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艾虎,别名臭狗子、臭鼬 、艾鼬,体长40—45cm,尾长15cm左右。颈部较长且粗,尾较短不及体长的l/2。体背面呈浅黄褐色;颈与前背混杂稀疏的黑尖毛,后背及腰部毛尖转为黑色;喉、胸部向后沿腹中线到鼠蹬部均为黑褐色,腹中线两侧乳黄色;四肢、尾部为黑色。 在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诺省、自治区及四川的西北部均有分布。分布:在西藏分布于东部和南部各县区。栖息地海拔高度为4000m以下。常活动于高原的开阔山地、草原、森林草原、高寒草甸灌丛地带。营独栖生活,在有鼠类和喜马拉雅旱獭的地方较为常见。多夜间活动。视觉和听觉敏锐,行动敏捷。性凶猛,能攀缘,也会游泳。肛门腺能放出恶臭。食物以鼠类、鼠兔、喜马拉雅旱獭为主,亦捕食鱼、蛙和地面营巢的鸟类及鸟卵,还食浆果、坚果等。常侵占喜马拉雅旱獭或其他动物的洞穴为巢。 艾虎是啮齿动物的天敌,在日常活动中能捕食大量的鼠类,因此对控制林、牧、农业的鼠害,调节鼠类数量有很大作用。艾虎毛皮绒丰、毛厚,质地良好,是名贵的出口袭皮之一。在藏医中,艾虎的肉、脑均可入药。艾虎毛皮年产量极少,其原因是藏族人民无利用艾虎皮的习惯。这无疑对艾虎动物资源是一种间接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