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数概念的学习是开发宝宝智力的重要途径。三岁左右的宝宝基本上能掌握初步的数概念,但是,如果从两岁左右就开始对宝宝进行数前教育,对宝宝以后学习数学大有帮助。数前教育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数前准备做得好,宝宝能够很容易的理解抽象的数概念。  数前教育是在儿童学习计数、认数、掌握最初的数概念之前,成人为儿童组织得数学 教育活动。宝宝的数前教育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感知活动,2岁后,随着孩子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的逐步发展,其观察的范围扩大了(能同时观察到事物2种以上的特性或2种以上的物体),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加长了,但观察的目的性仍较差,容易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因此,父母应在引导宝宝多观察的基础上,提高孩子观察的目的性和准确性。观察能力是后述比较、排序、配对、分类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随时随地的问宝宝:“这是什么?”“这是什么颜色的?”“这是什么形状的?”等问题来引导宝宝观察,还可以利用简单的镶嵌板和拼图培养宝宝的观察能力。  2、比较:比较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之一,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教宝宝学会比较。如,爸爸比妈妈高,宝宝比妈妈矮,西瓜比苹果大,3颗糖比1颗糖多等。宝宝的比较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辨别和认识上,让宝宝把需要比较的两个事物放在一起真正地比一比,可以加深对所比概念的理解。此外,还可以让宝宝分辨冷和热,男和女等。  3、配对:配对是比较的形式之一,也是发展儿童对数的理解所应掌握的一个基本要求。最开始只给孩子出示两对,例如,两只玩具小狗和两只玩具小猫,让宝宝学习配对。先拿出一只小狗,看一看,放在地上或桌子上;再拿出一只小猫,看一看,放在小狗的右边,摇摇头或说“不是”,把小猫移到小狗的下面;再拿出一只小猫,看一看,先放在小狗的右边,摇摇头或说“不是”,然后把小猫移到小猫的右边,点点头或说“是”,接此往下进行。这样可以使宝宝学会配对的方法。等宝宝掌握后,增加到三对、四对,每对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减小。以后还可以逐渐过渡到图片配对、符号配对。  4、分类:按物体共同特征归并和分类的能力是发展数概念的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宝宝在很小的时候就就有分类的能力,分类是日常生活活动不可分割的部分。宝宝的分类活动可按照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最开始可以根据物体的颜色分类,颜色是最容易被儿童感知的物体特性。比如,让宝宝把红色的珠子放到红色的碗里,把绿色的珠子放到绿色的碗里,或者把大熊放到大筐里,小熊放到小筐里。此外,还可以让宝宝用勺子舀着分类。  5、排序:对两个以上的物体按照某种要求进行顺序排列,是较高水平的比较。例如,从大到小,从高到矮,从粗到细等。开始排序时东西最好不超过5个,以3个为宜,物体之间的差异要明显。套娃、套杯都是很好的材料。以套杯为例,拿出最大的、最小的和中间的一个(这三个差别较大,宝宝容易分辨)让宝宝给它们排队。教宝宝找出最大的,然后在剩余的杯子中再找出最大的,与刚才的最大的做比较,排在最大的后面,依次类推。等宝宝熟练掌握后,可以增加排序的数量。  6、一一对应:生活中有许多机会可以练习一一对应。例如,吃饭的时候,每个人需要一个碗、一双筷子,让宝宝帮助发碗、发筷子;给每个人一个苹果;给每只小熊送一朵花等。  7、相等化:相等化体现了合成和分解的思想。2个苹果,再放上几个苹果就和3个苹果一样多?这块积木,再放上哪块积木就和那块积木一样高?这本书,再摞上哪本书就和那本书一样厚?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帮助宝宝理解相等的概念。  8、型式排列:这是数学的一个基本主题,识别型式是理解数学的基础。例如,可以把珠子穿成两个红的,一个绿的,两个红的,一个绿的……;把积木摆成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宝宝讨论这些珠子是怎样排列的,让儿童模仿型式重复排列,等熟练以后可以让儿童自己设计排列型式。  以上8种看似与数概念无关的活动为宝宝日后学习数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宝宝还不能理解抽象的数概念时,与其灌输抽象的数学知识,不如把基础打牢,根深才能叶茂。 小心误区从孩子出生到两三岁时,是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到了三岁,脑的重量已相当于成人的70%~80%。因而,早期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提到早期教育,有人便认为是认字,做算术,学钢琴,学外语,提前上课。