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是基础,易懂的资料,而且能够说明其核心的资料。

热心网友

柳中冈的书,从网上可以查找得到!中国IT布道十人陈启申:ERP的普及教育工作者   更愿意称自己仅是一个“ERP的普及教育工作者”的陈启申满头银发,戴着眼镜,典型的学者风范。他撰写的《MRPII制造资源计划基础》曾是中国许多早期从事信息化工作人士的必读书之一,这批人中现在已是中国信息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其中还有不少成为专家级的人物,但面对陈启申,还得恭恭敬敬叫上一声“陈老师”。  陈启申老师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渡过的。常年帮企业搞技术改造,使他对企业资源的利用及企业作业流程等有很深的认识。1987年,陈启申开始接触MRPII,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时候。其后接受了一套比较正统和完整的培训,并参与主持了试点项目的实施。整个过程下来,陈启申深深感到应用MRPII是一种对制造业非常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这之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到MRPII的普及和培训工作。  1992年退休后,陈启申对MRPII的热忱并没有减退。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行业企业的了解,加上丰富的信息化系统实施经验,使他在讲解理论的时候深入浅出,大受信息化管理相关知识初始接触者的欢迎,也让他拥有了一批又一批课堂上的学生。在退休近10年后,陈启申将自己多年来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写进了《供需链管理与ERP》一书中,又开始了新一轮信息化普及教育工作。  布道指数:★★★★★  蒋明炜:中国MRPII“黄埔军校”校长  相信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不少人都知道蒋明炜的“三个三分之一”论断,即“国外的MRPII软件1/3可以用、1/3需要修改、另外1/3是不能用的”。这个说法在80年代业界一度盛行,可想而知,当时的蒋明炜已是国内响当当的MRP专家了。  蒋明炜现为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软件工程中心首席专家,而自动化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做MRPII的单位。从1978年至今,蒋明炜一直以自动化研究所为根据地从事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亲自负责了中国多家较早实施信息化管理的企业项目的研发与实施工作。  1994年,是用友、金蝶等公司还沉浸在财务软件丰收喜悦中的时候,自动化研究所出资筹建了利玛公司,而且一开始就是从MRPII做起,蒋明炜在其中主持具体工作。有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背景及蒋明炜等人的名气做依靠,利玛迅速发展起来,中国早期不少MRPII人才都跟利玛有或多或少的关系,这也是将利玛成为中国MRPII“黄埔军校”的由来。  尽管后来有蒋明炜带着60多技术骨干从利玛集体出走的事件,但众说纷纭,是非难断,而蒋明炜治下的利玛对推动中国信息化进程尤其是人才的培养却是谁也否认不了的。  布道指数:★★★★★  杨天行:“第一”的背后  按照中国人称呼人的习惯,对杨天行的称呼很难统一。赛迪顾问公司的职员应该叫他杨总;作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外人也有叫他杨会长;而在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则应该是杨院长……而这些,仅是作为他对中国信息化发展的一种外在象征。  杨老是第一届清华大学计算机训练班的学生;第一批国产通用计算机研制的参与者;华北计算机技术所的参与创建者;最早培养软件技术人才学院的发起者之一,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第一位中国软件协会会长;中国工业部计算机司司长……从学生时代到其后身居要职,杨天行在电子信息科研管理领域足足有40多年时间。在各种“第一”的背后,是他个人的幸运,也是他的努力与他对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贡献。不可或缺的还有,人们对他的普遍认可与尊敬。  布道指数:★★★★★  John Carlson:告诉中国有个ERP  许多跨国公司跑到中国,能在这块土地上成功,往往跟某一个或几个人有极大关系。四班在中国能够落地开花便是一个叫John Carlson的美国人靠运气与努力促成的。  跟SAP的西曼一样,John Carlson是个对中国非常熟悉也很友好的外国人,而当这种友好化成一种细微感情的时候,他会不由自主的想为中国做点什么。  1988年,时任四班产品研发副总裁的John Carlson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变卖美国家产,携妻带子来到中国。  不久,John Carlson变卖美国家产,携妻带子再次来到中国,他已经决心将四班在中国做起来。那时候的中国,ERP市场还是一片空白,John Carlson首先面临的是要把这个市场培育起来。于是,关于ERP的各种培训在John Carlson的四班组织下风风火火开展起来,现在回过头去看,如果没有John Carlson和四班,中国企业选择在PC上运行的MRPII软件就会推迟。同时,John Carlson和四班还改变了ERP是贵族系统的“世俗”看法,而这种改变,一直持续到现在。  布道指数:★★★★☆  潘家轺:信息化从制造业出发  清华大学机械系与哈工大工程经济系的专业背景使潘家轺对制造业信息化的理解要比别人来得容易些。  潘家轺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几十年。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与企业合作研究计算机辅助管理方面的课题,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曾带领研究生帮助很多企业去开发和建设管理信息系统。  专业背景加上开发实施经验,加深了潘家轺对制造业信息化的理解,作为教授的他毫不犹豫的将理解的东西奉献给了课堂和著作中,对早年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试验田——制造行业的企业管理影响颇大。  已经70多岁的潘老业已退休,但依然活跃在信息化教育工作的前线。他这一生积累的知识,对于所有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人们来说,是一笔厚重的财富。  布道指数:★★★★☆  柳中冈:信息化全局观  曾有人评论说柳中冈的个人魅力及真才实学是亚洲ERP专业领域中难得一见的。身为台湾汉康科技董事长,柳中冈身上的商人气息并不象王文京等人那样重,更多的是学者风范,加上诙谐幽默的演讲风格,每到一处,听者汹涌而来,掌声不断。  管理出身的柳中冈总是能从管理的角度将ERP等系统讲解得深入浅出,习惯从全局出发来讲信息化管理问题。