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百团大战的所有内容

热心网友

百团大战战前敌我形势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对日军的大规模的进攻作战。   1940年夏,日本利用德国在欧洲推进,英、美无暇东顾的机会,加紧对国民党施行军事压力和政治诱降,于5月间发动枣(阳)宜(昌)战役,连续轰炸重庆,声称要进攻西安、重庆、昆明,迫使英、法封锁滇越路和滇缅路;还通过各种渠道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代表进行接触,商谈“和平”条件。同时,加强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肃正”讨伐,推行“囚笼 政策”,使敌后抗日根据地受到严重威胁。这时国民党政府更加动摇。3月和6月,蒋介石的代表先后去香港、澳门与日本代表会谈;由于日本要求条件苛刻,未达成协议。为了打破日伪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和“扫荡”,争取华北乃至全国战局的好转,克服国民党的投降危险,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简称“前指”)在华北敌后(除山东外)发动了大规模的破击作战。7月22日,八路军前指发出战役预备命令,同时上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规定:“战役目的以彻底破坏正太线若干要隘,消灭部分敌人,收复若干重要名胜关隘要点,较长期截断该线交通,并乘胜扩张战果,扫除该线南北地区若干据点,开展该路沿线两侧工作,以至完全截断该线交通为目的。”8月8日,前指下达战役行动命令:晋察冀军区主力10个团破击正太线平定至石家庄段,重点在娘子关至平定段;第一二九师以主力8个团附总部炮兵团一个营,破击正太线平定至榆次段,重点为阳泉至张净镇段;第一二○师以4至6个团破击同蒲路平遥以北及汾(阳)离(石)公路,以重兵置于阳曲南北阻敌向正太线增援。还要求各部派出兵力对本区范围内敌占铁路和重要公路封锁线进行袭击以配合作战。这次战役从1940年8月20日开始,到12月5日结束。随着战斗的展开,陆续参战部队增加到105个团,约20万人,故称为“百团大战”。它是战局发展的结果,并不是战前就有这样规模的整体计划。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8月20日起至9月10日止。主要是交通总破袭战,破坏敌人的交通线,重点摧毁正太铁路。8月20日夜,在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参战部队按计划对华北各线敌伪军据点同时发起进攻。晋察冀军区主力部队攻入要隘娘子关和井陉新矿等据点。第一二九师主力攻克了芦家庄、上湖、张净镇等车站和据点。第一二○师由于行动上的困难,经前指批准,没有破袭同蒲路南段,而以主力破击忻(县)静(乐)和汾(阳)离(石)两条公路及同蒲路北段之朔县及宁武段,攻占了康家会及阳方口等据点和车站。同时,各军区和军分 区部队和民兵还对平汉路、德石路、津浦路、平绥路、北宁路、白晋路及本区内的重要公路交通线展开了破击战,歼灭一大批日伪军。经过大规模的破袭,正太路的许多地段受到严重破坏而陷于瘫痪,井陉煤矿停产达半年之久;平汉、同蒲等铁路也一度中断。日军遭到严重打击后,急忙由石家庄、太谷、榆次、和顺、辽县、榆社等地增援正太路,同时以部分兵力向晋察冀根据地等进犯。8月31日,前指提出彻底摧毁正太路和同蒲路忻县至朔县段,以便使晋东南、晋察冀、晋西北等根据地连成一片的要求,由于不切合实际,未能实现。9月初,八路军撤离正太路,并以伏击、袭击等方式打击增援日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盂县以北歼灭由上社南进之敌。第一二九师在榆社西北之双峰歼灭敌人一部。9月10日,部分作战部队转入休整,准备执行第二阶段作战任务。