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只是摄象机的原因而已,只是高速昆虫的拖影现象,至于速度只是参照物罢了,从下面看飞机半天才飞过一条街,难道你说飞机比人还慢吗?

热心网友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吧我想不是一个两个拍到了飞棍,很多人都拍到了,而且形状都差不多,那能说是巧合吗

热心网友

难道CCTV讲的就一定是真理啊?简直教条化了

热心网友

我看过电视的很有意思就是他们讲的了

热心网友

有没有都无所谓,它不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是吗?你什么时候被飞棍撞过?

热心网友

同上啦CCTV讲过啦世界上没有飞棍

热心网友

是啊,中央10台的一个专门节目已经解释过了。只要将摄象机做适当的调整,拍出来的移动物体都会有拖影现象。比如拍晚上的街景就可以看到飞驰而过的车子都拖着一条条光带,这是最常见的“飞棍”现象。所以说,“飞棍”无处不在。资料:其实所谓的飞棍就是昆虫而已,而且飞棍的飞行速度估算有误。我们先来看一段数字,然后再分析。昆虫的飞行速度也是相当可观的。一般翅型狭长、转动幅度较大的种类飞行较快。昆虫的飞行速度主要取决于震翅频率。昆虫高频率的震翅,着实令人难以想象,如蜜蜂可达180-203次/秒,频率最高的摇蚊可达1000次/秒左右,就连频率较低的凤蝶也有5-9次/秒,是其他动物所望尘莫及的。昆虫飞行时速差别较大,飞行较慢的家蝇,仅为8千米;蚊虫在缺水的地方为了产卵,也可飞几千米;蝶类和蜂类约为20千米左右;蜻蜓、牛虻可达40多千米。飞行最快的是天蛾,最高时速可达53。6千米。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这个问题。考虑昆虫在摄像机的拍摄下的运动,我们暂时只考虑昆虫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运动(大多数飞棍都是在2维的画面飞过,3维空间的运动可以暂时不用考虑)先来看昆虫的垂直运动规律,水平运动(即向前飞行)不考虑。普通摄像机本身能够每秒钟采样25次,也就是电影胶片每秒播放25幅图像。而普通的昆虫翅膀震动频率为5-1000次/秒,在1/25秒内,昆虫能够震动0。2-40次翅膀。因为是采样的原因,凡是震动频率是25的整数倍的昆虫,被摄像机拍摄下来的图像中,翅膀一定是静止的(不考虑昆虫在其他方向的运动,只考虑翅膀的运动),而震动频率不是25的整数倍的昆虫,被拍摄下来的图像一定是运动的,而且翅膀的运动规律是向上或者向下,这取决于震动频率了。这就能够揭示飞棍的“翅膀“为什么是波浪形的运动了,其实就是昆虫翅膀的震动的某几个瞬间被摄像机连续的记录下来了。按照科学的说法,就是根据奈奎斯特(Nyquist)取样定理,F=2f,(F为采样频率,f为被采样的物体的频率),采样以后,被采样的物体的运动才可能被准确地恢复(通过采样数据恢复)。如果应用在飞棍的现象中,F=25(即摄像机的采样频率),那么被拍摄的物体的运动规律如果要被准确地恢复(通过采样数据恢复),那么它的频率必须<=12。5,而我们上边的数字,以蜜蜂为例,它的翅膀震动频率远大于12。5,所以用摄像机拍摄的图像是无法准确地恢复蜜蜂的翅膀运动规律的。换句话说,就是你看到摄像机图像,根本就不是蜜蜂翅膀的真实运动轨迹。接下来我们考虑蜜蜂的水平运动,即向前飞行。这个可以用凸透镜的原理来解释。摄像机装有凸透镜,外面来的光线经过凸透镜,落在胶片上,图像就被记录下来了。摄像机调整好焦距以后,凸透镜距离胶片的距离就确定(固定)下来了(通常为毫米的数量级,它的大小小于凸透镜的焦距),而被拍摄的距离凸透镜的距离在人站好之后就确定(固定)下来了(通常为米的数量级)。按照以上昆虫飞行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来,昆虫在1/25秒内能够飞行8。9cm—59cm。。那么为什么飞棍会有的每小时160公里的速度呢?可能是被估算错了,为什么呢?我们知道,速度=距离/时间,对于昆虫在摄像机前飞行来说,时间可以通过昆虫被记录下来的图像帧数来得到,如果有一帧纪录下来图像,可以认为是1/25秒(最大值),如果两帧记录下来了,就是2/25秒(最大值)。但是距离如何确定呢?根据摄像机其实是无法确定的,因为摄像机无法记录距离的数值,但是可以根据附近物体的大小估计这个数值,近大远小的规律使这个估计值可能跟实际数值差别很大,所以计算出来的速度也会有很大的误差。那么,为什么昆虫在摄像机下,是一个棍子的形状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摄像机的曝光的原因。任何一个懂摄影的人都会告诉你类似的情况。如果你不明白,我来告诉你。摄像机其实就是一个照相机,只不过它的快门每秒钟打开25次而已。大家知道,快门从打开到关闭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常见的是1/30秒,1/60秒,即曝光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如果物体是运动的,它的运动就会被连续的曝光,其结果就是我们常见的:用普通的相机拍摄运动的物体,影像有拖影(模糊的),亦即运动的物体被拉长了。这就是昆虫在摄像机下会是一个棍子的原因。因为昆虫的运动是垂直的翅膀运动和向前的飞行,所以把垂直的波浪形和水平运动的棍子形结合起来就是它的运动了。在摄像机下,就是飞棍的形状了。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飞棍的形状除了棍子部分,波浪部分的形状还会略有不同,其实很简单,就是拍摄角度,以及昆虫翅膀的形状不同造成的。如果把上述的分析运用到3维空间,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其实上述的说法,完全可以用一个实验来验证的。即用一个计算机控制的照相机以25hz的频率照相,再用一个能够震动翅膀,能够向前飞行的机械物体来模拟,完全可以再现上述飞棍的现象。根据模拟物体的飞行速度和震动频率的不同,现象会完全不同的。另外,浙江卫视曾经有一个节目,就是一位摄影师用普通摄像机拍摄蜜蜂飞行,再现了飞棍的现象。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其实换一个角度想,如果不是用普通摄像机来拍摄,而是用高速摄像机来拍摄,比如10万幅/秒的摄像机,那么昆虫的运动规律会被完整的再现,你就不会再认为飞棍是未知的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