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中国遥感技术走在世界前列曾鹏宇  5月16日,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根据卫星遥感照片做出了“西藏易贡地区有可能再次 发生山体滑坡”的预报,此前,遥感所还利用遥感技术探测出目前正在发掘的北京老山汉墓附近还有几处古墓。如果说资源勘探、灾害预报是遥感技术比较广为人知的应用,那么用它来探测古墓却令人觉得十分新奇了。记者就此采访了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已消失的长城被遥感“再现”  “遥感技术实际上是对电磁波与不同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遥感所科技处处长聂跃平这样解释着自己的学科,“不同密度的物质对电磁波的反射是不一样的,不同时期的相同物质对电磁波的反射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就是根据这种不同对遥感对象进行判断和分析。”  聂处长向记者展示了一张隋、明长城遗迹的遥感照片,照片中有一条清晰的黑线。“这就是隋、明长城的部分遗迹。”聂跃平说:“由于人为破坏和自然风化,这些长城早就消失了。但用遥感仪器一探测,就能发现古时修长城的地基和城体的反射光波与地表其他物体有明显的差异。经过专家的处理,隋、明长城遗址就一目了然了,中小学历史、地理课本上的有关图示即来源于此。”探测古墓只是遥感全方位应用的一种  从事了多年遥感技术研究的聂跃平处长说:“原来我们做的主要是资源勘探方面的工作,但随着技术力量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许多连我们自己都没想到的用途也开始得到开发,帮助文物部门进行古墓探测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老山汉墓挖掘过程中,遥感所一架遥感飞机对墓地进行了拍摄,墓穴的形状、结构等在照片中清晰地显现,而一位文物专家在看过遥感照片后,很快就推断出在汉墓附近还有几处同等规模的墓穴。若这种探测要换成人来做,不知还要花去多少时间和精力。我国遥感技术应用居世界前列  聂处长告诉记者,我国遥感技术起步于70年代末期,基本与世界同步,20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1998年特大洪水时,遥感照片成了水情分析、预测和应对的重要依据,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洪灾损失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国家在制定“西气东输”等西部大开发的具体政策时,也都以遥感所西部矿产、发展容量等探测数据为参考依据。  聂处长说,遥感所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进行全球估产。据了解,将农作物长势、分布遥感数据与地面抽样相结合,能够比较准确地估算农业产量。国家计委和遥感所每半月做一次全国估产,但全球估产目前只有美国能做。聂处长说,有了全球估产,就能根据世界范围内各种农作物的产量对我国农业做相应调整,这不仅符合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农业在加入WTO之后加强自身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