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范仲淹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的?

热心网友

当时范仲淹和富弼、韩琦等人主持的庆历新政失败,他被贬到邓州,身体很不好,这时,他接到昔日好友 宗谅从岳州(今湖南岳阳)的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一篇记。范仲淹为了激励遭到贬黜的朋友们,便一口答应了 宗谅的请求,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用洗炼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并且借景抒情,劝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忧伤,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个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热心网友

我认为,不论是古代政治家还是现代的公仆,多数是在政治上失意的时候才会想到“先忧后乐”,范公也不一定就那么完美。如果范公没有改革的失败和政治上的失意,会什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