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热心网友

与楼上观点略有不同。楼上说的“损”主要指“减损欲望”,而末学认为这个“损”主要指“损其知见”。“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两句话简单解释就是:世间知识范畴的升进原则,是不断地获得新知,接受新鲜的见解。出世道行范畴的修为原则,是不断地否定成见,对治固有的见解。(注意老子并没有否定知识的作用,而是指示见地的原则;所以有人认为老子否定知识,我认为不对)“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两句简单解释就是:不断否定之否定固有的种种知见、成见,从而得以心无所住的无为之法而体认大道的无为而无所不为之体相。所以,你看老子的思想是对么地辨证,和禅宗思想也颇有可互参之处吧,如《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据南怀瑾先生说这句古代又另一个断句法: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对朝熙路客学长补充说明的答复:这下问题清楚了,我和学长您的主要分歧其实是在于对“无为”的理解上。您认为的“无为”是指“无欲”,而我认为“无为”主要不是指无欲,而是一种心法~一种心无所住的思想境界,当然达到这种思想境界的人对欲望必然是淡泊的、善于对治和出离的,但不是绝对“无欲”更非“无所作为”(相信你我都不会把“欲”仅仅理解为饮食男女吧)~用佛家的话叫“除见不除法”,为什么呢?以下我通过《道德经》部分文字印证。第一,从老子的政治思想来看,主张“无为而治”。例如,这一段落:“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是 以 圣 人 之 治,虚 其 心 ,实 其 腹 ,弱 其 志 ,强 其 骨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那么如果政治家“无欲”,以什么动力去治理天下,怎么能“为无为”?注意前一个“为”字是动词,无欲则无此“为”的动力。所以,这是贯彻“无为”之心法的意思,以在政治领域体现无为~“无为之治”。那么“无”什么“为”呢?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是指得不要强化“榜样”(尚贤),搞“个人崇拜”;不要崇拜物质(贵难得之货),搞“拜金主义”;不要强化目的(可欲),搞“实用主义”。如果我们把上文中出现的“无为”、“无知”、“无欲”作无所作为、没有知识、没有欲望的理解,那老子的思想整个就是无用加空谈,也就没有其哲学价值了。第二,再比如这一段:“道 常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万 物 将 自 化 。化 而 欲 作 , 吾 将 镇 之 以 无 名 之 朴 。镇 之 以 无 名 之 朴 , 夫 将 不 欲 。不 欲 以 静 , 天 下 将 自 正 。”这一段说明“无为”是一种“随机应变”的空灵之智,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的哲学是“防守哲学”,是“坐天下”的,而非“打天下”的。你看“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当民间有一种思潮、变革、革命的动向时,“镇之以无名之朴”,就是说不要把它强调出来、凸显出来,不要把它当回事儿,而应以不为其立名的混沌来处置;无论迎、拒都会强化它~欲拒还迎,使它得势。这里的“无为”精神体现为一种应对的心法。比如,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初期,不正是因为军阀们、民国政权惧怕它而欲清除,反而使它成为“革命”的象征,从而使更多的爱国青年投身其中吗?现在美国大张旗鼓地开打“反恐战争”,不正使“恐怖主义”成为原教旨主义和其他反美、反西方力量间新的共同语言吗?其他的例子在老子和庄子的书中还很多。所以,我认为老庄的智慧主要是通过体认大道的“无为”之法,从政治到人生处处运用“无为”达到“无为之治”、“无名之朴”的效果而体现“无不为”的大用,甚至实现逐鹿中原、囊括天下的“大欲”。所以,理解为“无欲”不是根本,很多地方也解释不通。。

热心网友

其语出自《道德经》四十八章。意思是:充实自身学问,就要日日精进。而追求体悟大道,则要日日减欲。并且要不断的减损欲望,一直到无所住的境界。我的看法,在这句话中,老子明确地把“为道”和“为学”两者对立起来了,他认为为学是一种经验认知,所以通过为学可以追求知识的不断增加,而为道靠的是直觉体悟,对人而言是真正的追求,而关键是老子认为通过学达不到道的境界。所以在为道时要贬损知识的干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最终才有可能得道。那么,“损”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道”的境界呢?在本章老子没说。但结合老子在前几章的说法,就是要达到“婴儿”的状态,在老子看来,那就是道的境界,在那种状态中,再也没有“损”了,而且,任何力量也不能将其“损”我想就上面的话做一点补充,供有兴趣的同好参考。老子的“为道日损”之“损”,从一般意义上确可作“损其知见”解释。因为,老子一开头就把为学与为道的对立关系摆出来了。如果老子下面再没有话这样说确实不错。但问题是老子后面接着说“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那么这样解释就有些矛盾了。首先、“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理想境界,这是没有疑义的。但要达到无为的境界,“损其知见”是仅仅不够的,这样达不到无为的境界。按照老子的看法,无欲才能无为。所以人一旦有了欲望,就会不自觉的执著起来,就不可能无为。所以,联系到这层意思,我觉得老子所说的“损”是欲望的损,而不仅仅是知见的损。其次,老子指出无为的理想状态是“如婴儿”。那么婴儿是什么样呢?我觉得婴儿并不是没有知觉,婴儿对外界有反映,冷了饿了都要哭,要吃要关爱。这是自然的。老子从不反对自然生命的这种需求。但老子反对的是人的不良的占有欲望。婴儿没有这种欲望。如果这是老子的无为的理想状态,那么老子所说是损也是指欲望之损。以上看法还求指教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