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登“进士” ,只因处于“牛李党争}的政治?⑽兄校馐芘耪郏送疽蚨部溃实菇K身。他擅写骈丽文,更厉害作诗,为中国的大诗家,是中国文坛上灿烂光??的一颗星。他的诗,内容广泛,构思新奇,?字绝妙,作句清丽,爱用典比喻,善借物托意,读之隐约有所领会,似有共鸣,又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尤其他的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至今。但他的诗,意境过于隐晦迷离,千多年来,众人难解读其诗,各说纷纭,难有定论。 注:“牛李党争”--- 唐朝宫庭有段宦官专权的历史,反对者都被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 互相斗争,这造成唐王朝走向灭亡。 若要想真正了解李商隐的诗中的乾坤妙意,那就必要了解当时他的处境和一些基本情况: 时代背景:唐朝势微,走向没落。 地方势力不断扩大,宦官专权日益加重,朋党斗争加剧发生。回鹘、党项等少数民族经常侵扰边疆。文宗大和九年,宰相李训等谋诛宦官事败,还发生了一场流血事件的“甘露之变”( 注)。武宗在位期间,大唐政治中心地竟被公开割据。宣宗后期,各地镇将杀害主帅而占据一方,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此伏彼起。李商隐死后不久,终于爆发了浙东 “裘甫起义”,揭开了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注: “甘露之变”---大和九年(835年),宰相李训引诱宦官参观所谓“甘露”,企图将其一举消灭,但事情败露,反而导致宦官大肆屠杀朝官,史称“甘露之变”。 “裘甫起义”---这是一场唐末农民战争的开始,公元859年在裘甫发动浙东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 宗教背景:道教得势,佛教被压。 唐武宗大举灭佛,历称“会昌灭法” ,这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最具毁灭性的遭遇。那时中国僧尼是30万人左右,被迫还俗的有26万人之多,毁掉的寺院有四万多所,各宗的经典、寺院几乎全部被破坏了,他们真正做到了像毁佛健将韩愈所说的“人其人”(要和尚还俗)、“庐其居”(把和尚庙变成在家人的房屋)、要“火其书”(把经书全部烧掉)。这是对佛教采取的“三光”政策 道教,是晚唐时代的"国教",有鮮卑族血統的唐帝,自稱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后裔,連公主也要去?倘バ掊?。学仙修道, 成了当时的風尚,也有皇帝因修服金丹而死。 文学背景:创作自由,言论开放。 中央王朝势微,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地方夺权,人民疾苦,阶级斗争尖锐,但文学言论是不受压制的,都可自由发表心中的不满。有人忧时悯乱,有人沉声迷色,这期间有人以锋芒锐利的诗歌和小品文反映和痛斥政治的混乱和腐败,也有人只着重华艳纤巧的形式来弥补和激活精神的空虚。 玄学背景:八字法理,民间盛行。 唐人李虚中(762ˉ813),官至殿中侍御史,喜研究阴阳五行,其主要方法就是根据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干支来立柱而推断这个人一生的贵贱夭寿、吉凶祸福,史载“百不失一”,算命极准,声名远扬,是八字法的创始人。他这种以出生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对一个人的一生前途进行推断的方法。此法经过五代的徐子平的有系统整理而完备,后人称此法为“子平法”,宋人徐子升根据徐子平的命理研究而编辑了《渊海子平》一书。 家庭背景:孤寡家世,衰落家族。 曾祖父李叔恒,未到30岁溘然长逝,曾祖母卢氏夫人担负起教育其子李?Y的责任。李?Y曾做了邢州录事参军的官职,却因病早逝。曾老夫人含悲担负起抚育孤孙李嗣的重担。10年后,曾老夫人寿殁,李嗣还小。李嗣长大后,得殿中侍御史衔后,死于江南任职之时,撇下妻子,10岁的李商隐,及其姐弟。李商隐母子,费力将李嗣与曾祖母的灵柩运回原籍安葬。李商隐的一位姐姐未婚早逝,另位姐姐嫁后因故被遣回娘家,十九岁即郁郁去世。 生命历程:生时凄凉,活时坎坷,死时悲惋。 5岁,诵经书。劝奋读书。 7岁,弄笔砚。他跟随堂叔学古文,能写一手好看漂亮的毛笔字。 10岁,父殁在外,随母还乡,贫苦过日子。 16岁,擅长古文而得名。 17岁,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令狐楚亲自授以今体(骈体文)章奏之学,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 20岁,大和六年(832年),令狐楚调任京职,李商隐离太原返乡,入王屋山和玉阳山之东峰学道。 23岁,在玉阳山学道期间,与女道士宋华阳有了恋情,后因事发,被迫下山。 25岁,开成二年(837年),在赴科场途中,得识柳枝姑娘,但良缘错过。考试间,得令狐綯(令狐楚之子,后来做了丞相)推荐,而得中进士。及第后,他一度入令狐楚之幕。楚死后,受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邀当文职。 26?q,開成三年(838),就婚王茂元之女。 当时朝中“牛李党争”尖锐,(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被人视为李党)。李商隐本是令狐楚门生,却与王氏结亲,引起令狐綯等人不满,被攻击“背恩”、“无行”。次年他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先已录取,后被刷落,理由是“此人不堪”,可能就与此有关。 27岁,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出仕秘书省,为校书郎,不久调弘农尉,因触忤上司,怒而辞职。 30岁,会昌二年(842年),他再应书判拔萃科试,被授秘书省正字,但很快因母丧去职。服丧期满,重入秘书省。不久唐武宗死,宣宗即位,牛党得势,李党纷纷被贬逐。李商隐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远赴桂林,任掌书记之职,结束了京师的生活。 李商隐最后十二三年,全部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度过。他三次离家远游去做幕僚,三位府主对他都很器重,官职有所升迁,但始终只是书记之用。其间也曾在长安任京兆府掾曹、太学博士等,为时都不久。 36岁,(848年),婚后10年,李商隐夫人逝世。 44岁,大中十年(856年),他随柳仲郢离开梓州回到长安,不久被荐为盐铁推官,出巡江东。在这次游历中,他写了一些以七言律、绝句为主体的无题诗和咏史诗,形成他创作活动的最后一个高潮。 46岁,大中十二年(858年),李商隐因病退职,还乡而逝。 李商隐只出来社会谋事后,总共十居幕府,地域遍及东西南北,长期过着辗转漂泊,与家人远离的生活,使他时时有命运不由自主和天涯羁泊,孤单寂寞之感。 