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荨麻疹(urticaria)  本病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局限性风疹块损害,骤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愈后不留任何痕迹,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瘾疹。  [病因]  引起荨麻疹的因素甚多,主要有:  1.吸入物 如花粉、动物皮屑、烟雾、真菌孢子和某些挥发性物质等。  2.食物 如鱼、虾、蛋类、奶类等或其他富于蛋白类食物。  3.药物 如疫苗、异种血清...

热心网友

荨麻疹(urticaria)  本病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局限性风疹块损害,骤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愈后不留任何痕迹,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瘾疹。  [病因]  引起荨麻疹的因素甚多,主要有:  1.吸入物 如花粉、动物皮屑、烟雾、真菌孢子和某些挥发性物质等。  2.食物 如鱼、虾、蛋类、奶类等或其他富于蛋白类食物。  3.药物 如疫苗、异种血清、输血、青霉素、痢特灵、阿斯匹林等。  4.感染 寄生虫、细菌(如扁桃体炎,鼻旁窦炎,慢性阑尾炎等)、病毒(如肝炎、哥萨奇(Coxsackie)病毒感染),真菌(如皮肤真菌病)等。  5.物理因素 如日光、寒冷、湿热等。  6.精神因素 见于精神紧张或兴奋,运动后。  7.其他 如某些昆虫吓咬刺螫,接触某此动植物如荨麻、毒藤等,以及患某些皮肤或全身性疾病如肥大细胞增多症,风湿热,白血病以及某些内分泌疾病等。  发病机理目前不完全了解。一般认为大多数急性荨麻疹系第Ⅰ型变态反应。由于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所引起,致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生增加,血浆蛋白大量进入真皮,临床上表现为风团或局限性水肿。  有些荨麻疹则系Ⅲ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为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在激活补体过程中产生过敏毒素,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导致荨麻疹发生。  除上述变态反应外,某些刺激因子如一些药物、食物、物理因子、化学物质、酶类及组织损伤等,亦能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使其释放组织胺而引起荨麻疹。  此外,某些荨麻疹亦与先天遗传素质(异位性)有关。  [临床类型]  有寻常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人工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等类型。  [辨病辨证]  1.症状及诊断要点  (1)病史 应详细询问发病时有无服用或接触可疑食物、药物、有无感染或其他慢性病灶及家族遗传因素。  (2)临床表现  1)寻常性荨麻疹(common urticaria):①皮损常突然发生,为限局性红色或苍白色大小不等的风团,境界清楚,形态不一,可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皮损可随搔抓而增多增大,亦可相互融合成不整形、地图形或环形。②自觉剧烈瘙痒灼热感。③皮损大多持续半小时至数小时自然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有时此起彼伏,1日内可反复多次发作。④部位不定,可泛发全身或局限于某部,有时粘膜亦可受累,如发生于胃肠,则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喉头粘膜受侵时则胸闷、气喘、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窒息而危及生命。⑤皮肤划痕症可呈阳性。⑥根据病程长短,可分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荨麻疹经数日至数周消退,原因较易追查。除去原因后,迅速消退,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常经年累月不愈,病因不易追查。