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说能量空战战术及机动理论在全向导弹时代和超视距时代的发展趋势吗?
热心网友
能量优势垂直机动,能量控制速度控制,这可以用“剩余功率”来体现。 根据能量机动理(EM)论空战可以分为能量空战和角度空战,所以通常把战斗机定义为能量战斗机和角度战斗机。其中能量战斗机拥有较高的推重比,加速性能较好;角度战斗机拥有较小的翼载荷,拥有较好的盘旋能力。 在实际空战时,能量战斗机尽量保持速度,通过对速度的控制最终完成对距离的控制,在拥有足够的距离时来创造机动的空间形成射击条件;而角度战斗机则利用其机头指向能力优势,以快速损失能量为代价完成对敌机的瞄准,并发射武器。在进入喷气时代,进入视距内的格斗的时间越来越短,缠斗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增加;超视距导弹显然也无法解决所有空战。 现代格斗导弹的性能在几个方面已经大大提高:包括导引头的性能,抗干扰能力,不良发射条件下的发射能力等,这几点使得飞机能够在大过载,大离轴条件下发射导弹。在这种背景下视距内的格斗的重点可能将主要在谁能更快的获得角度优势,从而将机头指向能够发射导弹的方向。视距内的格斗变的异常危险。 现代战斗机同时强调高推重比和低翼载荷,强调机动性。不论能量战术还是角度战术最终都能用EM理论来解释。 格斗空战的取胜因素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SA:态姿感知能力,即随时知道自己和敌机位置,空战态姿的能力。 BFM:基本战斗机动。 运气。 出色的飞行员知道,空战中最重要的在于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转弯和怎样转弯。什么时候开始转弯属于SA范畴,怎样转弯属于BFM 范畴。飞行员的行话“速度杀伤”,也就是说,一个保持速度与角速度结合的转弯才是需要的转弯。 也许战斗机+导弹才是最好的选择。 为什么说F\A—22是美军最后一种有人驾驶的战斗机? 。
热心网友
真是卧虎藏龙
热心网友
对能量机动理论在航空史上的作用特别是对第三代战斗机的影响,一般均给予正面评价,但对于这一理论的未来,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一种典型的意见认为, 对于空战而言,能量机动理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近距空战中,而近距空战在现代空战中的比例日益下降,因此能量机动理论对于现代空战的影响也逐渐减小;另一方 面,随着过失速机动的实用化,未来空战战术也很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而过失速机动属于典型的角度战术,与经典能量机动理论可谓格格不入。在历史上,如果一种理论不能解释该领域内的某种现象,那么这种现象很可能就是造成这种理论崩溃的第一条裂缝。自能量机动理论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未能解释的角 度战术,会不会就是这道裂缝呢?今天的能量机动理论,究竟是未来空战理论的基石,抑或是特定历史时期留下的一个遗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