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脑血栓后遗症、胃溃疡、脑溢血的病人在饮食上应注意什么?谢谢我的父亲患脑血栓后遗症、胃溃疡,母亲患脑溢血,而且我父亲血压比较低,我母亲偏高,我想问在饮食上各自应注意什么?有医生可以回答吗?谢谢回答。拯救病人是医生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想信您并不是为了积分,您一定会帮忙的,十分感谢。

热心网友

热心网友

高血压、脑血栓后遗症、脑溢血的病人饮食治疗1) 控制热能的摄入。可使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得到改善。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标准面粉、玉米、小米、燕麦等植物纤维较多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胆固醇的排泄;少进食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属于单糖,易引起血脂升高. (2) 限制脂肪的摄入。膳食中应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烹调时,多采用植物油,胆固醇限制在每日300毫克以...

热心网友

高血压、脑血栓后遗症、脑溢血的病人饮食治疗1) 控制热能的摄入。可使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得到改善。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标准面粉、玉米、小米、燕麦等植物纤维较多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胆固醇的排泄;少进食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属于单糖,易引起血脂升高. (2) 限制脂肪的摄入。膳食中应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烹调时,多采用植物油,胆固醇限制在每日300毫克以下。可多吃一些鱼,海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胆固醇氧化,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还可延长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预防中风,还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对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预防血管破裂,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有一定作用。 (3) 适量摄入蛋白质。以往强调低蛋白饮食,但目前认为,除合并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外,一般不必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高血压病人每日蛋白质的量为每公斤体重1克为宜,例如:60公斤体重的人,每日应吃60克蛋白质。其中植物蛋白应占50%,最好用大豆蛋白,大豆蛋白虽无降压作用,但能防止脑卒中的发生,可能与大豆蛋白中氨基酸的组成有关。每周还应吃2~3次鱼类蛋白质,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钠排出,从而降低血压。平时还应多注意吃含酪氨酸丰富的食物,如去酯奶、酸牛奶、奶豆腐、海鱼等,如果高血压合并肾功不全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4) 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土豆、芋头、茄子、海带、莴笋、冬瓜、西瓜等,因钾盐能促使胆固醇的排泄,增加血管弹性,有利尿作用,有利于改善心肌收缩能力。含钙丰富的食品如牛奶、酸牛奶、芝麻酱、虾皮、绿色蔬菜等,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选用含镁丰富的食品,如绿叶蔬菜、小米、荞麦面、豆类及豆制品,镁盐通过舒张血管达到降压作用。 (5) 膳食宜清淡。适当的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的钠水潴留。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应在5克以下或酱油10毫升,可在菜肴烹调好后再放入盐或酱油,以达到调味的目的。也可以先炒好菜,再醮盐或酱油食用。在注意减少钠盐的同时,应注意食物中的含钠量,例如挂面含钠较多。蒸馒头时,避免用碱,应改用酵母发面。可用食盐代用品如无盐酱油等,都有利于高血压病患者。 (6) 多吃绿色蔬菜和新鲜水果,有利于心肌代谢,改善心肌功能和血液循环,促使胆固醇的排泄,防止高血压病的发展。少吃肉汤类,因为肉汤中含氮浸出物增加,能够促进体内尿酸增多,加重心、肝、肾的负担。 (7) 忌食用兴奋神经系统的食物,如酒、浓茶咖啡等,吸烟者应戒烟。

热心网友

预防卒中的关键:血压达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孙宁玲通过控制血压、调脂及降糖治疗,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称之为卒中一级预防。卒中后降压治疗及控制危险因素,以减少再次发生卒中为卒中的二级预防。高血压作为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参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并影响患者生存。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血压是脑梗死的首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率是心肌梗死的5倍。因此、努力将血压控制到目...