在1994年-1998年任D-Link 公司总经理期间,柳中冈与不少内地分销商打过不浅的交道,对内地企业有较深认识。  在回到汉康之后,恰逢内地ERP盛起,大陆这边不少企业对信息系统的重视让柳中冈看到了这块市场的巨大潜力。但一直坚持从总体应用入手思路的林中冈使得汉康频频败于从局部应用入手实施的竞争对手,在业绩的压力下使其不得不改变思路来做业务。但针对大陆这边关于ERP的许多不正确说法,林中冈总是不厌其烦的纠正。同时也大声呼吁应用企业高层应该走到选型前台,真正从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信息系统。王景新:中国财务软件之父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本土管理软件厂商的发展,而本土管理软件厂商多是做财务软件出身,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是从财会电算化开始。被称为“中国财务软件之父”的王景新老师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早在1976,当时在中国人民大学和财政科学研究院任教的王景新老师便率先提出了将电子计算机技术用于财会工作,实现我国财会数据处理电算化的构想,并开始致力于建立电算化软件的模型。  1988年,在吉林市召开了“首届会计电算化学术研讨会”上,王景新大声疾呼在我国开发并推广通用化、商品化财务软件的必要性。他公开了自己为通用化财务软件所设计的基本模型,并提出了一系列开发和推广财务软件的具体措施。这直接促使王文京辞去公职“下海”,创办了今日中国最强大的财务与管理软件企业用友软件的前身——用友软件服务社。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王文京,金蝶老总徐少春、安易老总严绍业、贺华祥以及原财政部电算处的一些官员,全都是王景新老师的学生,这位老师现在也被王文京、徐少春等人各自的公司聘为顾问。而74岁的王景新现在仍住在人民大学一所普通的宿舍楼内,过着相对清贫而简单的生活。  布道指数:★★★★★  吴澄:主导中国CIMS  吴澄,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而这只是他对他在学术上的认可。关于信息化方面的成就,与其现任职务有关——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863计划)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专家组组长、国家CIMS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  对于863计划和CIMS工程,业界不少人应该有所了解。吴澄在1987年至1993年间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CIMS工程,而早期中国的MRPII大多是在CIMS项目中完成的,可想而知,由吴澄老师带领的国家CIMS技术研究中心在中国信息化这一领域的影响与贡献有多大。  作为工程院院士的吴澄老师,在系统集成上的研究影响了一大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们 。他指导的多位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博士后中有不少都成为中国信息化建设前线的中坚力量。  布道指数:★★★★☆  王世定:让“小系统扩展论”成为共识  财政部科研所研究生部第一届硕士研究生这批人,对日后中国财会事业以及由电算化衍生而来的信息化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现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的王世定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我国会计界泰斗、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教授的得意门生,王世定得其真传。王世定老师也是中国最早从事会计电算化研究的专家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刚刚起步,关于开发会计系统的指导原则,学术界倾向于高起点、大系统开发、并把会计系统视为管理系统的子系统。他在认真研究了会计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之后,于1984年在其著作《会计电算化系统工程初阶》中,力排众议,提出了电算化行业中著名的“小系统”扩展论,即以系统论为指导,首先开发帐务系统,然后扩展成为会计信息系统,最后扩展成为企业管理系统,这样做不仅立足于微机,节省投资和开发成本,还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克服了大系统开发论所需的高资金投入,高技术投入而使一般企业望而生畏的缺点。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小系统扩展论”为国内系统开发企业普遍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王世定还是2003年初被用友收购的安易公司的创始人之一。  布道指数:★★★★☆  张后启:中国IT管理第一人  被誉为“中国IT管理第一人”的张后启个性张扬,语言咄咄逼人,风格直接犀利,据说听他的演讲,极少有人会感觉困顿。加上工科和经济学双博士的背景以及极具思考力的头脑,这样的人如果不去做咨询,实在有点可惜。好在张后启并没有辜负这些,1996年辞去财政部的职务创办汉普,他成了中国本土IT管理咨询的启蒙人、拓荒者和征服者,如此三重角色加于一身与其影响力足可相配。  很多人对他以少量资金起家的创业故事颇感兴趣,但如果联系到这样一个背景——IT管理服务是一个挑战性极高的领域,在张后启和汉普面前,要面对的是IBM和国际五大这样庞大的对手群,那兴趣之余应该还有更多敬佩。而如果张后启仅止于此的话,其充其量只是一个传奇商人。  相信不少人对IT黑洞、BPR、核心竞争力等这样一些术语是耳熟能详,这些由张后启与他执政下的汉普提出来的概念相信会在日后成为信息化领域中的一个个专业术语。无疑,在这一领域,张后启已经拥有了不小的话语权。而对于我们来说,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些概念背后的东西。  布道指数:★★★★☆。

热心网友

说的好.

热心网友

我有!

热心网友

你家里的老婆是最好的ERP专家,你请教她吧。不相信的话,看下面的故事。你请你同事今天来你家吃饭。于是打电话给你老婆,叫她多买些菜(下单),老婆说没钱,多于正常的支出由你付(商谈议价),你说可以,同事有三个,菜买好点(确认要求),老婆说可以(定单确认)。 然后你老婆买菜买调料(原材料),烧菜(生产),然后又接到你儿子电话,说有同学来家里玩,可能吃饭。(意外加单),你老婆说几个(询价),儿子说两个,一个喜欢吃鱼(描述定单),老婆同意(确认追加),又买菜(原材料)烧菜(生产),晚上,同事和儿子的同学来了,大家吃的很开心,(定单完成),之后送走朋友和儿子同学,跟老婆算帐,买菜总共多少,得到同事友情,儿子朋友开心等等,(效益)这些就是ERP,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适量适时,还有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