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呵呵,打个比方,如果一样东西如果非常干净,就没有必要去洗了。对一个人,如果他所做的事是完善无缺的,就没有必要再继续做了。PS 个人认为,这只是一种圣人的境界,凡人是做不到的,还是应该经常反省自已哈。
热心网友
记得书中写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热心网友
其实我觉得 中国战龙 说得很对呀
热心网友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楼上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六祖俗姓卢,名惠能,原籍河北范阳(今北京郊区)人。惠能之父原有官职,后被降于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永作新州百姓。其母李氏,本地人,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初八生惠能。惠能三岁丧父,母亲孤遗,家境贫寒,长大后靠砍柴供养其母。一日惠能卖柴于市,听一客诵经,惠能一听即能领悟,于是问所诵何经?客曰:金刚经。惠能又问经从何得来?客曰:得于黄梅寺弘忍大师。惠能归家告其母,矢志出家,几经周折,母从其志。惠能安置母亲后,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直达湖北黄梅寺,拜弘忍和尚为师。弘忍略问其意,便知惠能聪慧过人。为避他人之嫌,弘忍故命惠能踏碓舂米,经八月有余。 五祖弘忍挑选继承人,一日聚集众僧,告取自本心般若之性,令其徒各作一偈,若悟大意,可付衣钵为第六代祖。时有上座僧神秀,学识渊博,思作一偈,写于廊壁间。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试,勿使惹尘埃”。惠能闻诵后,问是何人章句,有人告之,惠能听后则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众徒听了笑其庸流浅智。惠能亦无怪意,说吾亦有一偈,于是夜间请人代书于神秀偈旁。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见偈惊异,各相谓言,奇哉不可以貌看人。五祖见众惊,恐人加害惠能,于是用鞋抹去惠能之偈,故意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此日五祖到碓场,见惠能在腰间绑着石头舂米,心有感叹。五祖问话之后故意以杖击碓三下,默然而去。惠能会其意,三更时入祖室,五祖授于衣法,命其为第六代祖。令即南归,并嘱惠能不可立即说法;又曰:“衣钵乃争端之物,至汝止传。”六祖辞师南归,渡九江,行至大庾岭,发现有人追逐,知为衣钵而来。中有一僧慧明,原是四品将军,捷足先登,追及六祖。六祖为其说善恶正法,惠明悟,拜六祖为师。明辞回,对后追逐来的人说,前路崎岖,行人绝迹,到别处寻去,六祖于是免遭于难。惠能行至韶州,初往曹溪,约九月余。又有恶徒追寻,六祖急逃广东四会,隐于山区猎人之列,达十五年之久。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六祖出山到广州法性寺(即光孝寺)。时有主持印宗法师,知惠能得黄梅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落发。过了两年,六祖复归南华寺主持,传法三十六载,得法弟子43人,传播全国各地,后来形成河北临济、湖南沩仰、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五宗,即所谓“一花五叶”。法眼宗远传于泰国、朝鲜;曹洞、临济盛行于日本;云门及临济更远播于欧美,故南华寺有“祖庭”之称。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惠能归新州,八月三日坐化于新州国恩寺,亨年七十六岁。后其徒广集六祖语录,撰成《六祖坛经》。惠能真身于1981年农历十月开座于修建焕然一新的六祖殿中,以供参拜。千百年来,南华寺与六祖名字连在一起,著称于世。。
热心网友
有为着相无为无相
热心网友
中国战龙说得有理。
热心网友
标准的道家无为思想
热心网友
如果一定要解释,我想金刚经里的偈语可作答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热心网友
外界的一切都是虚幻的.
热心网友
应该是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的解析吧!我的理解是:菩提本是一种树,明镜本也是就一个镜台,但却说菩提本无树,就是说菩提就是一棵树,树就是菩提。明镜就是镜台,镜台就是明镜!
热心网友
不明白啊,这个得自己悟性啊
热心网友
大乘佛教本义上就是让人们去逃避愚民政策
热心网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身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说的,大概意思是指,人生虚幻,无可追迹.又何苦沉迷与尘世.
热心网友
是佛教四大皆空的最好阐释,因此慧能就成了第六代祖师。
热心网友
万物皆空,何来菩提树明镜台?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热心网友
佛教的理论都是害人的东东,或者它本意并非害人,其实际上是害人不浅的东东,那些所谓的高僧追求的所谓最高境界,全是唯心的东东,那所谓的"相"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东,就算慧能说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那也是唯心的去牵强附会罢了,既然他达到那种境界,他不用说,也不能说了,说了就证明他还是有相,只有他不说,成了白痴,才是真达到所谓的境界.你真是无欲无求?那早该死掉了,那你还去追求什么佛法?你佛法所诣的救人济世,又是什么?难道不是有所求吗?我认为世上所有的教派都不能走出"邪"的圈子.不知有谁看过李的**大法之类的书没有,我是在禁之前一年在书店看过两眼,写得实在恶心!
热心网友
虾米豆腐....... 善在,善在...
热心网友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你可以细细体味一下,神秀所说本是“有相”,其中的身、心、都是有相的,是菩提树,是明镜台,其境界没有摆脱一个相。而且还要时时去擦拭,不要让它有尘埃,这又是一种有为。而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明显是另外一种境界了。它摆脱的“有相”,和“有为”的境界,这正如释佛所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热心网友
这靠悟啊,哪能解释呢。解释的结果本身就离题万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