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详细越好呀

热心网友

梁凤仪(1949 --)梁凤仪传奇 古今中外,人世间的传奇故事不算多,也不算少,但不少“传奇”是文人笔下的杜撰;而香港女作家梁凤仪充满传奇色彩的生活,却是她自己创造的一个真实故事。 1992年,在“首届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和“梁凤仪作品在京出版新闻发布会”上,我见到作为新闻中心人物的梁凤仪博士;之后,我接到她邮寄的作品和一些关于她的生活资料。 事业上,她获得了成功,文学上,她创造了奇迹。她有坎坷与不幸,也有机缘和幸福。这位事业和文学上的双重女强人,给予我们当代人和后来人的,永远是一种人生的伟大启示。她留下的生活路标,属于自强不息的胜利者。 梁凤仪于1949年1月17日生于香港,原籍广东新会。其父梁卓与其母谢惠芳于战时移居香港,婚后只育梁凤仪一女。梁卓夫妇均未受高等教育,唯对女儿非常悉心栽培,不但供教学,且鼓励女儿积极善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类益智活动,以增长知识,扩阔见闻。 梁凤仪回忆说:“别的孩子最担心父母不让他们参加学校举办的旅行、运动会、校际比赛等,我绝无此忧虑。恰恰相反,父母老劝我多着场面,多见人群,以训练应对,以扩阔胸怀。如果我在各项校际比赛中获奖,他们最开心。我才十二三岁,父亲就请求他的老板把我带去参加社交活动,例如其时工商界已流行的餐舞会等,的确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 梁凤仪的父亲任职于银行,且持有银贸易场与证券交易行牌照,另行经营金与股票买卖,可说是金融世家。也为此,她从小就接触到风起云涌,随时有巳夕祸?牟凭澜纭>鸵粤杭叶郏鹇湟埠艽蟆A悍镆浅錾保盖椎纳庀嗟?发达,自然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是,到了梁凤仪十四岁左右,父亲的黄金股票生意一落千丈,家道忽然中落,只靠银行的一份工作维持家计。 对梁凤仪来说,不幸中之大幸是父母并没有把家道中落所要尝受的困苦让女儿分担,所有的艰难与清贫都由自己默默忍受,而仍让梁凤仪丰衣足食如前。 直至她十六岁,考进大学,家庭经济更形桔据,为了要维持梁凤仪求学所需的一切支持以及她生活上很大程度的随心所欲,父母要作出一次重要决定。据梁凤仪说:   当时父亲告诉母亲,眼前只有两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把他在   任职银行所持有的股票卖掉套现。其二是将现住的房子出让,搬   到政府与兴建专供中下阶层市民申请居住的廉租去,同时,也   要变卖母亲的部分首饰,才可以确保我宽?丶绦诖笱笱? 及毕业后出国深造。 每逢回忆起这段往事,梁凤仪就会眼里闪着泪光说:“父亲尊重母亲的意见,让她来拿这个大主意。结果,母亲选择后者,她的理由是丈夫要站到人前去工作,如果出售银行股份,无异于将他的银行内的身分贬低,在激烈的竞争下,她认为丈夫需要以银行股东身分作为职业保障。母亲自己是家庭主妇,有没有自住楼宇只是心理安慰的问题而已。母亲确信衣食住行简单节俭一些,而能目睹丈夫工作愉快,女儿求学杨顺,已可抵销了亲戚朋友的白眼与嘲笑。至于首饰,母亲悲痛的把一只重达三卡拉的火水蓝钻石戒指出让,而坚持把一只通透的翡翠戒指留下来,将来作我的嫁妆。” 在梁凤仪的散文中,时常流露她思忆父母恩情,愧恨自己在父母生前未能尽孝的心意。因此,她竭力劝勉她的年轻朋友与读者:   老年人不能等待,他们身不由己,不能等子女发展完他们的   事业才去抽空寺顺他们。照顾、爱拥父母必须是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 她认为人生是一场大型比赛,每人都在争取自己的十项全能冠军。决胜之道就是万一失手,摔在地上,必须立即忍着痛,不吭半声,不流一滴眼泪,站起来,继续参赛。 