第二阶段,自9月22日起至10月上旬止,继续破击交通线,重点是摧毁深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前指规定:晋察冀军区主力破坏涞源、灵丘公路并夺取这两座县城;第一二九师以收复榆社、辽县为目的,开展榆辽地区战斗;第一二○师以截断同蒲路北段交通为目的,集主力彻底摧毁宁武轩岗段;其他各部队配合主力作战,攻击其余各大小交通线。9月22日,晋察冀军区发起涞源、灵丘战斗。首先攻占涞源县城外围的三甲村、东团堡等据点。由于张家口等日军增援部队大批到达,晋察冀军区遂放弃攻城计划。10月2日,晋察冀军区又组 织兵力,向灵丘、浑源、广灵地区出击,先后攻占南坡头、抢风岭等据点。由于大同日军增援部队赶到,晋察冀军区主力部队于10月10日结束战斗。第一二九师主力于9月23日发动榆社辽县一线的进攻,攻克榆社县城和据点多处,由于和顺、武乡之援敌到达,遂停止对辽县的进攻,并从榆社撤退。第一二○师主力在同蒲路北段忻县、宁武、朔县间展开破击战,曾一度控制朔县、原平间数段铁路,因日军大量增援,并估计到敌可能对根据地进行“扫荡”,遂结束破击战。与此同时,冀中、冀南、太行、太岳军区也对沧石、德石、平汉、白晋等交通线进行了破袭,冀中军区还在任丘、河间、大城、肃宁地区对日伪军发动攻势,攻克据点20余处。这个阶段作战,八路军虽然取得许多战果,但由于以主力攻打深入根据地内、设防比较坚固的敌人据点,结果造成敌人力量内调,打了一些得不偿失的攻坚战,伤亡较大。第三阶段,自10月6日起至12月5日止。日军调集大批兵力对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报复性“扫荡”,八路军和游击队展开了英勇的反“扫荡”作战。10月6日,日伪军首先对前指和第一二九师师部所在地的太行根据地进行“扫荡”。武安敌军800余人进犯阳邑,辽县、武乡、潞城等地敌军3000余人进犯榆社、辽县、武乡之间浊漳河两岸地区。第一二九师部队先后在弓家沟伏击重创日军,敌被迫于17日分头撤退。从10月20日开始日伪军近万人对根据地进行第二次“扫荡”,重点攻击中共北方局、八路军指挥部、边区党政机关所在地的麻田 、左会及清漳河东西地区。第一二九师主力包围进犯左会之敌的一个大队,经过激战,虽歼灭大部敌人,自己也付出了很大代价,敌援军赶到,遂撤出战斗。从11月1日起,敌7000余人又对榆社、辽县地区进行第三次“扫荡”。第一二九师以一部作掩护,主力适时转移,敌扑空后分路退回。11月17日敌7000余人“扫荡”太岳区,企图合击沁源。第一二九师主力跳出合围,转移至沁河两岸;12月上旬敌伪军分路退回。晋东南根据地历时40天的反“扫荡”作战即告结束。在晋察冀,日伪军从11月9日开始对北岳区“扫荡”,集结兵力达1。2万余人,先由北向南,再由东向西,分路平行推进,21日侵占阜平、王快等地。晋察冀军区主力部队和游击队在各地寻找战机,不断打击敌人,迫使日伪军于25日前后撤退。1941年1月1日,晋察冀军区部队收复阜平,4日收复王快,反“扫荡”作战结束。在晋西北,1940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伪军4000余人的“扫荡”。   百团大战历时3个半月,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伪军2。57万余人,俘虏日伪军1600余人,伪军反正1800余人,缴获各种炮53门,各种枪5800余支及大量弹药和物资,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和车站、桥梁213座,隧洞260多处,摧毁敌人碉堡和据点293个。八路军伤亡1。7万余人,尤其在第二阶段的几次攻坚战损失较大。这次战役给敌伪以很大打击,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锻炼了人民军队,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人民中的威望,对坚持抗战、遏制妥协投降的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百团大战后,日本帝国主义惊呼“对华北应有再认识”,并由华中增调兵力来华北,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更大规模的报复作战”。 百团大战示意图: 。