热心网友

预防卒中的关键:血压达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孙宁玲通过控制血压、调脂及降糖治疗,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称之为卒中一级预防。卒中后降压治疗及控制危险因素,以减少再次发生卒中为卒中的二级预防。高血压作为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参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并影响患者生存。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血压是脑梗死的首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率是心肌梗死的5倍。因此、努力将血压控制到目标血压水平,对于卒中一、二级预防极为重要。一、动脉弹性异常与高血压卒中 高血压常伴有动脉顺应性降低。顺应性变化既反映了血管壁内的压力变化,也体现了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异常。顺应性降低是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预后的决定因素。高血压导致内皮功能失调通常发生在整个动脉系统中,临床常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及脉压增大,这种血压的表现形式对卒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脉压增加及收缩压升高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关系更为密切。有研究者对上千例患者24小时收缩压观察发现,收缩压 >140 mmHg者比收缩压<110 mmHg者生存率降低18%。EWPHE、syst-Eur、syst-China三项临床试验观察了7929例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及脉压成分的变化,提示当收缩压恒定在160 mmHg时,舒张压低(75 mmHg)比舒张压高的(95 mmHg)患者2年末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了12%。说明脉压越大的高血压患者病死率越高。 近年我国针对10076人进行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基线调查发现,脉压对脑血管事件的影响为:脉压≥47 mmHg 时卒中事件的发生率为48.1/10万,相对危险(RR) 为6.83;脉压<40 mmHg患者,卒中的发生率为 12.3/10万,RR仅为1.77。 从而提示脉压增大预示着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二、降压治疗对卒中的一级预防 降压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阻止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致死率。 已有研究表明,≤60岁的高血压患者24小时脉压与每搏量呈正相关,与动脉顺应性呈负相关;而>60岁者则脉压仍与动脉顺应性呈负相关。因此,动脉弹性的变化在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关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大型临床试验发现,积极采用钙拮抗剂降压治疗,使患者血压持续达标,可以使卒中风险下降42%、冠心病风险降低26%、心力衰竭危险下降29%、所有心血管的危险降低31%。 目前已完成的3项大型临床试验(HOPE、NORDIL、LIFE)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及钙拮抗剂,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卒中发生率(分别为32%、25%及20%),体现出其明显的降压以外的靶器官保护作用,对一些高危老年高血压人群的保护作用更大。 目前,ARB、 ACEI及钙拮抗剂在体内及体外的试验均已证明,在标准 ACEI治疗的基础上加ARB,可以进一步改善颈动脉和主动脉的扩张性,改善内皮功能,纠正血管的结构及功能异常?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死亡。虽然有关改善脉压的基础及临床试验的数据还不够充分,但在临床上,应将老年人收缩压降低及改善脉压作为血压调整的一部分。三、卒中后降压治疗可使患者获益 卒中后致残率很高,反复发生卒中可加速卒中后患者死亡。因此,卒中后积极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对防止卒中再发生极为重要。通常人们认为,在急性缺血型卒中早期,除非血压很高?如>180/105 mmHg,应暂停使用降压药,直至病情稳定,否则过度降压会明显减少脑血流量。在病情稳定后应把血压控制在约160/100 mmHg。ACEI和噻嗪类利尿剂合用可降低卒中复发率。对有卒中史的患者,降压治疗获益的临床试验证据是充分的。 中国的卒中后降压治疗研究?PATS,为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纳入5665例患者,平均年龄60岁,均为有卒中或一过性缺血发作(TIA)史的患者,随机采用利尿剂?吲达帕胺 2.5 mg/天降压治疗或安慰剂,终点指标为致死及非致死性卒中的发生率。此研究历经3年,研究结果显示,3年首发致死性及非致死性卒中的发生率,安慰剂组12.3%,而吲达帕胺组9.4%,RR为0.71(P=0.0009)。此试验提示:有卒中或TIA史的患者,使用利尿剂吲达帕胺 2.5 mg/d可使血压下降,致命及非致命卒中的发生率减少29%,在预防卒中再发的过程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2001年完成的国际多中心培哚普利防止复发性卒中研究(PROGRESS),也是一项卒中后降压治疗预防再卒中的试验。PROGRESS入选6105例有脑血管病史的患者?中国1520例,随机用ACEI?培哚普利4 mg/天,其中部分加吲哒帕胺2.5 mg 或安慰剂治疗,随访4年。结果显示,治疗组再卒中的危险降低28%?P<0.001。 在对PROGRESS的分析中发现,卒中后单独使用培哚普利,可使血压下降5/3 mmHg,再卒中危险降低仅为5%,当联合应用后吲哒帕胺2.5 mg后,血压降低12/5 mmHg,使再卒中的危险降低至43%,从而提示卒中后血压降得低一些,预防再卒中的获益会更大。对此,美国高血压指南(JNC-7)在高血压的强制性适应证中指出,ACEI及噻嗪类利尿剂可以用于再卒中的预防及治疗。四、有卒中史者的血压目标值 按照美国高血压指南(JNC-7),卒中后血压应当控制在160/100 mmHg, 但PROGRESS显示,降压治疗对卒中后有或无高血压的脑血管病患者均有益。伴有高血压者,治疗组卒中危险减少32%,无高血压(正常血压)的卒中患者,降压治疗也使卒中危险减少27%。对既往有卒中或TIA发作,且血压<140/90 mmHg的患者如不治疗(给予安慰剂),则4年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大约为17%。说明非高血压脑血管病患者适度降低血压水平,对卒中二级预防同样有益。 对PROGRESS中的亚洲人群亚组分析还发现,卒中后血压达标治疗(< 140/90 mmHg=,亚洲人群再缺血性卒中危险降低24%,再出血性卒中危险下降50%。因此,从PROGRESS的临床试验结果看出,卒中后降压治疗,以血压<140/90 mmHg为目标血压是安全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降压过程中如果临床上出现脑缺血的现象(头晕、哈欠、易困)则不能进一步降低血压,应当调整血压水平,降至病人能够耐受的状态。 2003年公布的欧洲高血压指南指出,卒中或TIA后应当进行降压治疗,如果患者能够耐受,无论基线血压水平如何都应该降压治疗。五、临床试验对卒中患者降压治疗的启示(1)脑血管病患者血压平均水平与卒中再发有关,长期血压控制不满意者卒中再发危险大。目前已完成的大型临床试验已证实,高血压伴卒中的患者通过积极地降压治疗,可有效地预防卒中再发。美国高血压指南(JNC-7)已经明确了利尿剂及ACEI为主体的降压药物在预防卒中再发中的作用及地位。(2)卒中患者降压目前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这些病人血压应当降至何种程度?颈动脉狭窄者的血压目标值?长期血压增高患者,血压应降到何种程度恰当?(3)从回顾性荟萃分析中发现,卒中患者降压以保证一定的脑血流灌注为首要前提。无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血压达标治疗(<140/90 mmHg=是安全的;一侧颈动脉狭窄≥70%?收缩压应当控制在130~150 mmHg;双侧颈动脉狭窄≥70% ,收缩压应控制在150~170 mmHg?但这仅仅是临床荟萃的结果,还需要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 因此,现有的临床试验及临床实践已经证实,卒中后降压治疗是可以获益的,但需要考虑病人个体的具体情况,分析其是否存在再次率中的高危因素及相关疾病,以决定是否应当降压及降压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