由于父亲的坚持,梁凤仪一直在中文小学与中学修读,1966年考进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再在研究院进修硕士学位。1972年赴英国伦敦,陪伴及照顾正在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丈夫何文汇。她在英国侨居至1974年,以家庭主妇为正职,同时以半工半读的身分在伦敦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及修读图书馆学。 1974年,何文汇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任教,梁凤仪随行。新来乍到,工作难找,生计问题便是个大问题,时时考验他们;小家庭百事待兴,她只好到维珍尼亚州一家中国餐馆身兼数职,既要应付有关政府部门——卫生局、消防局的调查,又兼任女侍应生,赚取颇为丰厚的薪酬与小帐?笔保恐芄ぷ髌咛欤刻煊稍缟?时起上班,招待来吃早餐的客人,一直工作至晚上12时,待最后一桌吃宵夜的顾客离开之后,还要替那些不懂写字的中国厨师们写好家书,才可以休息。 她奋发耐劳,为求达到生活理想而竭心尽力地苦干的习惯实始于其时。 在维珍尼亚州的中国餐馆工作了三个月,不但使餐馆转亏为盈,而且在她省吃俭用之下积存了三千美金,恰够支付首期房费,回到威斯康辛州去买下她的第一间房子,并开始任职于该地大学图书馆。其部门主管说:“我从没有遇过比她梁凤仪女士勤力、更能负荷工作量的职员。”   1975年,梁凤仪回港工作,受聘于香港新创办的佳艺电视为编剧及戏剧制作人。   在娱乐圈子内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梁凤仪的事业面临崭新挑战。她认为影视界的工作环境与她的个性出现差距。她发觉社会进步,要巩固家庭经济基础,不能所有成员都只以雇员身分赚取薪金,必须有其中成员勇于尝试创新,配合香港日益繁荣的工商业发展,实行创业,始有机会为家庭带来突破性的经济效益,从而有能力达到其他理想。 梁凤仪说:“面对着税局寄来的税单,当真吓一大跳,整年积蓄都要付诸东流。   要想自置房屋,安居乐业,对打工一族而言,难度极高,非从商不可。”   不是商科毕业,又从未涉足商场的梁凤仪,如何做生意呢?在1977年,她立下志愿从商之后,留意身边机缘,结果,给她抓到了。 身为职业女性与家庭主妇的梁凤仪,跟香港其他很多同类型的现代妇女一样,日常生活上经常为了协调这两个身分,做好本份而忙个不亦乐乎。因此她注意到家庭佣工对时代女性助力实在不少,而偏巧女佣这行业已呈式微,年老的一代退休,年轻一代嫌弃“住家工”工作时间太长,工余自由不足,宁可转业工厂成为蓝领阶级,于是后继无人,而仍在女佣人力市场内提供服务的少数人,对佣主的要求条件亦相应地提高,往往为极需要她们扶助的家庭带来很多麻烦。 梁凤仪非但注意到这个情况,且身在其中,迫切地感觉到市场需要,因此她觉得能为现代职业妇女提供稳定而低廉的家庭佣工,必然会大受欢迎。其后,梁凤仪每次接受访问,述及她为香港家庭引进菲律宾女佣的创意时说:   生意的成败在于市场内的供求问题,只要是求过于供,而又能源源不绝的供应,就是成功一半。说得稍为夸张一点,我那撮要上班的女同学与女朋友最担心的不是丈夫变心问题,而是找不到人手在家中带孩子与理家务,缺乏女佣令她们要面对放弃事业的危机。 时代进步使女性在社会上抬头而能拥有及珍惜自己事业的当儿,社会给了梁凤仪一个机缘。她决定研究如何引进廉价而稳定的劳工,为香港家庭解决难题。   其时只带领着一个秘书的中环不足三百(口尺)的写字楼内日以继夜工作的梁凤仪,不但没有亲友的鼓励与支持,连父母都以怀疑与担忧的态度看着她,在她力争下才答应贷款三万港元给她开办这间碧利菲佣公司。 工作上的难度非但是体力上的劳累,且是精神上的极度损耗?讶松凡皇斓?菲佣引进香港工作,梁凤仪还要肩负起社会工作者的责任,对有思乡病的加以安慰,对不适应新环境的加以鼓励,对因远涉重洋谋生而导致家庭惨变的加以劝勉,对与佣主相处成问题的加以指导、铁一般的事实,梁凤仪就曾一身兼任侦探、法官、社工等职位,去使一个被雇主强奸软禁的菲佣重新获得公平台理的对待与保障、另一方面,她还要不厌其烦地为客户、亦即家庭主妇解释劳工署与移民局法例,静心聆听她们对家务困扰的投诉,提供劳资双方相处协调的原则与方法。