热心网友

百团大战  1940年上半年,日军在华北加紧推行“肃正建设计划”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分割封锁各抗日根据地的“囚笼政策”。为打击日军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7月22日,八路军总部下达《战役预备命令》,规定以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重点破击正太(正定至太原)铁路,同时要求对同蒲、平汉、津浦、北宁、德石等铁路以及华北一些主要公路线,也部署适当兵力展开广泛的破击,以配合正太铁路沿线的作战。8月8日,八路军总部下达《战役行动命令》,规定:晋察冀军区破击正太铁路东段石家庄至阳泉(不含)段;第129师破击正太铁路西段阳泉至榆次段;第120师破击忻县以北的同蒲铁路和汾(阳)离(石)公路,并以重兵置于阳曲南北地区,阻敌向正太铁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击交通线的同时,相机攻占日军据点,并阻滞日军援兵。战役从破击正太铁路开始,随即扩及冀中、冀南、冀热察、晋绥、太岳等地区。八路军参战兵力,从开始时的20多个团,迅速增至105个团,计晋察冀军区39个团,第129师(含决死队第1、第3纵队等)46个团,第120师(含决死队第2、第纵队等)20个团,共20余万人。另外,还有许多地方游击队和民兵参加作战。战役自8月20日起,至12月5日基本结束。战役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以正太铁路为重点,进行交通总破击战。1月20日晚8时,战役全面展开。晋察冀军区以19个团、5个游击支队和2个独立营的兵力,组成左、中、右纵队,分别向正太铁路东段的日军独立混成第 8旅团大部和独立混成第 4旅团一部展开攻击。左纵队向石家庄至微水之间的日军据点攻击。右纵队攻占晋冀交界的要隘娘子关,歼日军一部。中央纵队向娘子关至微水段进攻,连克蔡庄、地都、北峪、南峪等日军据点,并破坏铁路桥两座。攻击井陉煤矿的部队,在矿工支援下,彻底破坏了主要矿井,迫使其停产达半年之久。23日,因石家庄方向的日军西援,加上连日大雨,河水暴涨,严重妨碍作战行动,晋察冀军区部队遂从娘子关、井陉煤矿等地撤出,转入对铁路桥梁、隧道的全面破坏。  第129师以8个团(包括决死队第1纵队两个团)、8个独立营的兵力,组成左翼破击队、右翼破击队和中央纵队,对正太铁路西段日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大部和独立混成第9旅团一部展开攻击;以两个团会同平定、辽县、榆社等地方武装,分别对平辽、榆辽公路进行破击,并钳制各线守敌,保证主力侧后的安全。左翼队一部进攻芦家庄,连克碉堡4座,歼日军80余人;右翼队一部攻击桑掌和铁炉沟等据点,歼日军130余人。21日,该师为阻止日军从侧背攻击破路部队,令预备队一部抢占了阳泉西南4公里处的狮□山高地。从23日起,阳泉日军在飞机支援下,并使用了化学武器,不断向狮□山猛攻。该师阻击部队英勇奋战,坚守6昼夜,歼日军400余人,保障了破击部队翼侧的安全。经数日作战,第129师控制了正太铁路西段除阳泉、寿阳以外的大部分据点及火车站,严重破坏了该段的路轨、桥梁、隧道,使正太铁路西段陷于瘫痪。 八路军和民兵破击正太铁路  与此同时,第120师以20个团的兵力破击同蒲铁路北段和铁路以西一些主要公路,并攻占阳方口、康家会、丰润村等日军据点,歼日伪军800余人,切断了同蒲铁路北段和忻县至静乐、汾阳至离石等公路。为配合正太铁路、同蒲铁路北段的破击战,第129师和晋察冀军区还令所属部队出动50多个团的兵力,在游击队和民兵的配合下,对平汉、平绥、北宁、同蒲(南段)、白晋、津浦、德石等铁路线和一些主要公路,以及日军占领的许多据点,进行了广泛的破击和袭击。  