⑦组织病理:系单纯限局性皮肤水肿,乳头及围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但浸润亦可致密并混杂有嗜伊红白细胞。  2)人工性荨麻疹(factitous urticaria):本病又称皮肤划痕症(dermatographism)。①患者的皮肤对外界机械性刺激非常敏感,皮肤上通常无风团,若用指甲或钝器划皮肤时,在受刺激部位秀快出现条状隆起性划痕。②可发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发病原因。体内感染病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障碍、绝经期等常与发病有关。外伤、衣服、磨擦、束带、搔抓等均可引起风团和瘙痒。③病程不定,可持续数月或长期存在。④有些患者在经受持久压力的部位如长时行走的足底,久坐硬椅的臀部等处,数小时后发生皮下水肿,此称为压力性荨麻疹(pressure urticaria)。此外,在罕见情况,皮肤划痕症消退半小时至5、6小时后,风团反应又在原部位出现,并可持续至48小时,此称延迟性皮肤划痕症(delayed dermatographism)  3)血管性水肿(amgio-oedema):又称血管神经性水肿(amgioneurotic edema)。昆克水肿(Quincke's edema)或巨大荨麻疹(urticaria gigantra)。①皮损为急性限局性肿胀,边界不清,呈正常皮肤色或微红,瘙痒轻微。②常发生于眼睑、口唇、耳垂、外阴(包皮为最常见部位)等组织较疏松的部位或口腔、舌、喉部粘膜。③本病常于夜间发病,醒时始发现。④常与荨麻疹伴发,损害往往单发,多持续2~3日始消退,常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⑤有的有遗传性,称为实施性血管性水肿(familial angiooedema),为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在儿童期发病,患者一生中,皮肤和粘膜反复发生血管性水肿,常限局一部或数部,通常不发生风团,亦无痒感。常伴发胃肠道水引起恶心,呕吐和严重的绞痛,或中国咽喉部水肿引起窒息而色阴生命。  4)日光性荨麻倍受(solar urticaria):本病的发生一部分为自自免疫性变态反态,即在一定波长紫外线(3700A以下)的作用下,释放出具有抗原性的代谢产物产生抗体,而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另一部分可能为光毒性作用导致组胺释放所致。①常见于暴露日光后数分钟内,在暴露部位开始出现瘙痒和红斑,迅速形成风团。②通常数分钟至1小时后消退,但亦可持续较长时间,特别是由可见光引起者。有些患者在反复暴露后柯产生耐受性。③光试验为重要的诊断方法,在短时期的试验暴露后,照射部位即出现风团和红斑。  5)寒冷性荨麻疹(cold urticaria):本病有获得性及家族性两种。  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获得性者可能为自体免疫性变态反应,组胺释放在发病中有一定作用,可见于冷球蛋白血症,阵发性冷血蛋白血病等。本病的特点为:①接触冷水或其它冰冷物质后,受冷区回暖进出现瘙痒性水肿和风团,约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可消失。②多发于露出部皮脸如颜面和手部,严重者其他部位亦可受累。口、舌、咽部等粘膜部遇冷食物或冷饮亦可发生水肿,甚至腹痛。③多见于女性青年。④常伴有头痛,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晕厥等症状,冷水中游泳或冷水淋浴进可发生休克,甚至死亡。⑤用冰块置于患者前臂皮肤上,两分钟后可在该部位引起典型的风团。  家话性寒冷性荨麻疹(familial cold urticaria)系指生后不久开始发病,可持续终生。常伴有寒战、发热、头痛和关节痛。白细胞增高为本病显著的特点。  6)胆碱能性荨麻疹(cholinergic urticaria):本病发生可能为运动 受热或情绪激动后,刺激热调节中枢和副交感神经系统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皮肤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而发病。①皮损特点为直径1~3mm小型风团,周围有红斑,疏散分布,伴有瘙痒。②常在受热,情绪激动、运动、食辛辣饮食后发生。发作时伴有出汗,而红斑上又出现卫星状小风团,可由此证实诊断。  [防治]  治疗原则为追寻病因,经以相应治疗,应详细询问病史,寻找和去除病因,应特别注意胃肠道障碍、肠寄生虫、内分泌障碍(如月经异常、妊娠)以及慢性病灶。避免摄食对自己致敏的食物和药物,忌食酒类、浓茶、咖啡、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热心网友