其实,早期教育不当,同样会导致悲剧。  有一位叫怡茹的孩子,从小特别聪明、灵秀。生下来2个月会笑,6个月能坐,8个月“唱歌”,9个月叫过爷爷,10个月叫爸爸、妈妈。已属晚婚晚育的夫妻俩把怡茹宠得像宝贝一样。身为大学教师的父母只有一个心愿,要把他们美丽的天使培养成出色的艺术人才。  为了使女儿免受“污染”,1岁多的怡茹,除了几个亲属,从不抱给外人看。夫妻俩十分重视培养女儿的艺术细胞,2岁时开始教她弹琴、练字、背唐诗宋词。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下班后夫妇俩谢绝一切户外活动,甚至连电视都不看。女儿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她没有机会同小孩玩耍,没有人逗她开心。  大约3岁时,父母的夙愿破灭。怡茹昔日那双灵巧的大眼睛失去了光泽,漂亮的脸蛋也逐渐冷漠。她开始说“不”,后来干脆一言不发,拒绝父母的一切安排。母亲害怕了,一次次跪在女儿面前,“叫我妈妈,叫妈妈!”,任凭她千呼万唤,怡茹仍是我行我素,连正眼都不看她一下。  怡茹经常不吃不喝,也从不提任何要求。医院走了一家又一家,药片吃了一包又一包,然而,她那童真未泯的目光仍是呆滞的。  5岁时,夫妻俩终于幡然醒悟,孩子是太寂寞了。于是,她们把女儿送到幼儿园,可幼儿园都拒绝接收。老师说,怡茹在幼儿园从不与小朋友玩,也不思饮食;如有小孩拉她玩,她就会打自己;有小朋友欺侮她,她像“铁人”一样,不怕打,也不哭闹;对过往的汽车很感兴趣,一听到喇叭声,就会跑向汽车……怡茹越来越古怪,吃饭只用她那个已摔得变了形的碗,上厕所要把鞋袜脱下来,一丝不差地占据在她熟悉的蹲位上。这恶梦般的日子,怡茹和她父母一块走了好几年了,走得一年比一年心凉。  幸亏后来遇到了儿童心理专家,怡茹尘封的世界才开始复苏。然而,无论怎样矫正治疗,结果都难尽人愿,因为已经错过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时期。  现在,父母们大都知道早期教育重要,但许多人对早期教育还缺乏正确认识,比较盲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超前教育论  许多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超前教育,即把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提前完成。孩子刚会说话,就教他背唐诗、宋词;才刚上幼儿园,就灌输小学的课程;有一位家长在孩子3岁时就开始教算术题,孩子常常做不出来,久之,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超前教育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超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儿重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教育内容应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相吻合,不能片面地超越孩子心智发展的阶段硬性灌输;也不要过分期望自己的孩子比同龄孩子都强。长期过量超前灌输知识,最终只能使他们厌恶学习。  其次,超前教育的形式不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正常幼儿都是天生活泼的,让他们长时间坐下来学习很困难。由于幼儿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善,兴奋与抑制难以很好地协调与平衡,集中注意时间短,自制力差。不考虑幼儿这些特点,对他们要求过高、过严,强迫他们长时间地学习他们难以理解、也不感兴趣的东西,只能使孩子感到厌倦,甚至反感。  而且,不当的超前教育往往剥夺了幼儿独立活动与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机会,使儿童的创造思维潜力被压抑,智力开发受到影响,危及儿童身心健康。  2、单纯智力开发论  有些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早期智力开发,不惜钱财和精力进行智力投资,购买大量昂贵的高级玩具;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令其琴棋书画无所不练;稍大些又进行过于复杂的思维训练。  单纯智力开发论的错误在于只重视智力的早期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的早期培养。一个人是否成才,不仅与智力水平有关,而且与非智力因素关系甚大。专家的研究结论是,学生在小学时的成绩主要受智力因素的影响,从中学低年级开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进入成年有否成就,将主要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且,单纯智力开发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一个儿童出生后,要经过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与发展,完成这个过渡与发展叫做儿重的社会化。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既不能单靠智力开发,也不能只靠成人说教,而主要靠与其他人的社会交往来实现。