8月25日后,日军从白晋铁路、同蒲铁路南段抽调第36、第37、第41师团各一部,配合独立混成第4、第9旅团向第 129师反击;从冀中、冀南抽调约5000人的兵力,配合独立混成第 8旅团向晋察冀军区部队反击。9月2日,日军合击正太线南侧的安丰、马坊,遭第129师抗击,被毙伤200余人。9月6日,第129师的第386旅和决死队第1纵队各两个团,于榆社西北双峰地区包围日军 1个大队,击毙大队长以下400余人,打破了日军的合击。晋察冀军区为策应第129师作战,以4个团向正太路北侧盂县地区的日军出击,迫使正太线南侧的日军北援。同时,第120师对同蒲铁路忻县至太原段的破击,也有力地钳制了日军对正太线的增援。9月10日,八路军总部为休整部队,准备再战,命令各部结束第一阶段的作战。第一阶段作战,由于八路军突然而猛烈的破击日军占领的交通命脉,使日军联络中断,到处被动挨打,陷入一片惊慌混乱之中。汉□、伪军更是惶恐不安。沦陷区人民异常兴奋,自发地支援八路军作战。 狮□山战斗中八路军第129师的机枪阵地  第二阶段 继续破击日军交通线,重点攻占交通线两侧和深入根据地内的日军据点。为扩大战果,9月16日,八路军总部发出第二阶段作战命令。具体部署是:第120师集结主力对同蒲铁路北段宁武至轩岗段进行彻底破坏,再次切断同蒲铁路北段的交通;晋察冀军区集结主力破击涞(源)灵(丘)公路,并夺取涞源、灵丘两县城;第129师重点破击榆(社)辽(县)公路,收复榆社、辽县(今左权)两县城。  晋察冀军区以 8个团、3个游击支队、2个独立营组成左、右翼队,于9月22日对涞源、灵丘地区的日军独立混成第 2旅团和第26师团守备部队发动进攻。右翼队重点攻击涞源县城,由于缺乏攻坚器材,日军顽强抵抗,经通宵激战,终未得手。23日,转为拔除涞源外围日军据点。至26日,相继攻占了三甲村、东团堡等10余个据点。28日,由张家口增援的日军3000余人进抵涞源城,右翼队遂转移兵力于灵丘、浑源方向,协同左翼队先后攻占了南坡头、抢风岭、青磁窑等日军据点。10月9日,又有大同日军1000余人来援,晋察冀军区遂决定结束涞(源)灵(丘)战役。  第 129师以第386旅和决死队第1纵队两个团组成左翼队,第385旅(附第32团)组成右翼队,于9月23日向守备榆(社)辽(县)公路的日军独立混成第 4旅团展开攻击。至30日,左翼队经过艰苦奋战,攻占了榆社县城,歼日军 400余人。右翼队攻占榆辽公路上的小岭底、石匣等日军据点后,准备协同新编第10旅进攻辽县时,和顺、武乡的日军同时出援,第129师遂决定停止攻城,转移兵力于红崖头、官地□地区伏击由武乡出援的日军。第385旅在向伏击地域开进途中,与日军援兵600余人遭遇,经15小时激战,日军虽被消灭过半,但余下的却依托有利地形进行顽抗,双方形成对峙状态。当由和顺出援的日军突破新编第10旅狼牙山阻击部队阵地时,第129师遂撤出战斗,榆社复为日军占领。10月14日,第129师一部在和(顺)辽(县)公路上的弓家沟设伏,歼灭日军一支运输队,击毁汽车40余辆。  第120师为配合涞灵和榆辽地区的作战,对同蒲铁路北段进行了新的破击,再度切断了该线交通。冀南军区以12个团的兵力,对日军正在修筑的德石铁路和邯(郸)济(南)铁路以及一些重要公路线,均进行了破坏,共作战105次,歼日伪军1700余人。冀中军区部队从10月1~20日,向任丘、河间、大城、肃宁等地区的日伪军发起攻击,攻克据点20余处,歼日伪军1500余人,破坏公路 150公里,有力地钳制了日军的行动。第二阶段作战,八路军不仅攻克了日伪军的一些据点,平毁了大部分封锁沟、墙,而且打击了伪政权组织,使被分割的地区,重新连成一片。  第三阶段 反击日军的报复“扫荡”。日军遭到八路军的连续两个阶段的打击后,惊呼“损失巨大”,“对华北应有再认识”。为稳定局势,巩固占领区,便调集重兵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报复“扫荡”。10月19日,八路军总部下达反“扫荡”作战命令,要求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密切配合,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粉碎日军的“扫荡”。  