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有报道说某地出土“舍利子”,不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作用,请详细说一下。谢谢。
热心网友
这是我从网上搜索的网址是 : 舍利何处来,不问贵与贱 据《金光明经·舍身品》论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多功德所熏。”“舍利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近代佛学大师印光(1861-1940),在一封给郦隐叟居士的复信里,也曾完整地表述了他对舍利的看法: 言舍利者,系梵语,此云身骨,亦云灵骨。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练精、气、神所成。此殆心与道合,心与佛合者之表相耳。非特死而烧之,其身肉、骨、发变为舍利。古有高僧沐浴而得舍利者。又雪岩钦禅师剃头,其发变成一串舍利。又有志心念佛,口中得舍利者;又有人刻《龙舒净土文》板,板中出舍利者;又有绣佛绣经,针下得舍利者;又有死后烧之,舍利无数,门人皆得。有一远游未归,及归至祭像前,感慨悲痛,遂于像前得舍利者。长庆闲禅师焚化之日,天起大风,烟飞三四十里,烟所到处,皆有舍利,遂群收之,得四石余。当知舍利,乃道力所成。丹家不知所以,妄谓是精、气、神之所炼耳。以丹家见佛法中名相,不究本而著迹,故以己丹家之事妄为附会耳。得菩提道则成佛。未闻炼精、气、神,先为舍利子,后为菩提珠而成佛也。 印光大师这段话,可说是对舍利的本质作了极为精辟深刻的阐述。 佛家修行人的修行,最主要、最重要的,是修心,将心修得与佛法融为一体、与佛应为一身。这里所说的心,不是指的安在胸腔里的那颗本有真心,而是指的神识之心、空灵之心、法性之心,指的随缘生灭之心,要修好这颗心,就要在戒、定、慧上下功夫。佛法也讲修身,修人的血肉之躯,修气脉明点、摄取外界能量等等,可将你的身体修得去病祛病、健康长寿,但修身的目的是为更好地修心打基础,光停留在修身的阶段,哪怕你精、气、神聚敛得再充盈,也是远远不够的。当你依戒、定、慧修持到一定层次,跟佛与佛法已达到一定的相应、相合,你的血肉之躯,就会产生一定的质的变化,体内就会积聚起非寻常意义上的精、气、神那样的特殊物质,她是介乎于俗界与法界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的特殊物质,它看不见摸不着而又确实存在,它类似炼丹士所说的“内丹”而又超越它,当你的神识离体而去时,这种特殊物质中的一部分精华部分,会随着神识一起离去,而其它部分,则留在躯壳里。这种特殊物质,若用火烧,熊熊大火奈何它不得,它会跟骨肉皮毛的灰烬结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粒粒颗粒状的东西,是谓舍利也。若圆寂前以念力将它集中于心舌等某个部位,尸体奢维后,就可能留下不坏的心舌。若不烧,它就能使肉身不易腐朽甚至数十年数百年不烂。 十分明显,死后能得舍利者,非佛法的修行人莫属,这跟一个人生前的地位、名声没有关系,你若不是修行人,哪怕你尊为真命天子、英明领袖、亿万富翁,哪怕你的葬礼再奢华再隆重,你的骨灰也跟常人一样,找不出一粒舍利子来。 在修行人中,能得舍利者也是少数(今日更是如此),这跟修行者的地位、名声也没关系,主要看他在戒定慧的修持上已达到何种层次,若持戒、入定、开慧不够,即便你是大刹方丈甚至级别很高的什么什么长,也不顶用。 道家的修练方式,安炉立鼎、制丹炼药、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等等,在一定层面上跟佛家的坐禅内视等有相通之处,道家的高功夫可修至仙道羽化而去,与佛法中所说的天人之位类似,也可享受无穷天乐,但与佛菩萨比,毕竟不究竟。