爱情之路:三段恋情,刻骨铭心。 (一) 初恋情结,不成正果。 23岁,李商隐在河南玉阳山之东峰学道。而玉阳山之西峰的灵都观里,有一位姓宋名华阳的女道士,她本是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来修道。宋姑娘年轻貌美,因和李商隐常两峰之间的来往,很快就双双坠入情网了。当然,这种偷欢是不容于礼教和清规的。后因女的怀孕了后,男的被逐下山,女的被遣返回宫。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 ,亲爱的爱人,你是我心中的月亮,但愿明早的太阳定住而不动了,我们就能一生永远相守了。----呵呵,你说吧,爱情的魔力大吗? 《碧城》一首 碧城十二曲栏杆,犀辟尘埃玉辟寒。 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 (二)难圆情缘,失之交臂。 自李商隐和宋女道士分开后不久,就和一干人等上京赶考,宿在洛阳西郊堂兄李让山之家,时邻居有一位17岁的柳枝姑娘因仰慕其才情,约了李商隐相会,恰巧李商隐因朋友的恶作剧而负了约,而错过了良缘。后来李商隐从堂兄来访中得知柳枝父亲本是一富商,因海难而死。自李负了约后,被某位长官娶为妾了。李商隐感伤不已,作《柳枝诗》五首请李让山题在柳枝的旧居。 “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柳枝呀,我们本该是双双对对的鸳鸯,如今呀,在湖上看一看,为什么只是我一只鸳鸯?----你说吧,心酸不心酸?、 《柳枝诗》五首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 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 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 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 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 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三)无悔爱情,生死相守。 自入幕泾原节使王茂元的当职后,就与主人幼女成婚,李夫人出身娇贵,却愿与夫君清贫度日,尤其王茂元死后,生活更艰辛,加上李商隐又任职远方,相聚之日无多,李夫人仍无悔无怨,至死不渝。 “相见时难别亦难” ,就是说明他们夫妻当时的情况。唉!妻子生时,自己常在外工作,彼此相见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妻子死时,身在外地,想说一声再见,也是做不到的事。----你说吧,凄凉不凄凉?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义山诗集》内容: 李商隐的文学作品留下来的,只有《李义山?集》,其文集已散失 ,後人编?其文的有《樊南文集》和《樊南文集补编》。 《李义山?集》共三卷,卷一214首诗,卷二218首诗,卷三118首诗,共计550首。 诗集内容广泛,旖旎多姿,其中有忧时悯乱、怜身叹世、怨天求人、悼亡念旧、言情说爱、谈佛论道、评史怀古、述事记游,歌风颂花、吟雪咏月等等主题。诗人的眼前所见所闻的,事不论无大小,物不论死活,都能捕捉入意,而吟成诗句的,创意不会只规范在一个界限的。因而,若说李商隐只是“爱国诗人”,或说“爱情诗人”,那未免太小看李商隐了,太小家气了,不能道尽李商隐全面的才华。冠之“伟大” ,才名符其实。。
热心网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热心网友
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自称与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几代都只做到县令县尉、州郡僚佐一类下级官员。所谓“宗绪衰微,簪缨殆歇”、“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这类自述真实地反映了他比较寒微的处境。李商隐一生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宗开成二年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时期。16岁著有《才论》、《圣论》,以古文为士大夫所知。文宗大和三年,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大和六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隐随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时期在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逗留。开成二年登进士第。这个阶段存留的诗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的开端。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的诗篇,如《隋师东》、《有感二首》、《重有感》、《寿安公主出降》、《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指事陈情,激切感人,显示了青年诗人关怀国家命运的抱负和器识。另一些作品以比兴寄托的手法抒写作者的凌云壮志和渴求用世的心愿,如《初食笋呈座中》和《无题》“八岁偷照镜”,笔意宛转,风格清新。此外,也有少量应酬诗和艳体诗。 第二阶段,从开成三年到武宗会昌六年,是李商隐踏上仕途和开始卷入党争旋涡的中年时期。这一阶段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促使诗人的创作向纵深发展。题材比前期宽广,包括感时、 抒怀、 言情、赠答、行旅、田园、咏史、咏物许多方面。诗中感情更为沉郁,表达愈加婉曲,艺术上达到成熟的境界,代表作如《安定城楼》、《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另一方面,消极颓废的思想和绮靡俗艳的诗作也有所发展,如《镜槛》、 《曲池》、 《县中恼饮席》、《花下醉》。第三阶段,宣宗大中元年 (847)以后,是李商隐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后期。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会昌年间得势的李德裕党纷遭贬逐,诗人受到进一步压抑。他在京没有出路,只好到远方幕府去安身。 大中十二年,罢职回郑州闲居。大约就在这一年年底病逝。漂泊无定的生涯,使诗人后期的诗风变化更为多样,诗境也日趋老成。所写的诗更加发人深思,令人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