10月6日,沁县、襄垣日军在榆社、辽县的日军配合下,以近万人的兵力,对武乡、黎城地区进行“扫荡”,以减轻八路军对白晋铁路线的威胁。10月29日,第129师在八路军彭德怀副总司令直接指挥下,于武乡县关家□地区,将日军1个大队大部围歼,并给武乡、辽县增援之敌以重大杀伤,粉碎了日军对武乡、黎城等地区的“扫荡”。11月17日起,日军约7000人“扫荡”太岳区。太岳军区将主力编成沁(源)东、沁(源)西两个支队,在游击队和民兵的配合下,活动于沁河两岸,寻机打击日军。至27日,歼日军近 300人,打退了日军的“扫荡”。  10月13日起,日伪军以万余人“扫荡”平(北平)西地区,11月9日,日军又以万余人“扫荡”北岳抗日根据地,并占领了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所在地阜平。平西和北岳两区军民,以内外线相配合,广泛开展游击战,连续伏击、袭击日军后方交通线,迫使日军大部撤退。阜平、王快的日军则筑碉修路,企图长期占领。从12月3~27日,晋察冀军区以4个团向阜平、王快的日军发动进攻,歼其 500余人,迫使日军全部撤出北岳抗日根据地。  12月中旬,日军以2万人的兵力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至23日,占领了除保德、河曲以外的所有县城和大部集镇。晋西北地区军民实行空室清野,坚持“区不离区,县不离县”的游击战;同时,集中部分主力部队,破击日军后方交通线,攻击日军修路部队和运输队。前后共作战200余次,歼日伪军2500余人,迫使日军于1941年1月下旬全部撤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人民群众热烈欢迎八路军凯旋  历时3个半月的百团大战,八路军在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配合下,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拔除据点2900多个,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缴获各种炮50余门、各种枪5800余支(挺)。八路军伤亡1。7万余人。  。

热心网友

褒贬不一,但主流是肯定的.

热心网友

百团大战,是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正太铁路,从河北石家庄到山西太原,横越太行山脉,全长200多公里,是连接山西、河北的重要交通命脉。1939年冬以来,日军推行“囚笼政策”,企图以铁路为链、碉堡为锁,压缩围困根据地。 正太铁路是日军“囚笼政策”的重要支柱。日军在正太路沿线大小城镇、车站和桥梁、隧道附近,筑有坚固据点,各以数十至数百人守备,经常派装甲车巡逻。铁路两侧10至15公里的要点,还筑有一线外围据点。日军妄称正太路沿线是“不可接近”的地区。为此,八路军总部积极酝酿打击正太路的作战,以打破日军的封锁、打通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同时切点山西日军的运输补给线。  正面战场的不利形势极大地推动了战役实施。国民党政府内部自枣宜会战后宜昌失守后,由于国内国际各种不利形势的影响,抗战意志空前低落,出现严重的妥协投降危机。为此,八路军总部决定以积极行动打击日军,在华北战场创立显著战绩,以兴奋抗战军民,争取时局好转。这是迫切的政治任务。  八路军的作战部署是,以晋察冀军区、129师重点进行破坏正太铁路的任务,以120师破坏同蒲路及周边主要公路,牵制敌人。破袭正太路,敌必然由平汉、同蒲路东西两面反扑,为阻敌增援,八路军相机展开广泛的破袭战。1940年8月20日夜,晋察冀军区、第129师、第123师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路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的第3天,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到1941年1月24日反“扫荡”结束,历时5个多月。  