寻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粘膜的小血管扩张,血浆渗出形成的局部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 【病因及发病机理】寻麻疹的病因复杂,尤其是慢性寻麻疹不易找到病因,除和各种致敏原有关外,与个人的敏感性素质及遗传等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常见的诱因有: (一)食物 以鱼、虾、蟹、蛋、牛奶、肉类等动物性蛋白质最常...

热心网友

寻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粘膜的小血管扩张,血浆渗出形成的局部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 【病因及发病机理】寻麻疹的病因复杂,尤其是慢性寻麻疹不易找到病因,除和各种致敏原有关外,与个人的敏感性素质及遗传等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常见的诱因有: (一)食物 以鱼、虾、蟹、蛋、牛奶、肉类等动物性蛋白质最常见,尤其是在一次大量进食蛋白质饮食和酗酒后,发生的蛋白胨性寻麻疹,其次某些植物也可致敏。 (二)药物 如青霉素、痢特灵、血清、疫苗等可由变态反应引起,另一些药物如吗啡、阿托品、阿司匹林等为组胺释放剂,可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寻麻疹。 (三)吸入物 花粉、动物皮屑、羽毛、灰尘、某些气体及真菌孢子等。 (四)感染 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等感染,这些感染可能通过传染物的抗原作用或改变了机体的应激状态,引起I型或III型变态反应。 (五)昆虫叮咬 如虱、跳蚤叮咬皮肤及黄蜂、蜜蜂、毛虫的毒刺刺入皮肤,引起变态反应。 (六)物理及化学因素 如冷、热、日光和机械性刺激、摩擦压迫和某些化学物质的刺激,引起变态反应或非变态反应性寻麻疹。 (七)内分泌和代谢障碍及胃肠功能失调均可诱发本病,尤其是慢性寻麻疹。 (八)内脏疾病 如红斑性狼疮、淋巴瘤及某些肿瘤、风湿热等可为寻麻疹的病因。 (九)遗传因素 如家族性寒冷性寻麻疹、遗传性家族性寻麻疹综合症和遗传因素有关。 (十)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感情冲动可引起乙酰胆碱释放,增强血管通透性而发生寻麻疹。   寻麻疹的发病机理可分为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两种,前者主要是由于I型变态反应引起,少数是II型或III型反应,此型的抗体IgE和血管周围肥大细胞、血中嗜碱性粒细胞相结合。当抗原再次侵入后,在这些细胞表面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肥大细胞膜本身及其一系列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学的变化,促使胞浆中的颗粒脱出,同时释放出各种药理性活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肝素、前列腺素、乙酰胆碱、溶酶体酶、纤维蛋白溶酶、补体、各种激肽和慢性反应物质等,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多,产生皮肤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各种症状。   非变态反应性寻麻疹是由于某些物质如细菌酶素、蛇毒、蛋白胨、某些药物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红斑、风团。 【临床表现】常突然发病,先感皮肤瘙痒,很快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散在性分布亦可融合成片,风团可局限也可泛发全身,数分钟或数小时后消退不留痕迹,但新风团又陆续出现,此起彼落,消化道受累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喉头及支气管受累可发生喉头水肿,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症状在数日至2~3周内消退者称为急性寻麻疹;若反复发作,病程达1~2月,大多找不出原因,顽固性难治者称为慢性寻麻疹。   除以上两型外,还有几种特殊型寻麻疹: (一) 皮肤划痕症 又称人工寻麻疹,手抓或钝器划其皮肤后,该处出现暂时性红色条状隆起。 (二) 血管性水肿 又称巨大性寻麻疹。发生在眼睑、口唇、包皮、外阴等组织松弛部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肿胀,边缘不清,持续1~2日自行消退,常反复发作。 (三) 压迫性寻麻疹 皮肤受压4~6小时后,局部发生深在性肿胀,8~12小时后消退,多发生在臀部、腰部、足背等受压部位。 (四) 日光性寻麻疹 暴晒日光或紫外线后,在照光部位出现风团,并有瘙痒和针刺感。 (五) 寒冷性寻麻疹 分家族性和获得性两型。前者少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从婴儿开始持续终生。后者开始于儿童或成人,在气温骤降或接触冷水冷风时,在皮肤露出部位出现风团,持续半小时至3~4小时,冰块试验和被动转移试验阳性,多见于女性青年。 (六) 胆碱能性寻麻疹 在运动、重劳动、受热、饮酒或情绪紧张时,胆碱能神经发生冲动而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发生直径2~3mm小风团,不融合,半小时至1小时内消退,除掌拓外,皮疹可泛发全身,以青年人多见。 (七) 血清病性寻麻疹 注射血清、疫苗或药物后除皮肤出现风团外,可有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有的可出现蛋白尿、管型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