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提供思路引文如下:面对母语学习滑坡的严峻现状,十五所高校中文系领导痛切陈词——从教学环节开始捍卫母语 作者:朱柳华;王启明;谢海阳;王柏玲 日期:2005.07.27 版次:6 面对母语学习滑坡的严峻现状,十五所高校中文系领导痛切陈词——从教学环节开始捍卫母语 文/本报实习生朱柳华 王启明 记者谢海阳 王柏玲 我国母语教学滑坡的严峻事实,引起了各高校专家们的深深忧虑。昨天上午,主办“语文之星”夏令营的全国15所高校中文系和文学院的领导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呼吁,中国走向现代化离不开母语,只有真正做到“母语,在我心中”,才有可能“世界在我心中”。 母语教学滑坡让人触目惊心 在列举了世界各国努力捍卫自己母语的事例之后,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陈跃红对母语学习在当下青年学子中的滑坡深表痛心。他说,即使在北大,以高分考进中文系的学生虽然在写一些轻、浅的东西时还能做到文从字顺,但一旦涉及学术论文之类的较厚重文章的写作时,便常常出现一种“失语”状态,在修辞方面的“西式”倾向相当明显,让人难以看懂。至于理工科学生汉语表述能力越来越差,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西方文献相互之间的翻译、介绍已经出现了问题。 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欧阳光则指出,从每年招进来的学生身上,都能找到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点影子。进中文系的学生高考分数都很高,但其中读过中国古代原著作品的相当少,不少同学只是通过电视剧来了解这些经典原著。他们在使用母语时发生种种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作为浙江省高考阅卷组的组长,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秀明对高考出题有自己的看法,“去年以前,作文题基本是全国统一的,考点注重伦理学、道德学之类的人文综合素养,此类题目是答案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题,因此学生的作文没有创意,作文中出现的都是假话、空话和套话。” 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陈大康和副主任谭帆认为,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使母语教学入了歧途。刚刚参加高考语文阅卷的谭帆说,阅卷中比比皆是的错别字就很让人触目惊心,很少有一篇高考作文没有错别字;而一些常识性错误,如将“李尔王”错成了“李闯王”,“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中的“常”错成了“肠”,更是让人哭笑不得。陈大康强调,母语的滑坡原因是复杂的,必须从教学环节开始捍卫母语。 重视母语必须落到实处 专家们指出,重视母语教学的问题,这些年来已经提了不少,但要落到实处,关键是在政策导向上要有实际措施。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组组长、华东师大巢宗祺认为,应当通过政策的制定和考试制度的改革来引导全社会重视语文教育。还有专家提出,目前在五花八门的各种竞赛中,数、理、化竞赛和艺术类竞赛中获奖的按规定在中考、高考中都可以加分,惟独在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中学语文竞赛中获奖却不能加分,这是十分不公平的。上海市教委语文教研员步根海说,高考、中考还有一个规定,在考试总分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取数学考分高的学生;如果数学考分也相同,再比较外语考分;只有在这两项考分都一样的情况下,最后才比较语文考分。这样的规定对于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自然不言而喻。 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陈炎也认为,我们应该注重全才,但是保护偏科生也是必要的。相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现在有语文特长的学生,常常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他还说,正读初中的女儿很喜欢语文,但却不能花很多时间去学习语文,“因为语文学得投入与否,只是60分到100 的差距,而其他科目如英语,就是0分到100分的差距,两者看起来很平等而其实并不平等。”陈炎呼吁,要考虑学科间的差异,看是否能够改变一下高考语文试卷的总分值。 一些专家还指出,母语教学的滑坡,高校本身也有责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健说,他们学校取消了大学语文公共课,但同时却要求中文系学生必须学习高等数学。他认为这些规定值得商榷。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立新认为,高校和中学应该联手一起做好语文教育的工作。高校写作课不仅锻炼大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在探索新的写作理论,从而促进中学语文教育改革。但现在许多高校的写作课已经被取消,这怎么促进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徐兴无说,高考语文阅卷是一项关系到选拔人才的很重要的工作,但很多高校却因种种原因,未按要求派出阅卷人员。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汪涌豪认为,因为“高考指挥棒”的关系,中学语文教学也就“裁云为裳”。中国语言很美,但是偏偏要把这种美破坏掉,只剩几个“知识点”,去分析字词句、主谓宾的关系,既谈不上工具性,人文性也荡然无存。这不能不让语文教学变得乏味,学生也永远体会不到中国语言的美。

热心网友

捍卫我们的母语(文化点评)林治波     同友人聚会,常常聊到汉语的事情。大家有一个共识:这些年来,汉语的使用颇有一些“乱象”,用词不当、语法错误、错别字连篇等现象,比比皆是。广大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英语水平见长,汉语水平却在下降。  以笔者自身的感受,当前对汉语构成危害的现象主要有三种:一是我们自己的有些规范不尽合理;二是受港台影响的“港台化”现象;三是受英语影响的“洋泾浜”现象。限于篇幅,本文仅就第一种现象谈一点个人看法。  规范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有一些规范,只有部分人认同,而多数人不认同。比如《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规定“淼”是“渺”的异体字,被废止使用,这个《整理表》颁行至今49年了,“淼”仍然是中国人名字中的高频字。又如,“综合症”与“综合征”哪一个正确,《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乃至《汉语大词典》都没有说明,很多人根据自己的理解,使用“综合症”一词,但文字专家认为“综合征”才是对的。这样一来,人们就陷入了迷茫:如用大家约定俗成的用法,按词典或专家的解释就是错的;而按照词典的一些所谓“规范”用法,广大读者又往往不认账,甚至以为是你用错了。这种人为制造的两难,让文字使用者和编辑者颇为苦恼。  笔者不了解词典编纂的具体过程,我想他们对词汇的用法做出改动不会是随意的,想必也经过了认真研究推敲。不过,词典编纂者不能忽视一个基本事实以及由此衍生的基本要求:语言文字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使用的,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性,因此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不能在象牙塔里进行,而一定要走群众路线。人为地去“规范”,有时候很容易引起误会。如对于受雇做家务的人,笔者以为还是称“佣人”为好,人们一般将“用人”理解为使用人、录用人、选拔人,如“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用人不疑”等等,如将受雇做家务的人称为“用人”,很容易导致误读误听。“唯一”是人们长期习惯的用法,可与“惟一”通用,而不宜取消。至于“综合症”与“综合征”的用法,前者似乎便于人们理解,后者则更准确。《辞海》的解释是“综合征,亦称症候群。”照此解释,两者似可通用。不管怎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如再版,应对此做出明确规范。  另外,当前电脑词库的不规范,也是一个问题。各种输入法配备各自的词库,缺乏统一规范,相互之间出入较大,加之这些词库多数出自缺乏语言文字功底的理工科人员之手,编制粗糙,注音与用法的不规范现象和滞后现象十分突出。由于电脑的广泛普及,电脑词库质量不高对于全社会语言文字运用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建议国家语委和教育部出面解决这一问题。  语言文字不但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而且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其重要性再怎样强调也不为过。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为了母语的纯洁优美和生存发展,所有使用者都不能轻视她、肢解她、蹂躏她,而应当尊重她、爱惜她、保护她。▲ 《环球时报》 (2004年09月10日 第二十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