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萧平实说:“应成中观是无因论。” 这句话又是个极端无知的虚构捏造。凡是有一点佛教常识的,谁都知道,“无因论”是顺世外道断灭论的观点,是佛教因果论的对立面,佛教中无一人承认无因论。这种错误的“无因论”怎么和应成中观见扯到一起呢? 应成中观的经典根据是“般若部”诸经,立宗的经论有“十五部”:即龙树《中观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精研论》、《回诤论》、《中观宝鬘论》,提婆《中观四百论》,佛护《中观论释》,月称《中观大疏》、《六十正理论疏》、《中观四百论疏》、《入中论》、《入中论自释》,寂天《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释》。 以上十五论被称为应成派坚不可摧的十五座理论堡垒。别说一个外道萧平实,再加上十万个萧平实,也丝毫动摇不了应成中观的佛教哲学最高地位。小道萧平实这样的外道除了把“无因论”这样的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应成中观宗头上,在法盲人群中装腔作势,耍猴戏之外,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在学术辨论中不能凭空口胡说,要拿出证据来,那么,请问萧道长:说应成中观是“无因论”有何证据? 上述“十五论”和阿底峡、宗喀巴的哪一部著作中说到应成中观是无因论?如果在上述著作中只要能找出一个根据,就可以证明萧平实并非撒谎、确有其事;若找不到根据,萧平实信口雌黄,应以割舌谢罪。 其实,所谓“应成中观持无因论”纯属捏造,我可以用无数事实,证明萧氏的弥天大谎。请大家看一看,应成宗诸大师是“无因论”还是有因论? 先看月称在《入中论》中如何说: 声闻缘觉佛所生, 诸佛复从菩萨生, 大悲心与无二慧, 菩提心是佛子因。 若计无因而有生, 一切恒从一切生。 众生无因应无取, 犹如空花色与香, 繁华世间有可取, 知世有因如自心。 诸法非是无因生, 非由天神等因生, 非自他生非共生, 故知唯是依缘生。 因不生果则无果, 离果则因应无因。 三界从缘生, 故说名有为。 再看寂天在《入菩萨行》中如何说: 众缘聚合己, 虽幻亦当生。 种种因缘生, 种种如幻物。 诸缘若未绝, 纵幻亦不灭, 诸缘若断绝, 俗中亦不生。 何故因生果, 从昔因力故。 如是究诸法, 则知非无因。 再看宗喀巴大师在《缘起理赞》中如何说: 自见其性宣说其理, 故为胜解妙说第一, 如见宣解依缘所生, 无能敌者向您致敬。 相依相存因缘之理, 是您神圣教义精髓。 什么事物依靠因缘, 什么事物便无自性, 没有比您这个论断, 更加绝妙超群之说。 善于解说缘起之师, 我今致以崇高敬礼。 您的否定自性存在, 就是肯定缘起之义。 因在您的教义之中, 觉悟缘起最为殊胜。 非缘起物犹如空花, 故无无缘存在之物。 论说之中缘起之说, 智慧之中见缘起智, 犹如世间崇高胜王, 唯您独步别无匹敌。 您的一切教化之言, 均从理证缘起立意。 又在《菩提道修行原理集要》中说: 常思善恶因果不爽理, 行为扬弃合理是关键。 以上所引这些应成诸师的名言中,完全可以证明应成中观坚持的是因缘论。而“无因论”是“因缘论”的对立面,怎能说应成中观是“无因论”?再者,十二因缘轮回说是三乘佛法的基石,凡是佛教徒,没有一个不承认入世出世因缘学说的。应成中观是中观宗的主要分支,怎么会奉行愚昧的外道“无因论”呢?捏造这样的邪说罪名,进行诬蔑不觉得太下流吗? 摘选自多识仁波切近作《破魔金刚箭雨论——反击萧平实对佛教正法的恶毒进攻》,本书将于近段时间出版推出,请大家关注。。