百团大战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和一个“反扫荡”阶段。  第一阶段从8月20日到9月10日,为时20天,中心任务是破坏日军交通,重点摧毁正太路。前10天,晋察冀军区、129师主要破击正太路。20日夜20时,八路军避开日外围据点直奔正太路主目标,同时向正太路全线突然发起奇袭,日军措手不及,全线被动。  八路军提出“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个车站、不留一个碉堡、不留一座桥梁”的口号,“让敌人用脚同我们赛跑”,“让敌人用牛驴搬炮弹、飞机大炮”。八路军展开攻坚战,端掉敌一系列据点。每攻克一处,便使用各种可能的办法,如爆破、火烧、搬拆、水淹等,将之彻底破坏。如敌之重要燃料基地井阱煤矿,八路军将在之破坏无余,使其半年内不能恢复生产。日军遭受沉痛打击,竟然向我军施放毒气。这一阶段作战,使日军正太路大部被破坏,交通完全中断。  后10天,回过神来的日军立即组织部队增援,进行反扑。八路军则一边相机继续破击正太路,一边主力机动灵活地从内线转移到敌之外线,撤出正太路打击增援日军。在正太路作战的同时,120师在晋西北以破击同蒲路为中心配合作战,在晋西北广泛破击同蒲路及周边主要公路,一度切断了同蒲路北段及几条重要公路日交通线,牵制了大量日军使其难以增援正太路,有力支援了正太路作战。  第二阶段:从9月22日到10月上旬。目的是扩大战果,基本方针是继续破坏敌人交通,摧毁深入根据地的某些据点。不过,日军受第一阶段打击的教训,加强了据点的守备,提高了警惕,并继续进行毒气战。同时,日军大量调动、集结,八路军总部判断日军将对我根据地反扑扫荡,遂主动停止对日军的进攻,部署反“扫荡”作战。  第三阶段:从10月6日到翌年1月24日。日军在一个多月里的广大地区连续遭到八路军的两次大规模攻势打击,损失惨重,受到巨大震撼,深感八路军力量的可怕和对其威胁的严重。为此,调集重兵,从10月6日起,先后对我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报复“扫荡”。我军连续作战未及休整,随即便投入反“扫荡”作战,但由于日军兵力集中疯狂报复,还是给根据地造成了极大损失。日军深入我根据地,施行疯狂的“清剿”和烧杀抢,企图消灭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条件。八路军则以适时机动的游击战对付扫荡日军,不断寻机歼灭一部日军,震慑敌胆,使日军不敢以小部队分散行动。日军难以寻找到八路军主力。在某些地区,敌想修建据点和公路,企图久占,被八路军坚决消灭。但是,日军的大肆反扑、“扫荡”,也使抗日根据地遭到重大损失,给根据地军民带来了严重困难。  百团大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百团大战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揭破了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锻炼、考验了八路军的作战力量。同时,它沉重打击了日本的“囚笼政策”,日军自称 “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的巨款方能恢复”,对日军震撼极大。此后日军对情报机构进行了空前改革和加强,进一步明确了在华北以中共军队为重点的指导思想。日军华北方面军称此役为“挖心战”,将每年的8月20日定为“挖心战”纪念日。同时还引起日军内部产生“不应变更倾注主力于中国的主旨”的争论,因而推迟了日本南进步伐。  更重要的是,百团大战是在中国正面战场处于严重妥协投降气氛下取得重大胜利的,极大地振奋了全国民心、士气,受到国际上同情中国抗战的国家的高度赞誉,牵制了大量日军,减轻了正面战场压力,推动、鼓舞了正面战场继续抗战的斗志,使日本诱降企图终于遭到可耻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