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谢谢
热心网友
永嘉场与状元桥 “永嘉场”就是现在永强的古称。古语说“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盐税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是国家的“专卖商品”和“特种行业”。因为永强地处东南沿海,自古以来就是盛产海盐的地区之一。据《宋史·食货志》载,宋廷为增加盐税收入,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在当时的温州境内建立了五大盐场,即乐清的长林场、瑞安的双穗场、永嘉的永嘉场、平阳的天富南场、玉环的天富北场。斗转星移,当年五个办盐场的地方,乐清的早就改叫“塔头”,瑞安的变为“场桥”,平阳的成了“芦蒲”,惟有“永嘉场”因人文资源与自然地貌的独特优势,一直沿用至今。难怪永强人仍颇为自豪地称自己为永嘉场人。 尽管“永嘉场”仅是一个地名符号,但其本身就是个聚集物质(盐)和精神(人气)的“场”。《辞源》上这样解释“场”:“就空地而关除之也。”即自然地貌相对完整之处。永嘉场地貌上自成区域,行政上单独建制,唐时永嘉场的首任盐官为皇室宗亲李胥,清代永嘉场最后一位场官是五品衔的程云骥。离任之际,他讲了一句肺腑之言:“好山尽在永嘉场”,至今为乡人所津津乐道,引以为豪。此外,东海大堤内还有原盐警驻地,永兴街道萼芳村还有原盐官衙门的遗址,便是历史留下的有力佐证。另一层含义是人文环境也自成特色:“永嘉场,好商量”。做生意要做到和气方能生财,这和今天温州独特的“熟人经济”如出一辙。 “状元桥”既是桥名,又是村(居)名,更是泛指状元古镇。迄今为止,状元镇下辖的大部分村(居)名都来自古桥,如三郎桥(明万历光禄寺署丞王至淙建),御史桥(明宣德御史朱良暹建)、太平桥(清乾隆年间知县徐维钢建)等等。可以说,每一座桥都是一段历史。一旦抚去历史的尘埃,就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闪耀呈现,而首屈一指的状元桥,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载,为南宋嘉定年间文状元赵建大所建。关于造桥的民间传说甚盛,版本很多。总之,当地士绅乡民为纪念这位状元为人民造福的功绩而特地命名,这一历史事实不容置疑。又据史载,原桥设计“雄伟壮观、境内鲜有与之俪者”。上建亭台楼阁、雕栏画栋,长约40多米,宽5米余,堪称温州石桥中的翘楚状元。1983年,原桥被拆建为钢筋混凝土拱桥。其时,著名书法家方介堪先生为之篆写桥名“状元桥”。1989年状元镇利用政府拨款、村民集资在桥东北道建造了古朴典雅的“状元阁”。从此,桥、阁相得益彰:“晨曦暖透状元阁,晚风凉拂状元镇”。状元桥成为龙湾亮丽一景,声誉鹊起。何况,“状元桥,好彩头”,中状元历来是诗书耕读人家的梦想。 “永嘉场”、“状元桥”两地人气旺,名声响,历来有口皆碑。如明代,温州名人上《明史》这部官方权威排行榜的就有11人,而永嘉场这弹丸之地就占了4人,即内阁首辅张璁、抗倭英烈王沛、王德、“三元及第”王名世。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昔日的“永嘉场”和“状元桥”,虽已成为历史记忆,但它曾经的辉煌永久地留在了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