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湿”是怎样在体内变化的,结局是什么?湿会不会化热?
热心网友
湿邪为外感六淫病邪的一种。从邪气的性质来看,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当湿邪侵犯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时,最容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所以感受湿邪的病人常有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状,一般多采用藿香正气软胶囊进行治疗。此外,湿为阴邪,还容易损伤阳气。湿性重浊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湿邪后,常感觉头部沉重,周身困重,四肢懒沉重等症状。假若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阳气...
热心网友
湿邪为外感六淫病邪的一种。从邪气的性质来看,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当湿邪侵犯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时,最容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所以感受湿邪的病人常有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状,一般多采用藿香正气软胶囊进行治疗。此外,湿为阴邪,还容易损伤阳气。湿性重浊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湿邪后,常感觉头部沉重,周身困重,四肢懒沉重等症状。假若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阳气输布受阻,可以见到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临床症状,这种病痛又称“湿痹”或“着痹”。“浊”,即秽浊,多指分泌物秽浊不清而言。其临床症状多见面垢眵多,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这就是湿邪秽浊的临床表现。湿邪还有一个特性是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湿邪粘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湿邪致病,临床可见患者的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滞涩而不畅,比如汗出粘而不爽,发热虽不高,但不宜退去,舌苔腻;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湿性趋下,易伤阴位,湿邪伤人,其病多见下部,如下肢水肿明显。此外,淋浊、带下、泻痢等病症,也经常与湿邪下注有关。脾主运化水湿,其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留滞体内,常先困脾气,使脾阳不振,运化水湿功能减弱,水湿停聚,出现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病症。在中成药中,藿香正气软胶囊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因此,常被用来治疗外感湿邪引起的病症。夏季或夏秋之交自然界湿气较重,可以食用苡米、莲子等健脾的食品。脾虚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职,可导致水湿内停,形成内湿,这是内伤病,与外感湿邪是不同的,治疗上多采用健脾的方法。
热心网友
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故湿邪伤人最易困遏脾胃清阳,而影响脾胃的正常升降,从而产生泄泻,痢疾,黄疸,积聚胀满之类的病症。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其侵袭人体虽可由人胃阳充实程度之不同而有寒化,热化的不同,但病延日久伤人阳气是其必然,因此治疗湿邪所致病症固护人体阳气是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