儿童在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培养各种良好的非智力素质。倘若孩子只具有较高水平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而不具备良好的非智力素质,那么,他在社会生活的适应上就会感到困难,处理不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孩子,其心理发展是有缺陷的,即便是智力水平高,终究难以成才。因此,早期教育决不能单重智力开发,必须特别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3、学前教育论  有些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学前教育,只要把这个阶段的教育工作抓好了,就算抓好了早期教育,错过了早期教育的关键期,怎样努力也难成才。  这种观点很片面。学前期无疑是儿重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但从目前心理学的研究来看,智力开发,尤其是智力因素的培养,都没有明确的关键期。不能仅仅把早期教育局限在学前期,它不符合实际情况。从前些年我国几所大学招收的少年大学生来看,它们中有些人在幼儿阶段并没有受到什么特殊的教育,小学阶段也是成绩平平,没有什么出众之处。只是后来由于某些优良的非智力因素的突出发展,比如刻苦,不怕困难,争强好胜等,而成为少年骄骄者。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儿童的早期经验虽有其特殊意义,但一些优良非智力因素的最后形成,主要还是在中小学。因为只有在这个阶段,儿童才可以获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与训练,这对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非常必要的。儿童在进入中小学以后,才能更好地养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早期教育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  1、爱的教育  孩子心理正常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是爱的阳光普照和爱的雨露滋润。父母亲属可以通过注视、微笑、拥抱、抚摸、亲昵、挑逗等形式,将爱的信息传达给孩子,使孩子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别人对他的无私的爱。同时,还要创造欢愉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间亲密和谐,互敬互爱,就会使孩子感受到一种温馨和愉悦。只有在爱的环境下,孩子才对周围有信任感和安全感。  2、丰富的感官刺激  动物园里的飞禽走兽,郊外的花草树木,乡间的田野溪流,街上的熙熙嚷嚷,儿童连环画,电视中丰富的色彩,变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等,都是对孩子的大脑和心理的发育和发展有好处的感官信息刺激。应多带孩子到处看看,听听,摸摸,让他们熟悉、感知周围的事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3、发展语言能力  从教“爸爸”、“妈妈”等开始,逐渐教周围事物的名称,自己的手、头、脚等。稍大点,可教童谣、儿歌、诗词,跟他们讲故事,。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听、说,多采取对话的形式,帮助发展语言能力。  4、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培养孩子有规律地生活,基本上按时睡觉;在饮食方面,不吃零食,不偏食,不挑食;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上厕所;搞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擦桌子,收拾东西;还应培养学习做事专心的习惯,不可一面做练习一面看电视。对一小孩子,可以采取奖赏的办法,使期望行为得到强化。  5、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当幼儿两三岁后,个体意识开始萌发,开始区别自我和他人。他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与伙伴的游戏中,来比较别人,认识自己。通过伙伴间的相互帮助,学会理解、尊重、理解和同情,产生社会意识。因此,孩子应放在群体中生活,鼓励他与同伴交往。还要教育孩子懂礼貌,懂得关心他人,有勇气和毅力,跌倒了不哭等。  以上是早期教育的基本内容。当然,孩子如在某方面有天赋,有兴趣,可发展特长,比如学钢琴、绘画等。不过应注意两点:一是必须在不忽视早期教育的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进行;二是必须在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容易造成人格缺陷或事与愿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