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也就是说,秦始皇从13岁继承王位起,就开始为自己修陵造墓,修建时间长达39年,动用民力最多时达70余万人。那么这些修陵人来自何方呢? 全国统一前,参加修陵的人大都来源于秦国本土,主要是关中地区的秦人。全国统一后,修陵人是从全国各地征调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汉旧仪》中也说修陵者为“天下刑人隶徒”。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也证明了这些文献记载的史实。从秦始皇陵附近的修陵人墓地出土的墓志瓦文,秦俑坑内陶俑、陶马身上的文字,以及陵园出土的砖瓦上的文字来看,秦始皇陵园的修建者来源于今山东、陕西、河北、河南、江苏、甘肃、湖北等地,从而也证明了秦统一六国后是从全国各地征调了大批的人员来修筑陵墓的。 从秦始皇陵发现的考古资料来看,修陵人的身份有四种类型: 1。刑徒。在秦始皇陵西北角发现了一处秦代的打石场遗址,遗址内除出土了秦代的铁锤、铁錾、铁钉、石水道的半成品以及大批石材外,还发现了铁钳、铁钛等刑具和人的尸骨,这些戴着铁刑具为修建始皇陵打制石材的人,便是带罪服役的刑徒。在陵西的修陵人墓地,其中一处残存宽12米,长0。5米,深约0。8米的坑内,埋着密密麻麻的人头骨和躯骨,狼藉散乱,互相叠压,无疑也是修陵的刑徒。这与文献上所记载的“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史记·秦始皇本纪》)、“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史记·高祖本纪》)、“少府章邯曰:“……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史记·秦始皇本纪》)等等,基本相符。文献、实物两相印证,更加说明修建秦陵动用了大批的刑徒。 2。居赀。在陵西修陵人墓地,有103座墓穴,每座墓穴内一般埋2—3人,最多14人。死者大多是青壮年男子,另有两名妇女和两名幼男。在这些死者身上覆盖的瓦片刻文中,有死者的姓名、籍贯,有的还有爵位,其中有10人写的身份为“居赀”,如“东武东闲居赀不更”,东武为县名,东闲为乡名,不更为爵名,居赀是死者服役的名字,意思是因犯法而被罚钱,如果本人没有能力缴纳钱财,便以劳动来代替。服居赀劳役的人一年有两次假可以回家耕田。另外,不穿囚衣,不戴刑具,这说明居赀劳役者的身份优于刑徒。 3。官府和民间工匠。修建秦始皇陵需要大批的砖瓦匠、木匠和制作各种陪葬品的手工业者。近年来从始皇陵出土的砖瓦、陶器和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陶马身上,发现了一大批工匠名。从砖瓦上的工匠名来看,工匠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中央官府制陶作坊,如左司空婴、右司空尚、都昌、宫水 等,左右司空和宫水都是少府的属官,都昌的都是都船的省称,是中尉的属官。婴、尚、昌、 等都是陶工名,他们分别属于上述各个中央官府的制陶作坊。二是地方各郡县的制陶作坊。如临晋 、好?工伙、美阳工苍、新城邦等, 、伙、苍、邦等为人名,人名之前的临晋、好?工、美阳工、新城等为县邑名,这些人应是分别从各县的民间私营制陶作坊征调来的陶工,属于自由民。 4。定期服劳役的人。《汉书·食货志》记董仲舒说:秦的劳役,“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戌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规定秦人一生中要为皇帝无偿服役一年,同时要屯戌一年,每年还要服役一个月。因此,修陵工人中也有这些按这种规定服役的人。。
热心网友
多的数不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