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孩3岁1个月,有时候我和她做游戏时,我问她这个怎么样或这个像什么,她经常说"不知道",而不像有的小孩,不管会不会、不管正确与否都会乱说一气,但她不会,她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或“不会”,我鼓励她说“没关系,不知道可以试一试”可她还是摇头,这是不是不自信的表现呢,该怎么引导她大胆的说出来或“不会”也试着做一做呢

热心网友

家长应该多让宝宝尝试一下,以前没有尝试过的.并且要让宝宝自己完成.这样一来宝宝就会慢慢对自己有信心啦.比如宝宝在玩一些稍微危险一点的游戏时,家长不要马上体现出不安感.在您的保护下,让宝宝勇敢的去尝试一下.应该会有所帮助的.

热心网友

  慕尼黑大学教授RolfOerte博士指出:“运动对儿童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知识的建构和感知觉的发展尤其如此。这一点会在以后的发展阶段中显现出来。”   德国学前教育界认为运动对儿童大有好处,比如爬、跳、跑等,儿童天生就喜欢运动。通过运动和感觉婴儿会逐渐认识外界环境,儿童认识到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并以不同的途径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儿童的自信心也会不断加强。   另外,专家还认为运动不光有助于身体的健康发展,还有助于自尊和自信的确立。儿童这种对自己身体运动的掌控能力可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使他们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应付自如。身体动作也是社会交往的手段之一。

热心网友

尊重孩子的人格。  尊重人格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也不分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一位家长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不尊重他,任意褒贬,这就做错了。家长不妨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孩子渴望被尊重,首先是被家长和老师尊重。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语言。“你没出息”,“你不可救药”,“你的脑子是猪脑子”,“我对你完全失望了”,“早知你这德性,就不该生你”,“你把我的脸都丢光了”……这些话应该从家长的语言里消失。  打孩子最伤害孩子的自尊,任意惩罚孩子也伤害孩子的自尊。请家长家长记住,切不可为了自己的尊严,伤害孩子的自尊。  帮助孩子成功,经常鼓励孩子。  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强人的自信。一个孩子,当他写好一个字,做对一道题,得到一面小红旗,洗净一双袜子,做出一个菜,钉好一枚钮扣,擦净一次地板时,他都有成绩的喜悦,会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作为家长,给孩子帮助,让他有点滴的成功体验,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这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积累一分一分的自信。  可是,家长往往只看学习的成功与否,而不重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甚至打击孩子的自信。建议家长从小事抓起,多帮孩子一把。比如孩子不会刷碗,不要指责他,告诉他怎样刷才能刷干净,紧跟着鼓励他:“这回刷得真干净!”鼓励性的语言很多,家长应该多用、多创造。比如:“你真行!”“你真能干!”“不要泄气,再努一把力就会成功!”“我真为你骄傲!”“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  有一位家长对我说:“我试着对孩子说鼓励性的话,可是孩子说:“我知道你在骗我。”这是为什么?说明这位家长经常否定孩子,没有从教育思想上根本解决问题,孩子没有听出家长的真诚来。  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家长经常贬斥孩子,伤害自尊,降低自信,与家长思想的片面性有直接关系。本来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看待孩子应有全面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有了这样的观念,就不会一叶障目,只看一点,不计其余,也不会因孩子一时表现欠佳而气急败坏、大发雷霆。  有的家长不相信孩子,说不出鼓励孩子的话,常常是因为他们自身也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的教育能够成功,不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教育方法。看来,家长的自信非常重要。  教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法。对于做事缺乏信心的孩子,特别是那些自卑感强的孩子,在不断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指出他们的闪光点的同时,要教育他们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我能行”,“我再努一把力就会做好的”,“我不会被困难吓倒”……  另外,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必须与老师配合,让孩子在学校也得到成功的机会,得到鼓励而不是贬抑。

热心网友

多鼓励他,表扬他多陪他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