热心网友
对
热心网友
第二节 密宗自续派中观之般若见密宗之自续派中观,乃是红白花教之中观见。此三大派之中观见,乃是以意识不住两边、不粘着诸法,作为中道观。他们以意识处于「不分别」诸法之状态中,名为证得无分别心,名为已证得般若之根本无分别智,称为根本定。非如显教真见道者之以意识证得本无分别之第八识如来藏,而后意识依此修证,了知「第八识如来藏无始以来已住无分别中」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住,名为证得根本无分别智。密宗诸师完全误会般若之旨,以意识不动不起分别,名为证得根本无分别智,故言:「以串修之力,令分别递减、无分别递增,……」是故密宗所证之无分别性,乃是修而后得者。譬如《道果--金刚句偈注》云:《《本颂中云「能为智进退」者,即谓生定之理。初机者于初集界等时中,虽生无分别定,然未坚固,不能自在,虽生智亦受遮障,所得利益小,如乌云蔽日。然则以串修之力,令分别递减,无分别递增,以所现增长,则如暗影渐明。》》(61-467)密宗自续派之中观见,一向为宁玛巴等三大派所奉行,唯有黄教不认同之。彼等皆不知第八识阿赖耶即是如来藏,皆不知 佛说阿赖耶识非真亦非妄之理,总认阿赖耶识为纯妄之识;认为众生既依阿赖耶识而有生死,则阿赖耶识即是纯妄之识,故认为修行者绝不可认阿赖耶识为真实心;由有如是邪见,故于阿赖耶识不生喜乐心、不欲实证之,乃至作种种谬说而百般否定之。殊不知阿赖耶识由其赖耶缘起之种子,故能令众生生死轮回;但亦因赖耶缘起之故,众生方能依之渐修而成究竟佛道。若无赖耶缘起之种子,则一切众生皆不可能有来世,此世所修集之一切善功净业,皆将唐捐其功,不能携至来世,何况能赓续佛法净业而成就究竟佛道?当知真如缘起正理,乃是依于修净第八识阿赖耶之集藏分段生死烦恼种子现行而转成第九异熟识,成为证得解脱果之圣者;如是修证,若离第八识之赖耶缘起,则菩萨证得解脱果时,舍寿必取无余涅盘,则无可能不取无余涅盘,则不能转入后世再进修佛果,是故菩萨修证佛果一切种智,必须依靠阿赖耶识之赖耶缘起功能,方能取证解脱果后再起受生愿而不入无余涅盘,再受后有而次第渐修佛果,终至成就究竟佛道;既如是不离赖耶缘起方能成佛,而赖耶缘起依于阿赖耶识而有,云何密宗行者可以否定阿赖耶识而言佛法之修证?云何可以外于阿赖耶识、不证阿赖耶识,而言佛果之修证?无是理也。复次,菩萨证得解脱果之后,由于「烦恼障之现行」断除,而「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尚未断除,故菩萨必须再依第八识本有之赖耶缘起,方能受生于人间,一再历缘对境而修除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然而欲求成佛者,非唯断除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即可成佛,尚须历缘对境证知第八识含藏之一切种子,方能分分断除无始无明尘沙惑;如是分分证知第八识中所含藏之一切种子已,则能令第八识中之一切功能差别分分现起;如是三大无数劫中,渐渐具足断尽尘沙惑、具足生起第八识中一切种子已,方能成就究竟佛道;如是过程,仍须仰赖第八识之赖耶缘起,方能继续受生修道而至成佛。