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故乡昨夜冷雨敲窗棂,披裘屈指数寒星忽亿去时少年事,不由动颜笑无声满目飘零秋瑟瑟,细细草茎绕膝生细雨春风无限恨,无奈已然近寒冬我写的,知道不符合写诗的规律什么的,顺便问一下规律应该具体怎么符合

热心网友

律诗是有很严格格律的,要讲究平仄、对仗、压韵及“黏”和“对”。平仄要求一句之中平仄要相间,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两字间的平仄是相间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要相对,如果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那么下联的平仄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对仗就是要求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须用对偶,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等。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对“黄河”,“依”对“入”,“山”对“海”等。压韵,二、四、六、八句须压韵,就是句末的字须是同韵脚的。如你诗中的“声”和“生”的韵母都是eng,这就是压韵。律诗要求隔句一韵,一般用平声韵。第一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共四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用对仗,其余的可用可不用。所谓“对”指在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须相对,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就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叫相对,也是为了读起来好听。“黏”指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 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如上联对句的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平,那么下联出句的平仄就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即第二字的平仄一样,都是平声,但格式又不能完全相同,须有些变化。以达到抑扬顿挫之美。此外,律诗还有好多的格律,这只是基本的,你明白了这些再说吧。注:平指阴平、阳平二声。仄指上声、去声二声。古时还有入声,也归为仄声,现代入声仅存于方言中。看你的诗,首先,韵脚压错了,在古诗韵中“冬”和“星、生、身”不是一个韵部的。其次,颔联和颈联没用对仗。第三,平仄完全不对,不要说“黏”和“对”了,一句之中的平仄都是不对的。如第一句“昨夜冷雨敲窗棂,披裘屈指数寒星”你的平仄为: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律只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四种,你的完全不对。不过,当然,你是完全不懂律诗格律的,能写成这样子挺难得了,如果你把它改成现代诗可能会更好。从字面上看,你对景物的选取来到达意境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继续努力。先写这么多吧,有疑问再来问我吧。。

热心网友

满好

热心网友

可以和唐人崔颢的七律对照一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般来说,七律第三四句、第五六句对仗都比较工整,你的诗这一方面没有照顾到。比较明显的笔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三四句、第五六句都可以直接作对联用。可能也有部队的地方,仅供参考。

热心网友

还行,但觉浅显。

热心网友

顶!!!!!

热心网友

第四句声字不压韵,生字和东字不为一韵,春风细雨之中怎么会有秋瑟瑟呢?之后怎么是寒冬近呢?内容中似乎没有关于辞故乡的内容啊,总体来说,这是一篇失败之作,建议多看古代名篇,细致了解一下律诗及绝句严格的韵律规律,再多多增加自身体验,也许就能写出好诗了,或向现代诗发展,这样稍微容易点.

热心网友

真不错!赞外行人瞎说一下:个人感觉最后一句韵律上有点不协调七律分首、颔、颈、尾四联,一般颔、颈两联要求对仗;每联韵脚押韵(韵母相同或相近)楼上两例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