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判断回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个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景,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下列不属于回避条件作用的是:A 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B 碰到烫的东西,赶紧缩回手来C 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是暂时离去D 害怕见生人不敢上街答案选C,不明白2、言语理解与表达科学家发现大洋底部的裂陷扩展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个发现可能会解答“一个曾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地球每天的时间都比前一天延长1/700秒,即每过一年,一天要延长0.5秒,据此预测,再过2亿年,一年将只有250天了。对“一个曾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的“解答”,最准确的是:A 大洋底部裂陷扩展,地球运行时间延长B 大洋底部裂陷扩展,地球运行时间减慢C 大洋底部裂陷扩展,地球自转速度减慢D 大洋底部裂陷扩展,地球自转速度加快答案选A,不明白3、从1901年到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机会完全为欧美白人垄断;60年代以后亚、非、拉美作家居多数;90年代则完全没有欧美白人作家获奖。而60年代以后正式欧美科学技术土匪猛进的时代。这是后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文学作品失去人文魅力?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A 科技高度发展可能是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走向浅薄B 不排除技术和科学的干扰,就没有优秀文学作品C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在落后的国家和地区D 科技发展是以文学作品丧失人文魅力为代价的答案选D,为什么A不对?4、文学家在克隆一个时代横断面风景线的同时,克隆了自己人生的风景线。品察他们的克隆有双重意义:一是品察在时代变幻中凸现的人文景观,二是品察他们在时代场景中自身的人格取向。这段文字所表明的中心是:A 文学家肩负着反映时代和展示人生的双重任务B 表现时代和展示人生,是文学创作的双重目的C 欣赏文学作品可以使读者了解文学家们的社会人格D 欣赏文学作品有认识时代和文学家人格的双重意义答案选D,为什么A不对5、研究基本粒子,须借助极高的能量。欲知“物质的微观结构”,首先得变革微观物质,即得想办法把原子、原子核,以及质子、中子等这些“小粒”打碎,把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各种性质暴露出来。对“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微观物质”解说正确的是:A 前者指各种小粒内部组合模式,后者指构成物质的各种小粒B 前者指原子结构(含原子核),后者指质子、中子等这些小粒C 二者反映了微观物质世界结构,即小粒结构构成了微观物质D 二者都指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质子以及中子等各种小粒答案选B,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