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制说白了,也就是股市改制,现在什么都在改,企业在改,银行在改,股市当然也要改了,股市改制先要对上市公司改制,也就是国有改私有,国有资产流失在改制中已经不可以记数了,都流进了私人的腰包。现在股市也适应潮流改制了,国有改成私有,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的吗?
热心网友
下面是转和讯网上的一篇首席文章,建议阅读: 《股市无法承受的惊吓》上上周五的一根大阳线,撩拨起股市的一缕春情,上周证监会官员们的表态,再勾起股民心中的阵阵寒意。对于全流通补偿方案的预期,导致了上上周五30点的日阳线,而证监会官员的详尽解释则造成了上周45点的大阴线,这一阴一阳,反映了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重大分歧。 近来证监会关于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声音越发响亮,似乎实施的计划又要提前了。从原则上讲,没有人反对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但每一群体的动机是完全不同的。流通股东希望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希望限制大股东的利益侵害行为,并对过去形成的侵害给予足够的补偿;国资委希望解决这一问题;是希望以往形成的利益格局得以固定下来,并能在政府需要时随时变现;证监会希望解决这一问题,是希望中止A股市场的单边下跌势头,充分发挥它的融资功能。 按流通股东的理解,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有两大核心问题,第一是同股同钱问题,购买同样的股票要支付同样的成本,进而推导出非流通股东要对流通股东补偿;第二是同股同权的问题,即流通股东得到足额补偿之后,非流通股可以实行流通。证监会从原则上同意流通股东的看法,而国资委的基本态度是,国有股应当享受流通的权利,但对补偿问题一直避而不谈。表面上看,三方对于全流通问题的态度相差不大,但执行起来大相径庭。按本周证监会官员的表态,证监会只负责解决股权分置和全流通的问题,而含权补偿则是小股东和大股东谈判的问题。如果按照这个思路理解,那就是,证监会只负责让股票全流通,而全流通的条件让股民与国资委和其他法人股东谈判去。这样,证监会把全流通问题的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割裂开来,把实现全流通作为终极目标,而把实现全流通的条件——适度补偿巧妙地回避了。如果说设置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是股权分裂的话,那么证监会的方案就是全流通实施的程序割裂,它的实施结果是,全流通可以实施,但股民的补偿无法保障。按照这种模式操作的最终结果是,证监会与国资委的分歧被回避了,而A股价格必然向H股硬性接轨。本周A股市场的走势已经预示了这一后果。 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实现全流通是A股市场无法承受之重。其实,在中国现今的条件下,股权分置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相适应的一种制度安排,自有其存在的阶段合理性,而A股市场近年来的持续性下跌,主要是价值高估后的正常回归过程,与股权分置关系不大。深入研究以后我们会发现,由于法律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全流通方案最终实施的可能性极小。既然明知如此,还不如果断中止全流通计划,全心全意搞好新股发行。 所以,如果管理层一味坚持实行全流通计划,我们应当阶段性看空市场,主动回避。 。
热心网友
这个问题现在看得清说不清,留给理论家门去争论来争论去吧!否则它们要下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