梁凤仪笑着对人说:   平均而言,我需要微笑着耐心聆听每个家庭主妇吐苦水达   梁凤仪说:“我做人处事的原则是,绝不会令信任我,投资在我身上的人得不到合理的保障与回报。”   故此,她除了向有关政府部门力求保障引用菲佣的香港雇主与菲佣,争取成立新法例以便各方面配合遵守之外,坐言起行,她的碧利公司给予雇主另一项信心的保证。   自1977年创办碧利公司至1992年,在香港工作的菲佣数以万计,介绍所多如雨后春笋?匝赜昧悍镆谴匆党跗诘脑颍绻椭魇苯樯艿姆朴恫宦猓愀?另外免费介绍一个新的来代替。 当菲佣充塞香港社会,差不多每个有职业女性的中等家庭就有菲佣时,从前离弃梁凤仪的朋友都跑回她身边,很轻松愉快地向旁人介绍:“这位引进菲佣给香港家庭的梁凤仪是我的朋友。”   如果你问梁凤仪有何感受,她会告诉你:“掌声来早与来迟并不相干,终归会来便好。”   不畏难,不言倦,不谈悔,不嫌苦,不退缩,不失望,不气馁,不怕一次又一次的跌倒,是梁凤仪的成功之道。在毫无经济后盾与人情援助的情况下,只凭她充沛的魄力和勇气,顽强的毅力和斗志,使引进菲佣的创举帮了香港职业妇女一把忙。   先有优良概念,坐言起行,有志者终于事竟成。   梁凤仪的这种办事能力与作风开始在商界传扬,首先就得到已故金融业巨子冯景禧的赏识,把她自菲介绍所中发掘出来,提拔到当时被香港市场人士誉为华资金融王国的新鸿基证券集团内当高级职员,主管公共关系与广告部门。   梁凤仪说:“当我坐到那个有上千员工的财经集团行政高位去时,我确实对股票生意和公关学问一窍不通。然而,我有信心会把工作做好,因为冯景禧先生完全清楚我的背景,依然力邀加盟,并在第一次会面时对我说:‘只要我肯教,你肯学,没有不成功的’。”   新鸿基证券集团内云集精英,当梁凤仪以一个毫无财经底子与经验的女流之辈,勇闯新领域时,差不多一致的不看好,最大的理由是:“那个需要紧密跟随主席工作的公关人员职位,是集团长久以来公认的三煞住。”   结果,梁凤仪那种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的苦于,火速而勤奋的办事态度,使她在犯了错之后,有足够时间与能力纠正过来。三个月后,梁凤仪成为那位以对属员要求极高而闻名江湖的股票大王冯景禧身边获他信任与重用的要员。      在股票畅旺,而要撰写制作集团年终报告时期,梁凤仪有过一连三个星期,每天睡眠不足四小时的辛勤工作记录;为什么体力能支持而没有倒下来?梁凤仪答道:   “责任感驱使意志力,且工作完成时的精神愉快足以抵销体力负荷。” 很不幸,事业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对现代女性而言,可能不只是精力透支,而是幸福婚姻。梁凤仪在发挥了她的商业潜质的同时,无可避免地与从事学术事业的丈夫在处事接物的方式与人生价值观上产生了严重的差距,导致婚姻亮起红灯。   一如其他妇女在婚姻触礁时所要承受的苦恼,梁凤仪不得不面对这种困扰。她最终选择了一个当时她祈望可以解决的方案,就是辞去新鸿基的高职,办理移民手续,以图在异邦新环境新生活的助力之下,挽救频临绝境的婚姻。    为了要成功移民加拿大,梁凤仪在1983年开始,奔波于加港两地,一方面受聘为公关行业内有国际地位的奥美公司任高级顾问,另一方面成立加港双边市场推广的顾问公司,以独立的小本投资家身分在加拿大营商,并于1985年初获得加拿大投资移民批准。在这段来往加港两地,确立双边贸易的时间内,工作上由于两地进展步伐的不一致而出现较多空闲。这使一向喜欢勤劳干活,分秒必争的梁凤仪很不习惯。于是兴起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意念,并于1983年获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收录为博士学位供读生,以两年时间完成了长达三十六万字的博士论文《晚清通俗小说对新思潮的传播功能》,在1985年暑假即获该?