八仙中的吕洞宾,本为道家中绝顶的炼丹高手,“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宋史·陈抟传》】,在江西庐山见识了黄龙南禅师的佛家上乘功夫后,大加赞叹,他当即写下的四句诗:“弃却瓢囊?核榍伲缃癫涣倒薪穑源右患屏螅季醮忧按碛眯摹!北砻髁俗约浩酪婪鸬木鲂摹K罄丛诜鸱ㄉ现さ谜晌鹈胖械囊桓龃蠡しā=袢沾舐窖蠓缡⑿校簧倌昵崛朔追准尤牖酵降男辛小F涫担陨系鄣纳窳Γ词拱涯懔榛暌胩旃罡咭仓荒艽锏教烊酥弧=袢张访溃簧儆惺吨客ü冉希抗馔度敕鸾蹋⒂芍缘卦尢痉鸱ń匣降慕谭ǜ猜? 道家高士谢世,也有若干瑞相出现,其明显特征是尸体会变得很轻很轻,称为“尸解”。如晋代著名医学家、道教学者葛洪(281?-341),以《抱朴子》等著作传世,《晋书》记载他死后异相:“时年八十一。视其颜色如生,体亦柔软,举尸入棺,甚轻,如空衣,世以为尸解得仙云。”唐高宗咸亨年间(公元670-673年)逝世的道士刘道合,皇帝专门为他建造了奉天宫,迁移他的坟墓时,“弟子开棺将改葬,其尸惟有空皮,而背上开坼,有似蝉蜕,尽失其齿骨,众谓尸解。”(《旧唐书》)。与刘道合基本上在同一时代的杰出医学家孙思邈(581-682),曾自注《老子》、《庄子》,编撰《千金方》三十卷流行于世,据《旧唐书》记载,孙思邈死后,“经月余,颜容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但要指出的是,这些高士通常不会有舍利子留下。 印光大师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十一月去世。逝世百日之后,遗体荼毗,从骨灰中拣得五色舍利子百余颗,精圆莹彻,奕奕有光。还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牙齿舍利等共千余粒。有个无锡居士袁德常,只拣到一些大师骨屑,带回家中,却见骨屑中出现舍利子无数。印光大师以他自身留下的五色舍利及舍利花,印证了他生前对舍利子的精辟见解。。
热心网友
据说是得道高僧的指骨。
热心网友
我个人觉得,僧人吃斋,身体的体制定然会有变化,而且根据练功的长久,有一些沉淀物会留在身体里,在火化的时候,这些沉淀物会被包裹起来.就象你烧塑料带少到最后会变成一个圆球...个人理解(不准扔转头)
热心网友
通俗地说,心境可以分为三种状态——“散乱”,“静”,“定” 我们绝大多数人每天的心境是散乱的,也就是说,各种各样的念头接连不断,白天是这样,晚上还要做梦,想要忙里偷闲安安静静地坐一会儿都不容易。 如果有机会像古代高僧那样盘腿打一会儿坐,试试让自己脑子里什么也不想,只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脱离上边“散乱”的心境,就可以说入“静” “静”得很深,或者是心念专住在某件事情上,达到对周围发生的情况一无所知的地步,基本上可以说是入“定”了。佛教梵语称作“dhya^na”——“禅定”乃至——【三昧】 (一)梵语sama^dhi 之音译,巴利语同。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 一个人在临终气绝的时候,如果他的心境是“散乱”或者“静”,那么在火化之后,就只能得到散沙般的骨灰,得不到舍利子。 如果心境能够入“定”,那就有出现块状的遗骨乃至舍利子出现的可能。 所以像古往今来之得道高僧,隐居山寺,心静如水,打坐修道,最后火化出现舍利子就不足为奇了。
热心网友
舍利子是得道高僧死后火化后剩下的东西,可能是骨头之类的吧,可为什么只有得道高僧死后才有就不知道了。
热心网友
据说是释迦牟尼的遗骸的一部分。中国福建的一个寺庙据说有三粒佛舍利。你去问问住持方丈吧
热心网友
我听说是结石的产物,因为不是每个长老都能有的,所以只有长了结石的长老才会有
热心网友
舍利子是僧人火化后骨灰里的块状物。形成原因没有确定的说法。
热心网友
舍利子是坐化了的佛教僧人的牙齿,经过了岁月的沧桑像化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