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按夏历(农历)的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前面的第一个字是“庚”的日子)未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综合起来称之为“三伏”。由于末伏在立秋之后,所以,我国不少地方有“秋后一伏”的说法。从初伏到中伏,时间固定是10天为一伏,从中伏到末伏择优的年份有时是10天,有的是20天,上下相差20天。三伏期间,太阳辐射到地面上的热量要比由地面向天空中散发的多,而且,大气温度持续上升,所以,此时是全年中最热的阶段。通常在我市范围内,伏天的最高气温,绝大多数地区要达到36℃—38℃以上,有时还会更高一些。
热心网友
三伏是初(头)伏、中(二)伏和末(三)伏的总称。三伏的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时代的秦德公二年,即公元前676年。 三伏期间统称“伏天”或“伏日”。按照我国传统的推算法,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两个庚日之间相隔十天,初伏到中伏固定为十天,但是,由于有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规定,所以中伏到末伏就有10天和20天这两种情况。 自入伏到出伏相当于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下旬,正是我国夏季最热时期。
热心网友
录"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终伏.故谓之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