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这段话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知道哪些货物会涨价和哪些会落价呢?只要看这些货物的数量多少,或者说要看哪些过剩和哪些不足就可以知道其价格涨落的情况。用今天的话来说,这里的“有馀”就是“供过于求”,这里的“不足”,就是“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则价格必落;反之,则价格必涨,这正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物价规律。“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计然的这一理论思想表明其还能以辩证的思想去观察物价涨落的奥秘,“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理论的意思是说,涨价的货物,涨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贱买贵卖,加速周转。” 计然七策,十分注重掌握市场变化的趋势,根据需求变化确定价格,加速资金的周转,“贱买贵卖,加速周转。”是其主体经营思想。“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计然还告诉治国者或者商人在明白“物以稀为贵和物极必反”等规律基础上,要善于运用这些规律,大胆地作出决断。即当货物极贵之时,要能当机立断,把货物看成粪土一样尽可能地抛出;反之,当货物极贱的时候,要把货物看成珠玉一样尽可能地购进“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这里的“资”,是需要和购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气干旱,出现旱灾时要购买船只,当出现洪涝灾害时要购买车辆。为什么干旱会需要船只,有水灾反而需要车辆呢?从表面上看,好像与现实需要是相反的,是不切实际的经营思想,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天旱之后,可能会出现洪涝;洪涝之后也可能出现旱灾,都需要早作准备,以防不测,不要只看到眼前的旱灾和水灾,而要作好旱灾之后有水灾和水灾之后有旱灾的准备工作。以上仅仅是计然七策的主要思想,其他还有很多哲理在历代的著名古籍如:《史记·货殖列传》、《续博物志》、《太平御览》、《开元占经》、《齐民要术》等中均有记载,。

热心网友

公元前493年?周敬王二十七年前后,越王勾践因对吴国轻率用兵,终招亡国之祸,后幸赖大夫文种与范蠡谋划奔走,才得以起死回生,并完成了兴越灭吴的大业。后人对这段历史及越王勾践和范蠡的事迹知之甚详,几近家喻户晓,而关于文种,虽然许多史书对其均有记载,但都没有把他放在历史的应有地位,甚至还因史实的张冠李戴,在很大程度上把他给湮没了。 越灭吴后,文种居越而为越王勾践所杀,范蠡去越奔齐而幸免于难。范蠡决心离越到齐去经营产业时曾说过这样一番话:“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我欲用之家(《史记·货殖列传》)。”那么,被范蠡推崇备至、已经在越国复兴中获得成功、且又被他应用于经商治产业的“计然七策”到底是一种什么理论?这个理论的创造者——计然到底是一位什么人物?这一切直到现在还是个没有解开的谜。 计然是一位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把他从历史的尘封中发掘出来。查《史记》、《国语》等书,可知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灭吴的重要人物除文种、范蠡外,还有大夫舌庸、苦成、皋如、逢同、柘稽等人。关于舌庸、苦成、皋如,《史记》中没有提到,《国语》中也只是露了一下名字,倒是《吴越春秋》中稍有一些记载,但没有留下什么重要的事迹,所以他们都可以排除在外。稍有较多事迹的是逢同和柘稽。 柘稽的事迹在《越王勾践世家》中也只提了一笔,即越王“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关于究竟是谁到吴国去做人质的事,司马迁的记载与《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书均不一致。那些书中均言勾践与范蠡去做人质,三年后才被吴王放归,并且都未提到有叫柘稽者也在其列。这不一致的记载应该相信哪一家的呢﹖在我看来,《国语》等书的记载是对的。 既然如此,那么陪同勾践到吴国去的人是谁呢﹖是范蠡,这是所有史书都肯定的,基本无可怀疑。那么是不是还有一位叫柘稽的人也在陪臣之列呢﹖其他史书均无记载,所以《史记》的记载就值得怀疑了。一般来讲,在这种情况下,不是越王本身就是越王的嫡子方才有作为人质的价值,若越王不去,派两位大夫去做人质于理也说不通。 其他史书中均无关于柘稽的记载,但在《国语》里却有关于另外一个人物的消息。这个人物叫诸稽郢,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外交家。在越王被困于会稽之时,他曾二度被派遣出使吴国,说服吴王,保全了越国?参见《国语·吴语》。这个记载与《史记》完全相同,只是说服吴王的说词与《史记》和《国语·越语上》略有些出入。 其实只要我们联系各种记载作一综合思考,就可以看出,《史记》中的“柘稽”,就是《国语》中的“诸稽郢”。“柘稽”与“诸稽”实乃同一个词,“柘”、“诸”古音相通,都读作近于“直”的音,而相互假借。另外,“诸稽”即“诸暨”,就是今天浙江省诸暨市的诸暨。更有趣的是“郢”不就是“然”字的一音之转吗﹖如果丢掉前边的“柘”或“诸”,那不就是“计然”吗﹖“稽”、“计”同音,“郢”、“然”一音之转。所以“诸稽郢”应该就是“诸暨然”。司马迁称之为“柘稽”者,实乃就是“柘稽然”或“柘稽郢”,显然,这个地方脱落了一个“郢”或“然”字。当然,这是司马迁的责任,还是后世传刻过程中的错误,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柘稽郢”就是计然,计然也就是文种。 再看柘稽郢或诸暨郢,这个名字还有些问题。诸暨是当时的越都,郢是当时的楚都,用两个都名合为一个人名,看来有些奇怪,所以“郢”的本字应该就是“然”。计然的正式称呼应该叫诸暨然,叫“计然”者显然是丢了前边的“诸”字,是错误的。名字被人称呼为诸暨然,说明文种就是诸暨人。然字是其名,字文种,至于他姓什么,还不得而知。肯定当时人以诸暨然或文种称呼他是很普遍的。 还有三条证据可以说明计然就是文种。 其一:《国语·越语上》开篇载云:“越王勾践木妻于会稽之上……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纟希,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这段话与《货殖列传》中计然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说法如出一人,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绝不可能。可见计然、文种实为一人。 其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勾践将杀文种时这样写道:“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联系到范蠡说的:“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这不又一次证明计然就是文种吗﹖计然、文种应为同一个人,“计然七策”实际应叫“诸暨然七策”或“文种七策”才是正确的。 其三:《国语·吴语》载,越王派诸稽郢到吴国去媾和,伍子胥坚持要灭越国,他谏吴王说:“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无非摄畏吾兵甲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从前读到“将还玩……”时,总不得其解。当把诸稽郢和文种看成是一个人的时候,便恍然大悟了。原来“将还玩……”的正确行文和标点应当是“还,将玩……”。伍子胥说得很明白,若是等大夫种返回越国,就会把我们吴国弄到手里,任其摆布了。可见这位出使到吴国的诸稽郢,就是大夫文种了。。

热心网友

  计然,本是春秋末期晋国的一个智谋奇才。此人游历吴越,便收了个叫做范蠡的布衣之士做学生。这范蠡后来便成了越国上大夫,辅助越王勾践复仇灭吴而成就了一代霸业,后来飘然隐退泛舟湖海,于陶地以“朱公”名号染指商旅,不到十年竟是富甲天下,被商旅呼为陶朱公 。这《计然书》,便是范蠡隐退后辑录老师计然之言论,并参以自己见解所成,全书七策八千余言,说得便是一个致富术。富国富人,字字精到,天下商旅呼之为“绝世富经”,名士则称之为“计然七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