浞⒄苎Р┦垦弧K淙唬悍镆且辉?表示其论文之主要论点源于指导她的两位导师——历史学家牟润孙教授与王尔敏教授?导噬希诿γ畔拢驳盟⒎芡记坎拍茉诙潭塘侥昴谕瓿刹┦柯畚摹N?疑,这是公认的又一个奇迹。   当梁凤仪正视生活与前途时,她发觉加拿大的发展非常有局限,因此在1985年底,当香港联合交易所邀请她回港创立国际事务部门时,她便毅然返回香港工作。    加入香港联合交易所,是梁凤仪事业上的一个里程碑。    香港联合交易所是香港政府坚持证券界要把原有的四间交易所合并为一问而诞生的,换言之,是唯一的一间股票买卖场所,可谓香港金融中心的代表性机构。    梁凤仪之所以被邀请回港创办国际事务部,据当时联合交易所理事会解释是因为她在新鸿基银行及证券集团时的杰出表现,且要在香港找一位既有财经知识,又具行政与市场推广经验,还要有跟国际企业机构相处合作之阅历的人才,实在很不容易?悸堑降氖橇辖灰姿媸溃械募苹强脚墓Ψ颍鞔?人必须具有克服巨大的工作困难的魄力与经验,方见成绩,尤其交易所开业时财政毫不宽裕,营运者的辛苦必然倍增。无疑财经界中人对梁凤仪过去的表现甚具信心。    与此同时,梁凤仪培训下属不遗余力,后来仍在她的机构内以及在社会上各具规模企业内任要职的行政大员,有很多都是出自新鸿基与交易所时代的梁凤仪门下。   梁凤仪通过联合交易所的工作继续发挥她在商业管理上的各种创意与成绩的同时,又开始了另一种尝试,就是在香港的报纸上写专栏,以纯粹业余身分从事写作,她的每日专栏竟收到意想不到的热烈回应?琳呦不读悍镆堑脑蛴幸韵录傅悖?   (一)梁凤仪的写作态度亲切诚恳,读她的文章,如在交一个直言无讳的朋友;(二)她慨然将自己半生的成败展露,并诚意地自生活实例上给读者各种做人处事的提示与意见;(三)她相当尊重读者,很注重与读者的沟通;(四)多姿多采的传奇式遭遇,放进文章内,使专栏充实已具新鲜感。   在写作上的成绩,无疑是1986年至1988年间为梁凤仪的事业锦上添花。 所牵涉的华资经纪与英资经纪的权力量斗争,以及港英为长远控制香港金融中心的意欲,都是极复杂极难缠极奸诈极惊险的一场风暴。总之,自此以来,华资经纪通过理事会所控制的联合交易所开始变质,而渐渐由香港政府通过证券监理处与依附港英旗号的经纪所操纵,这个政治经济权力斗争与演变过程,梁凤仪非但耳闻目睹,且是这漩涡中的身受者。   1988年底,她在政治阴险手段与压力下离开交易所那个行政总监高职,与此同时梁凤仪不幸遭逢匪徒入屋行劫,把她绑束整夜,尽情搜掠侮辱,以致令她身心受创。然而,一如过往的作风,她随即就站起来,协助警方,擒获匪徒,并站在法庭上作证,把匪徒绳之于法。   梁凤仪非常肯定地谈及这段往事说:“离职交易所与遭遇贼匪,同样是一个锻炼自己不畏强权的机会,我应怀着感激的心去接受考验,测试能耐与志气。现代妇女要行走江湖,不能怕风畏浪,应该乘风破浪。”   之后她加盟领导华资经纪对抗香港政府的黄宜弘博士之家族辖下的工商集团,成为永固纸业有限公司的董事,这说明梁凤仪是站在华资股票经纪行列之内的,她非?峡业匾辉俦硎荆骸案行痪牌吣晗愀壑魅ɑ毓樽婀掖吹木跣眩谝院蟮?生命里,我愿尽最大的努力为争取香港华人在祖国国土上应享有及被受保护的权益而奋斗。”   证券界是梁凤仪事业成长的摇篮,对它的感情特别深厚。通过几年在联合交易所内的工作合作,以及在共同应付港英当局压力施加证券界的努力上,使梁凤仪个人的感情有意想不到的突破,她生命的第二个春天,正是在公事上照顾并重用她的黄宜弘。    自1988年开始,梁凤仪的事业发展转向工商界,在她的策划与管理下,黄宜弘的纸品厂不需他费心,就雷厉发展?谏程镉敕哿氲某Х客猓贡鄙仙钲谏璩В?组合国内的劳工与香港的经验,以降低成本,?置沉浚匠Т锤蟮木眯?益。      在个人生活方面梁凤仪是相当愉快的。她在过往几年曾接获不少读者的关怀问候,希望她能早日得到家庭幸福?并吐露心怀: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成年人的恋爱在乎相同的人生价值观。   我和宜弘对国族的归属感与光荣感,对香港的关怀与爱护,对一   国两制的信任与期望都如许的一致,我们是在同一个大前题与   原则之下工作与生活,因而产生了对彼此的敬重和爱慕。   