友
谁人不知“阿房宫”?那个大呵!绵延“三百余里”,火烧三月不灭。 杜牧撒了个弥天大谎,传世名篇《阿房宫赋》,一“骗”国人千年。———说阿房宫之广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说阿房宫之瑰丽,“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说阿房宫之奢华,“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真的有阿房宫吗?真有这样的阿房宫吗?!当我们终于等来有史第一次对“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掘,当我们首次发现“保存完整的秦宫铺瓦屋顶”,尤其是,当我们热火朝天于“项羽烧没烧阿房宫”论战不休时,其实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都被忽略———那如诗似幻般的阿房宫,真的有过吗?究竟有没有阿房宫?阿房宫传说两千年,凭什么断定它的存在?铁证只能是当时代记述或实物。然而,阿房宫考古队领队李毓芳对记者坦言,迄今没发现任何这样的史物实证。北大历史系副教授刘华祝分析道,秦宫本应有档案,只是正处秦末八年战乱中心,荡然无存了,“秦始皇造的长城秦陵还看得见,但阿房宫的证明,也就后来《史记·秦始皇本纪》那句‘先作前殿阿房’了。”问题是,一百年后司马迁的话,一定足信?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张传玺回答记者说:“的确可以有怀疑。但司马迁距离秦朝不过百年,就像我们讲民国初的事,应该不会出入太大。司马迁连商王世系年表都没写错,阿房宫的存在要肯定。”不过有一点,所有的专家众口一词———即便阿房宫存在,也远不是杜牧说的那样大,至多只有1%。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蒋非非电话那头斩钉截铁:“阿房宫压根没建成!”阿房宫建没建成?简直荒唐。千年盛传不衰的阿房宫,居然压根没建成?几乎所有采访的专家都告诉记者,杜牧那是文学杜撰,凭空想象,“阿房就是一工地!”阿房宫考古队领队李毓芳的理由是:如果宫殿建成,无论怎样焚毁,都应有秦咸阳宫遗址那样的,一米多厚的瓦砾堆积遗存,而阿房宫遗址没有。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的理由是:如果宫殿建成,金银财宝会被洗劫,可怎么连一个破碗片都不见呢?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蒋非非的理由是:《史记》本就很清楚,秦二世即位时,阿房宫“室堂未就”,因始皇“崩”,于是停工,将70万劳力全赶去修秦陵,等到这年四月“复作阿房宫”,七月陈涉吴广就反了。前后就这么点时间,显然建不成阿房宫。“都是杜牧乱写蛊惑了大众。”北大蒋非非副教授笑着解释,杜牧之所以捏造,是为了讽喻唐朝皇帝不要再大兴土木,“秦王朝如此,刚刚覆灭的隋炀帝不也因此吗,杜牧是妙笔生花,可骗苦了后代百姓!”阿房宫到底有多大?那么,阿房到底多大?杜牧那句“覆压三百余里”,是阿房宫之所以出名、几成历史地标的最主要理由。“杜牧偷换概念,真要说300里,也只能是从咸阳到临潼‘关中计三百余’的全部秦宫,拿阿房来做个代表。更可能,300里是个夸张。”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张传玺与众多专家看法一致,阿房宫的真正大小,应该就是《史记》所描述的“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这在今天是多大呢?专家算了算,汉代一步等于6尺,一尺等于今天的23厘米,1丈等于今天的3米左右,《史记》描述的阿房宫,大约是11万平方米,相当于天安门广场的四分之一。问题又来了。这和最新探明的阿房宫夯土台基面积54万平方米,对不上。张传玺副会长的解释是,阿房宫很可能像故宫太和殿那样,“54万”是托盘式的台基,而“11万”是主殿。考古队领队李毓芳告诉记者,“‘54万’的确不如故宫面积大,但作为整体的建筑地基是全球第一了,秦皇暴政,可见一斑。”阿房宫在哪?想想挺奇怪———没有地面建筑,没有图纸留存,《史记》也只笼统提到阿房宫建于“渭南”,凭何划定如今的“遗址”就是遗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给记者做了一番推演:《史记》写明了,阿房宫的方位北不过渭河,南不过秦岭,这个范围内,就发现如今这么大一个土台子,也就承认阿房是它了。但这显然还只是历史地理学的一种推定。“说到底,仅凭一个土台子,很难说一定就是阿房宫。”北大蒋非非向记者强调,考古上的事没铁证就什么也定不了。上海大学历史系谢维扬教授也坦言:“谁都希望民族光荣史存水落石出,但能讲几分就几分,别急。”阿房宫烧过吗?提到这个媒体正在爆炒的争论,最早提出“为项羽平反”的考古队李领队苦笑,诸多专家认为她说“阿房宫没烧过”太草率了,事情已经传到国家文物局,要她写报告。老太太脾气直,说还是那两字:没烧。她领着记者在“土台子”上转一大圈———你看看你看看,这地上几万个孔打下来,哪有红烧土的痕迹?哪有草木灰的印子?没烧就是没烧。记者在现场听到了“烧了”的一种新说法:文革中兴起过平整土地的“千亩会战”,外面那一圈长不出庄稼来的红烧土,早被刨了个干干净净。李领队反诘:我们是打了1米多深才见夯土层,上面那一层是“浮土”。谁会吃饱了撑着,刨掉了红烧土,再堆上1米多高的“浮土”?争来争去,在北大蒋非非看来,争的根本就是伪问题。《史记》上的确记载着项羽放过一把火,但这把“三月不灭”的火,烧的是“秦宫室”。项羽火烧阿房宫,那不过是杜牧的附会妄言,诗人言,不能当正史,哪用得着为项羽平反?阿房宫有“瓦”吗?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前几天某中央媒体报道“中国首次在阿房宫遗址出土完整秦宫铺瓦屋顶”。瓦,是货真价实的秦瓦,但并非在54万平方米的“遗址”上出土,而是在其南边沿的三米之外。严格来说,这不是“秦宫”瓦,也不能证明“土台子”上建过秦宫,更不能证明阿房宫的存在。能挖出瓦来,真的巧。原来,“土台子”的南边沿在地面上已没有痕迹。找啊,考古队的探孔往南一直打出去,不但找到南边沿,还在边沿外发现了6行筒瓦、5行板瓦的“铺瓦屋顶”。既然都认为,阿房宫根本就没建起过,那么哪来屋顶的瓦?如果不是阿房宫的瓦,又是什么建筑的瓦?李领队说,这些谜有待更深入的考古发掘解答。不管怎么说,完整的秦铺瓦屋顶,这是头一回发现。当地已经得到西安文物局同意,要在“屋顶”上做个玻璃罩子,供游客参观。有家公司已经在遗址对面花了1亿多元造了500多亩的“阿房宫”,又造了300多亩的“六国园”,都是“假古董”。缺的,就是真东西。
热心网友
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