证得解脱果后之赖耶缘起,改名异熟缘起;所受三界生死,唯名异熟果;以断集藏分段生死之功能故,不复名为赖耶缘起,改名异熟;此阶段之菩萨所有色身及其心所法之现行,皆是异熟果所生,而非业种之果报生,故不名赖耶缘起,但仍依第八识而有。若无第八识之具有赖耶缘起、异熟缘起等功德性,则证得解脱果后,便无来世,便不可能再进修成佛之道,则三界中便永无佛出世,便唯有阿罗汉而永无佛。赖耶缘起及异熟果,既皆依第八识而有;所修证之佛法一切种智,复依第八识种子之修证而得,则一切佛法之修行皆须依第八识而修,何可外于第八识、否定第八识而言佛法之修证?无斯理也。今者现见密宗古今诸师皆外于第八识而言佛法修证,皆外于第八识而言别有如来藏,复又建立一念不生之意识觉知心为如来藏,与佛法完全不相应,云何可言更胜于显教?云何可言其法是「即身成佛」法门?本质实是外道见之虚妄想尔,与佛法完全无关。如是所言所传所证,于三乘佛法之见道,俱不能入、俱不能证,乃是外道之修行法门,非佛法也。西密红白花三大派之修行法门所说之见、修、行、果,俱皆如是依于自续派中观见而修,以为意识离念灵知心自己可以延续三世不断、而修佛法;如是依觉知心自己、以觉知心自己为中心,而说而行而修「佛法」者,实非佛法,名为自续派中观见;乃是常见外道法也。自续派中观见者,复以二法而证「中观」:一者于静坐之中,修一念不生之清明境界,保持一念不生、了知五尘而「不攀缘」五尘之境界,名为明空双运;于此明空双运之境界中,观察如是明空双运之境界实由明空双运时之觉知心所生(密宗认为此时之觉知心即是如来藏),故明空双运之境界,与能生明空双运境界之觉知心不二;如是保持觉知心之一念不生而同时了知一切六尘、分明不昧,并时时觉察此觉知心空无形相故空,将此「空」性与「明」性双运不离,名为明空双运,即是密宗之「解脱道大手印」;能如是观行者,便是即身修成究竟佛道--究竟成佛,如是故言「密宗有法能令人即身成佛」。二者于双身合修之淫乐触觉之中,保持其乐触之常久不退(如宗喀巴所说之每日八时而修),复于彼长时保持之淫乐触觉中作观,观彼乐触之觉知心「空」无形色,观彼乐触之觉知心与乐触不二,观彼乐触觉知心之空无形色故名「大乐空性」,观彼「大乐空性」与彼淫乐无二无别,大乐空性由彼受乐之觉知心所生故,如是现观完成,名为「乐空不二观」成就,即此肉身而成「究竟佛」。自续派中观,即由如是修行法门,而作「般若」观行,观察「明空、乐空」与觉知心不一不异(应成派中观师亦如是观乐空不二。自续派与应成派之「乐空不二、乐空双运即身成佛观」相同),故名「中道」观;如是观察「明空、乐空」与觉知心同在,而觉知心「常住」不灭,故随时随地可以住于明空双运或乐空双运之境界中,故说明空乐空不来不去,名为中道观;……;观察明空双运或乐空双运之境界具有种种「中道」性,故说如是明空双运之中观见、即是显教三大阿僧祇劫所修证之般若中观;又说乐空双运是显教佛所未曾开示之究竟成佛法门--可以即此肉身修成报身佛果,而说乐空双运之男女合修法门是无上密法,非显教之佛所能知之、证之。如是中观见,根本成淫,知见偏邪,完全与佛法无关;莫说「即身修成究竟佛果」,乃至如此努力修至三大阿僧祇劫之后,仍然不能与三乘佛法之任何一种法门相应,于三乘佛法之见道,尚不能证得其中之一,何况究竟成佛?犹如煮沙而欲成饭,久劫不得,沙非饭本故。如是自续派中观见,乃是凡夫妄想,与佛法无关;若人不信吾言,继续依之而修者,即是永远绝缘于三乘佛法之外。密宗如是自外于佛法,而自谓为佛法之「果地修证」者,名为愚痴者,名为可怜悯者。《狂密与真密》第七章 般若中观--兼述密宗之大手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