由于晚清小说给她的启示与鼓励,1988年之后直至1992年,梁凤仪唯一独自发展的就是写作事业。   自从目观身受港英政府施加于香港联合交易所的种种不公平法则条例以夺得操纵权,而香港有部分新闻传媒碍着背景与利益关系,不作忠实与全面报道评论之后,梁凤仪极度痛心,在明白到失望与气馁无济于事后,她决心将她在写作上的天分尽情发挥出来,祈望有一天能通过流行小说,把香港“九七”过渡期内的众生相以及在商政界的种种不为世人所知的面貌揭露并记录下来。    1988年4月她开始撰写小说,用香港的工商金融及政界为背景,写其中的港英部署、官商勾结、尔虞我诈、刀光剑影,以此为经,而以大都会内女性奋斗的真实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交情与男妇之间的爱情为纬,交织成每个布局都新鲜奇趣,且甚具资讯性、启发性、哲理性、娱乐性的故事,并命名为财经小说。   自创作始,梁凤仪每月起码出版一本财经小说或散文。统计下来,梁凤仪已出版了财经小说《尽在不言中》、《芳草无情》、《风云变》、《豪门惊梦》、《我心换你心》、《千堆雪》、《骄阳不再》、《白云无尽时》、《醉红尘》、《九重恩怨》、《花魁劫》、《信是有缘》、《锁清秋》、《惆怅还依日》、《飞越沧桑》、《异邦红叶梦》、《笑春风》、《昨夜长风》、《誓不言悔》、《激情三百日》、《花帜》、《强人泪》、《今晨无泪》、《谁怜落日》、《抱拥朝阳》及散文集《勤十缘》、《重出江湖》、《妇女理财》、《老土亲情》、《是是非非》、《小女人小文章》、《一样米养百样人》、《精打细算》、《一马当先》、《各自修行》、《大城小品》、《兵来将挡》、《人闾焖恪贰ⅰ冻┧浴贰ⅰ恫评醋杂蟹健贰?《谁可叮咛》、《再战江湖》、《不记当年》、《心想事成》、《胜者为王》、《一言惊醒梦中人》、《行政秘笈》、《这就是梁凤仪》、《在商言商》等六十余部作品,财经小说及散文各半。在兼顾商场业务与家庭生活的同时,这位名副其实的业余作家,她的创作量是极其惊人,甚至令人难以置信的。    梁凤仪在她的事业奋斗过程中屡创奇迹,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在写作上的毅力与成果可以说是奇迹中的奇迹。    她坦诚地说:“写作是我喜欢的工作之一,然而,这份工作比其他各种工作推行起来都艰难百倍,因为必须独自孤寂地实行,没有旁人一丁点儿的扶助,纯粹是个人行为?醋鞴淌窍苍玫南硎埽露ň鲂霓鹌渌饶中朔艿氖露崞鸨?来写的过程是异常艰辛,需要极大的自制与意志力。”   认识梁凤仪的人都知道她随时随地的写作习惯,尽用所有生活上的时间空隙,不论人在飞机上、车上、船上,只要能坐下,她就摊开稿纸“沙、沙、沙”地写,不曾放弃分秒?⑿械氖樯绦稳菟担骸叭绻皇茄奂换嵝乓晕妗A悍镆强?以一边在她经营的书店内,监督下属与我们合作收拾与填充书架,一边就坐在书店一角的地上写作。”   最令人不能不佩服的是,1988年当她承受着匪徒入屋打劫的压力,要与警方携手布下天罗地网,等候劫匪落网时,她也依然伏案疾书,不让报上的专栏脱稿??时与她并肩作战的警官说:“令我们骇异的不是匪徒的恶行,而是梁小姐在极度困扰之中所表现的冷静与韧力。”   如何能在写作上发挥这种强劲的自制与意志力,梁凤仪解释说:“自创作中所得到的抒发,其实可以用另外很多较轻松的方法零星替代。销售上获致的经验效益虽然很好,但在商场上不缺比写作更能赚钱的机会?识鲜龆叩牡靡妫⒎?不可取代。只有读者的拥护,令我想不到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回报。也因为有着他们的支持,促使我勇敢而乐意地肩负起一份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前的社会责任,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利用其长处、机缘、实力去对民族国家社会作出心力的贡献。要通过文学创作把讯息传达于民,我认为首先要令作品流行,有了广大读者接受,才可以达到目的。市场推广的经验告诉我,要成为流行作家,必须先累积丰富的作品数量,形成一种气候,成为一个系列。