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常年患有糖尿病,一直坚持服用药物.最近去医院复查时,其他各项指标均好,但眼部有动脉硬化.请问这是怎么回事?严重吗?如何治疗?

热心网友

请问:手术的费用怎样

热心网友

糖尿病眼病解放军304医院 陆菊明 胰岛素的问世和广泛应用,糖尿病患者死于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等已大大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已大大延长。然而,长期高血糖导致的慢性并发症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并且已成为糖尿病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肾病同属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二者常用时存在,通过眼底镜检查用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病变的形态、性质和严重程度,...

热心网友

糖尿病眼病解放军304医院 陆菊明 胰岛素的问世和广泛应用,糖尿病患者死于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等已大大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已大大延长。然而,长期高血糖导致的慢性并发症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并且已成为糖尿病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肾病同属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二者常用时存在,通过眼底镜检查用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病变的形态、性质和严重程度,用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可全面、早期认识病变,因此,有经验的眼科医师很容易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出诊断。一、患病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与糖尿病的病程及疾病的控制好坏关系较密切,而与病人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类型关系相对较小。资料显示病程超过20年者,几乎所有的1型糖尿病和60%以上的2型糖尿病都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在20~74岁的成人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导致失明的原因。糖尿病患者失明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0倍。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表现形式  1.微血管瘤:也称微动脉瘤,这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特征性病变,出现最早。眼底镜检查可见红色和暗红色的斑点,边界清楚,数目可多可少。眼底荧光造影能更早更全面地发现微血管瘤的存在。彩色眼底照相可观察到病变的存在并可存档记录,以备以后重照时对照。  2.出血斑:这是非特征性病变。为小点状出血,位于深层,呈园形,边界不清。有的呈条状或火焰状出血斑,表示出血量较多,且病情有加重,出血斑可自行吸收,需数周时间。  3.硬性渗出斑:为黄白色斑点,可数个或成堆出现,可融合呈大斑片状,它是微血管瘤外漏到视网膜外丛状层中的液体和脂蛋白后形成的。 4.软性渗出:也称棉絮状斑点,位于内层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有小绒毛状的白色区域,边界不清楚,组织学上为缺血性小梗塞。  5.静脉串珠:表现为扩张和狭窄的静脉交替出现,类似串珠状,这是由于静脉周围纤维组织收缩或视网膜血流增加形成的。  6.新生血管:是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标志,分视盘新生血管(NVD)和视网膜新生血管(NVE),血管与纤维组织增殖。由于纤维组织牵拉使新生血管破裂出血。进行性纤维变可牵拽视网膜引起视网膜撕裂,或视网膜剥离。对视力产生严重影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标准见表1。 表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标准背景期病变对视力无明显影响,病人也无自觉症状,只有在医生检查眼底时才能发现。一旦发展到增殖期视网膜病变,则会导致严重后果,轻则视力下降,重者视力丧失。且这种病变是不可逆的,各种治疗方法也只能延缓病变的进展速度。三、发病机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一般认为高血糖改变了视网膜周细胞的生理作用,使毛细血管收缩能力丧失,高血糖使视网膜细胞的多元醇代谢障碍。糖代谢障碍可引起毛细血管增厚,内皮细胞增殖。视网膜缺血导致软性渗出和新生血管形成。四、治疗  1.早期积极控制高血糖,可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血糖的控制目标见糖尿病肾病部分。  2.早期诊断。因为早期病变病人无症状,所以为了能及时发现病变并抓住治疗时机,对典型1型糖尿病且年龄<30者应在确诊5年以后,对2型糖尿病在确诊糖尿病时起,每年作一次眼底检查。女性糖尿病患者应在孕前、孕后3个月作眼底检查。如发现有病变存在,应增加检测频率,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首选治疗,凡是有适应证且有条件者均应作激光治疗。激光治疗能使微血管瘤萎缩,新生血管消退,减少出血和疤痕形成,可使病人在二年中严重视力受损减少50%以上。  4.玻璃体切割术。术中清除血液和纤维血管物质。早期手术疗效好,二年后约有25%的病人保持较好的视力,而延期手术(延期一年)者只有15%。

热心网友

你母亲得糖尿病很久了吗?糖尿病是会引起这个并发症的,没什么好的办法.控制血糖另外可以吃些深海鱼油之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