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蝶的诗,凡其言禅理哲思之处,不但不为超旷,而且因其汲取自一悲苦之心灵而弥见其用情之深,而其言情之处,则又因其有着一份哲理之光照,而使其有着一份远离人间烟火的明净与坚凝,如此「于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的结果,其悲苦虽未尝得片刻之消融,而却被铸炼得如此莹洁而透明,在此一片莹明中,我们看到了他的属于「火」的一份沉挚的凄哀,也看到了他的属于「雪」的一份澄净的凄寒,周先生的诗,就是如此往复于「雪」与「火」的取铸之间,所以其诗作虽无多方面之风格,而却不使人读之有枯窘单调之感,那便因为在此取铸之间,他自有其一份用以汲取的生命,与用于熔铸的努力,是动而非静,是变而非止。再者,周先生所写之境界,多为心灵之境,而非现实之境,如果我们可以把诗人的心灵比做一粒晶球,则当其闪烁转动于大千世界之中的时候,此一粒晶球虽并不能包容大千世界的繁复博大之实体,而其每一闪烁之中,却亦自有其不具形的隐约的投影,在周先生诗中,我们就可看到此一粒晶球的面面之闪烁。这首诗是我的心爱。这么多年来,一直喜欢它,想和同样喜欢周梦蝶诗的文学爱好者交流一下,怎么样理解这首诗?说说你的看法,最好是个人的独特理解。从网上贴下的理论欣赏也请你加入个人的立场。菩 提 树 下 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 谁肯赤着脚踏过他底一生呢? 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 谁能于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 在菩提树下。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以叹息回答 那欲自高处沉沉俯向他的蔚蓝。 是的,这儿已经有人坐过! 草色凝碧。纵使在冬季 纵使结趺者底跫音已远逝 你依然有枕着万籁 与风月底背面相对密谈的欣喜。 坐断几个春天? 又坐熟多少夏日? 当你来时,雪是雪,你是你 一宿之后,雪既非雪,你亦非你 直到零下十年的今夜 当第一颗流星騞然重明 你乃惊见: 雪还是雪,你还是你 虽然结趺者底跫音已远逝 唯草色凝碧。 作者谨按: 佛于菩提树下,夜观流星,成无上正觉。
热心网友
周。为人木讷。才情独到。前大半生为小慧执著。于新诗有所心得。小慧者。往往为慧所误。小智者。多为小智所迷。到得某个境界。必然为心魔或外道所阻。困顿迷惘。不得解脱。诸般念苦也就如影随形而来。心头再无宁日。心境再无净土。如无点拨。重归大道。终会执著于自我苦不得脱而再入轮回。如海明威。如春树者。反是愚顽者。尘俗迷窍。不为心苦。不为念结。懵懂来去。过留无痕。只入轮回六道。苦往恶随。 周到中年。声誉虽隆。心却如浮萍飞絮。无可往驻。对人生世事的诸般本相疑窦丛生。虽有小聪慧。却因执迷于自我。无法自解。心魔迷障。不堪其苦。后遇禅师怀瑾。以我佛法点化。如冰水灌顶。有所悟得。虽然其凡事“凡走过必留下痕迹”。类于婆罗门和净土宗的苦修。终因种种机缘。不能真正领略我佛的住世入世心法。只是窥得门径。终究不能登堂入室。这首诗。写的就是此时他的心得。也是他的心障。虽然窥了外相。却碍于蕴识。无法解悟本因。冰水灌顶。可以灭度身火。得暂时清凉。却终究还需佛法作涅磐。才可以去除心魔。得大自在。其诗作清新素雅。少有尘世的烟火气。词句简练而涵义深邃。无静心。无淡意者。难以领略其中的沉重与迷惘。一如周本人。虽才智超卓。 踟蹰于我佛门之外。却终不能解我佛法之真义。 。
热心网友
外一首你静坐菩提树下,世人看到的是你的苦型。不知道你是超脱了,还是自毁了肉身?你穷其一生,追寻那解救世人的真谛。菩提树下,你是否真的悟出了道和理?苍茫大地,哪里能印证你曾经的足迹?千百年了,白雪仍然白雪,何曾改变;千百年了,蓝天还是蓝天,何曾改变?就连当年的菩提树,该去的,去了,菩提树,依然还是菩提树。那或许有过的苦行僧,是不是还坐在树下,闭目看天?
热心网友
太难了