在畅销之后,拥有庞大的基本读者层,始在写作上的工多艺熟,熟能生巧情况下,详尽而细致地创作一本更赤裸更坦率更多资料更曲折更不可为世忽视的有关香港过渡期内商政内幕的小说,如此计划安排,成效才会更高。”她又补充说:“我不能打无把握的仗,尤其在严肃的事情上。”   梁凤仪决意以短短几年时间,为她渴望写成的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前的证券界血泪史做好总准备功夫。因此,体力分明不如青年健旺的她,身旁的商务家事有增无已,但她依然心甘情愿地放弃休息与娱乐时间,力抗身心得以轻松的引惑,在香港那个可以夜夜笙歌、纸醉金迷的环境中,坚持闭门面壁,挑灯苦写。在没有经济要求的压力之下,维持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劳动十四至十六小时,全年没有正式假期的生活方式,一步一步地完成她的心愿。 综观梁凤仪作品在中国大陆作系列式出版及发行后所达至的成绩有下列数项:   (一)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发行后一个月内就宣布再版,印销售数量约达三十万册。   发行后两个月,即1992年11月全国新华书店及其他书店向人民文学出版社订购之册数,已令梁凤仪财经小说肯定在国内售出一百万册。(二)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签名售书创下一天销售三千册记录。在上?杉ǜ茫禄榈暌惶焓鄢鏊那Р帷?(三)新华社及中国新闻社将有关销售发布全球,中央电视台晚间七点新闻联播即日报道梁凤仪作品新闻发布会情形。台湾、香港以至全球各地之华文报刊均热烈转载。(四)随即引起海峡两岸电视台争相开拍梁凤仪财经小说的热潮。在台湾更有电视台版权争夺战,最终由上?缡犹ǎ挛鞯缡犹ㄓ胩ㄍ宓缡犹氏纫孕男问?合作制播梁凤仪作品系列、诚属创举。(五)1992年全国书市在四川举行,宣布梁凤仪财经小说为最畅销书籍。    在营商、写作、照顾家庭之余,梁凤仪还尽她的一份力量筹组了一个香港政府批准的勤十缘慈善基金,以捐助华人社会之文艺活动、清贫奖学金及支持各种善举为目的?闪⒑螅斡牍拇壬苹疃校合愀劬熳拥芙毖Ы稹⑾愀塾⒒恃г和?会东南亚七天学术交流团赞助、香港国际经济学会学术研究赞助、华东水灾救助、香港女青年会举办青少年阅报剪报比赛赞助、工业工程师专业协会大专奖学金、老舍国际学术研讨会赞助、上海学术发展基金会赞助等,以及积极捐助学业成绩优异及能写好中文文章的年青人奖学金,并鼓励他们学成后回到自己国家来工作。   梁凤仪创办的慈善基金甚至与公益金所能照顾之贫苦大众、教育公益,在规模与实力上,有天渊之别。然而那种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不轻视个人心力,不否定滴水累积可成江河的毅力,同样是在奉献社会、造福人群,值得人尊敬。   梁凤仪的前半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任何一个言必信,行必果,不畏难不怕苦,不恐惧跌倒的时代女性,只要贯彻实行梁凤仪笃信的“勤十缘”做人处事方程式,一定会获得成功。梁凤仪说:“自己从小到大,四十多年来都是将勤补拙的人,我很愿意不断地努力去做一切我能应付得来的事情。写作是我的兴趣,也可以把我的思想、意见、感受、观察,通过文字写出来,只此而已。”以“勤是人算,缘是天算;勤可以掌握,缘是天意”为人生航标的梁凤仪,她的传奇故事还在继续;在事业上,文学创作上,还有奇迹吗?梁凤仪的微笑和时间都会告诉人们: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她将出版第一百部作品——长篇小说《回归大风暴》。这就是“勤+缘”的梁凤仪…… 。

热心网友

喜欢她的昨夜长风~~

热心网友

对于一楼的除了支持没有别的了

热心网友

不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